学院:文学院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2013级
姓名:姬圣凤
学号:201340100096
联系方式:15725214563
孝坛、一、551
赡养父母,是儿女的本职,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几乎是无条件的为儿女付出自己的一切,任何时候只求儿女过得好,只求儿女有个依靠。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参加工作,在我们所参与的每条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辛酸,有欢乐,自然会有人与我们同甘苦,但这远比不上父母双亲给予我们的鼓励与支持,你会发现,在外面没有人包容你,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你,为你付出,这是人之常情,而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最好的庇护,父母永远都会爱我们,竭尽全力为我们遮挡风雨。当有一天,父母老去,脸上发梢全都镌刻了岁月的痕迹,那是他们为我们辛劳一生留下的印记,我们怎能不恪守孝道、尽心竭力去回报父母、赡养父母呢?
“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且不谈及生死。生老病死自是必然的规律。单就“生无以为养”,确是生发一些感想。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最最畏惧的也许就是贫穷了。每每在学校里读书学习,思及父母,便总会想到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不足以让他们生活安定康宁,自己在学校读书,生活中除了知识书本便再无其他重大的忧心事了,而父母在家中却要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全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孩子。看到孔老夫子的话,想到作为学生的自己,就尽孝道而言,父母并不会要求过多,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认真学习,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我们能做的,在目前看来,的确不多,但那些生活中的小事,若能一一尽心竭力地为父母考虑周到,全心付出,岂非孝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必须做好的事。惟愿尽己所能,去爱护他们,孝敬他们!
孝坛、九、16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万万人传诵,以提醒自己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必要考虑到父母。现在的九零后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倾其一生为这一个孩子付出心血,唯盼老来儿女能伴在身旁,有个依靠,图个团圆与心安,我所遇到的大学同学,很多是从外省考到青岛,而今毕业在即,很多人都会选择考研考回家乡那边,考回父母身边,他们知道父母是自己的依靠,他们也是父母唯一的惦念,这样一来,既不让爸妈为身在远方的自己担心,又可以回到他们身边一全孝道、以尽孝心,真的是很懂事,也很孝顺。其实独生子女也好,众多兄弟姊妹也罢,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头的惦念,而今我们出门在外,父母在家最惦记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每一次打电话回家,妈妈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嘱咐我好好吃饭,每一次从家里返校,她又会让我多带些水果啦饼干啦之类的东西,担心我在外面自己不会照顾自己,不去置办一些东西。她常说在外不比在家里,毕竟在家里凡事都有依靠。我们在潜意识里也早已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永远的后盾。跟妈妈打电话,谈到考研时,她会问我选择了哪里,让我离家近些,最起码距离上近了,心里的安全感也就多一些。同时,我一个人在外,若是遇到什么事,他们只能白白着急,帮不上什么忙,甚是忧心。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做儿女的,凡事一定要看考虑周全,不要只图一时的快意,而忘记了我们身后为我们担忧、为我们牵肠挂肚的父母。
报喜不报忧。这是历来出门在外的孩子奉行的原则。诚然,也有一些人习惯了家里的宠溺,在外一旦遇到什么事,便慌慌张张、或是怨怒不已,将自己的忧虑之事告诉父母。也许,出门在外,对于我们,就是一次最好的历练的机会。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啊,我们不能依靠他人,更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现在的我们,已经成年,该学着自己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事,尽量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受惊了。
智坛、六、341
作为学生,谈到学习,却不能极其深刻地认识到其功用和益处,实在是惭愧。“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读到这句话,当时只想到也许自己求学这十几年,当真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小人”了,因为自记事起,凡谈到学习,便理所当然地想到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再就是考试,最后下来,凭借学业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也许就这样平平庸庸地度过这么一生吧。从小我的学习只局限于此,没有热爱,没有兴趣,有的只是潜意识里地要学习,潜意识里地不让父母失望,这是我该做的事。因而,读书,上学,大都有一种功利的目的。所幸的是潜在的求知和求善的心还有一点没有彻底泯灭掉,每逢读书便极力从中汲取到一点有用的美好地东西,生活中也常常努力去做一个善良的人。也许做不成“大人”,但要努力向它靠近,不去做“小人”,让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学到一些纯粹的向上的向善的知识和道理。
人生在世,一直都在成长,因为我们要经历种种事,且都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每一次波涛涌荡,起起伏伏,我们都会受到大大小小的震撼和影响,进而发生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这是一种成长,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的结果。是啊,不止书本,不止学校,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能学到东西,都可以“学习”,但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铭记,且需要时时警醒自己,要有意识的去寻求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自觉地学习一些东西,帮助我们成长。在生活读书与做人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且要带着头脑、调动思维去学习。
智坛、三、225
批判与怀疑,是学习过程中的两大主题。之前上西方哲学时,就老是讲到要有怀疑精神,自己却不以为意,只让老师的教诲从耳畔掠过,从未真正实践,未曾真正身体力行地在学习中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感觉现在的自己,像极了无知的孩子,一些不懂得的事,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总想要努力寻求答案,以为书籍便是最好的真理,却从不曾认真思考其中的对错是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则讲的是《尚书》,但若是推及广义上的书籍,也无不可。人有千万种,思想自然也有千万个,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抱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学到真正有益的知识。
学习中,要时时刻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思考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带着一点怀疑的精神,努力钻研“为什么”,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与提升。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学习贵在得到心灵的认可,旁人的观点自有其道理,但若在自己的心中检验并不正确,或者自己并不认同,则要三思而后考虑要不要追随。这一点颇有警醒意味。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见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切不可随波逐流,一概而从之,万望遵守本心,小心谨慎地学习。
礼坛、四、393
受教了。平时对于“礼”的印象,总感觉很神圣,离自己很远,竟不知礼具体为何物,实在惭愧。今日看到礼的种种规范,方悟到生活中大处小处皆有礼。譬如尊老爱幼,现代人出行坐公交,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为老幼病残孕等类人让座,这便是礼在生活之小处的体现了,我们都有一个自觉地守礼的道德意识,其中少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的滋养。再者,其实平素生活中并未将容貌举止列入“礼”的范畴,个人自是率性而为,自谓人人各有其脾性,言谈举止自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人之为人,必要遵循一定的礼的规范,一定的约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锤炼自我,在日后的生活工作的路上拥有更高的个人修养。更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礼仪规范了。
看到《弟子规》,不觉想起小时候每当吃饭时,我们几个孩子之间嬉戏打闹,父亲便会嗔怒,告诫我们“食不言,寝不语”,一则是为人的安全着想,二则想必就是,人在一个团体中,必要受到礼的规范了,包括家庭,自要有其体统,才可以成为一个家庭。那时候常常不满于父亲的严厉,现在想来,父亲的这种严厉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记忆犹新的还有另一件事,即父亲从不让我们呼其名姓,他常说小孩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即所谓“称尊长,勿呼名”,后来我们长大他也不再详做要求,必定以为我们都已成年,心里自会有一定的礼数和自觉意识。从小父亲就培养我们在生活小处的种种礼的规范意识,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不无益处。
毅坛、三、86
“天助自助者。”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许多挫折,许多困难,大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要寻求某个人的帮助,满心期待从别人那儿获取帮助,以解除困境。借助外力,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然而,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自己的帮助下日益进步。
自主,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现在社会很常见的现象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些自我主见不够坚定的人,往往在听了他人的观点后便立刻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诚然,别人的观点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要先让自己的观点明晰,有自己的坚定的主张,再与他人的看法相较,截长补短。万不可摇摆不定,不能自主。
提到“自为”,读到“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一句,竟有感同身受之感,还有一些小小的惭愧。我们今天求学,在很多方面都做不到古人那般高尚,说到读书,是为了考学,考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身为人,我们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世上,的确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忘记了自我修养的提升,只一味迎合奉承取悦于人,最终甚至迷失了本真,实为可悲。
和坛、九、343
保持心灵宁静,方可在任何时候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现代社会,人们每天疲于奔命,忙于种种事务,身心难得片刻的宁静,总要被许多事萦绕包围。而作为学生,又有一个常见的现象便是浮躁。人太浮躁,心不能静下来,做任何事都不能扎扎实实去做,这就导致了在很多方面做事的失败。因而在生活中我们需得时时有个度,时时注意扫清心灵的毒素,以便使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专心做人做事。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人之所以会有许多烦心事,还有一个内在的本因便是欲望。人生在世会有种种欲望,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我们总会有追求,追求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更高的追求。懂得进取自然是好事,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自身的贪欲蒙蔽了双眼,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时便无法专一至诚地对待生活和手头的事务。所以,做人要学着知足,知足常乐,并非需要禁欲,但要让自己的欲望有个合理的限度,懂得满足,又知道进取,时时保持心灵的宁静,切不可被凡尘欲念遮蔽了双眼。
廉坛、十、199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就写过关于“反省”的文章,那时也早已读过《论语》中的语录。后来又抄过一篇关于“行动”的文章,文中言辞慷慨,当时颇为震撼,每日必得在晨读时候读上几遍,以此来激励自己。那时的自己,大胆无畏,颇有活力,竟能从许多教人奋进向上的文章里汲取到营养,也是很有进取心的了。反省是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上至圣人,下至平民,凡是能够时时反省自身并身体力行改正错误的,无不有大的进步和大的成就,或者说,我们能够及时反省自身,或利或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样我们从自身修养来看也能够有极大的提升。
只是,如今,每日匆匆而过,只觉流年似水,无法捉摸,整日疲于种种琐事,一味抱怨时间飞逝,竟是无暇再费心思每日反省了,真是愧疚。譬如学一门课程,若是每日完成课时便将其置于一边,再不理睬,那也不过是在当时当地有一个大体的印象,而后没有及时回顾,那学过的东西也将会再无痕迹,自己也不能有所增益了。那么每日的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事,各色各样的人,也做了各种事情,有对与错、是与非之别,若不能够反省自己的正误,错的永远错下去,对的也无更多的增益,那么人活一世,无多少长进,实在不妙。因而每日的反省自然应当成为必修的功课。让自己在反省中汲取经验,获得新知,无疑会大大有益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孝坛、二、560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对待父母,最高的境界便是能够时时刻刻尊敬父母了。我们在小时候有着父母的宠爱,任性妄为,随意发脾气,父母都能够容忍我们,包容我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爱我们。感觉很惭愧的一件事:自己以为自己可以在父母面前永远任性永远做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每当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每当心情烦闷时,竟常常把自己的怨气撒在父母身上,从来不顾及他们的感受,不去想他们是否受到伤害,这真是对父母最大的不敬,实属不孝。每日宣称爱爸爸妈妈,每日在心里高呼要努力,好好孝敬父母,而一旦到了真实的境况,便以自己为核心,没有全力做到尊敬父母,可见是自己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心还不够了,而孝的最高境界还未达到,因而要时时铭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爱之,敬之,孝之。
胡适先生在其《四十自述》中曾因其母亲在家里受继子女、儿媳的气,处处忍让,而发出这一慨叹:“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有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读来深有感触。其实在家里,很多任性的孩子,不能体谅父母双亲,往往由着自己的性子,或生气或高兴,摆一张阴晴不定的脸给父母看。殊不知父母最在乎的是儿女,儿女的喜怒哀乐,他们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而我们不仅不能体谅他们,反倒让他们因我们的任性而遭受心理的折磨,实为不敬,也是不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处处为我们着想,现今我们已长大,应以父母为重,爱之敬之,学着尊敬父母,做到尊敬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应做到的。
义坛、十一、84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之圣人,大有舍生取义之仁心壮志,今之众人,反倒为私欲和私利蒙蔽了双眼,一心只为求取利益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实在令人痛心。有人嚣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诚然,自私是人的本性,是人生而固有的私欲,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然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既是个体的人,又与他人发生着种种联系,决不能单为一己私利而无视人与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我们从小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知晓义与利的关系。圣人常教导我们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是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的荣辱观和基本思想。
朱子有言:“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并不提倡灭绝人欲。人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欲望,我们所应做的,该是克制人欲,用理性来制衡个人欲望,懂得权衡。若论义利,义应为先,利在其后。义,大到国家大义,人间正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正直坦诚,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有义利的矛盾冲突,作为个人,还是提倡先义后利,我们都要向善,做个正直的人,知荣辱,不计小的利益得失,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孝坛、十一、356
再次谈及“孝”,更加体会到自己对孝的内涵远远未能体悟,也没做到身体力行。敬爱父母,事亲以礼,这都是中华孝道对我们为人子女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只是在学习中学到孝,在生活中谈到孝,真正要在实践中做到孝,往往不尽人意。作为中华儿女,每一个人,不论声望大小、地位高低,都有对父母的孝心,都懂得为人子女的基本孝道,而真正身体力行地做到孝亲、敬亲、爱亲,却并非像说得那么简单。现在的孩子,都过分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个人的生活,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每每谈到父母,会说要孝敬他们,回报他们,而话题一旦牵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又会亟不可待的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自私,也是不孝的体现。
好多次由于自己的任性自私,只考虑到自己而忽视了父母的感受,让他们伤心难过,直到事后才后悔,想要再开口像爸爸妈妈道歉,却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无数次地谴责自己,但伤害已经埋下了种子,再挽回也无济于事。总是仗着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而多次伤害他们,实为大不孝、大不敬,真是愧为子女。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务必铭记于心,时时警惕,事亲以礼,莫因小私小利伤害到父母。
孝坛、四、350
人活在世上,不止要为自己而活,还要想到父母。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便应好好珍惜,爱护自己,不让父母挂心,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体现。朦胧派诗人海子的自杀,在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起了很大反响,文学界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若舍弃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身份,单看他,一个农民的儿子,在25岁生日那天卧轨自杀,这对他的母亲是多么大的伤痛啊!海子死后,有人撰文《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是啊,对一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便是儿女安康幸福平安,若是我们不能好好活着、爱惜生命,那对父母也是很大的不孝。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事发生很多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若迫于他人、社会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压力而不懂得自尊自爱,做出有损声誉和违背本心的事,于己有愧,于父母,则是辜负了他们一生的辛勤培育与教导了。人要做到自尊自爱,时刻不忘父母的教诲和父母对我们的爱,以此来指导自己在人生路上谨慎前行,把父母放在心上,用行动体现孝道,懂得自尊自爱,进而爱护尊重父母,我们便可收获一生的宝贵财富,不求富贵,但求心安。
仁坛、一、746
孔子说“仁者爱人”,韩昌黎说“博爱之谓仁”,两位先贤都把爱人看作是仁的一大核心。此处所说的爱,是一种大爱,爱人、爱家、爱国,从一个小的侧面来理解,也可谓之无私,即能够为别人的利益而付出、爱他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人便是有仁德的了。范仲淹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他能够以天下苍生的忧与乐为先,这也是一种大仁的体现。“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能够为别人的喜与悲而同喜同悲,真诚地爱人,能够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是仁者的立身之本。
反观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牵绊,又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盛行于一批人中,个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见利忘义,可谓不仁。当然,这样的人也只是少数。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化,仁、爱人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也应时刻反省自身,品读经典,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学习先贤品德,学会爱人,做一个仁者。
忠坛、六、169
所谓忠,包括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他人、忠于正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建立在忠的基础上,只有互尽忠诚,以诚待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才能真正对人生有所增益,人的一生也算有真正的意义。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是儒家思想里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准则。谈到小的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忠诚,才能赢来实在的友谊,收获实在的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会听说许多朋友之间因为种种琐事瞬间翻脸的事,这样的事不在少数,其中的关键在于各各只顾全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对朋友坦诚忠心,等到涉及利益问题时便露出了那副邪恶的嘴脸,于是一段时间的交往促成的友谊只在这一霎那便因双方不能忠诚对待彼此而烟消云散了。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古往今来,因为一个人境遇的巨变导致他身边的友人离去的事例不在少数。境况好时有许多人围在你身边,一旦失势,众人纷纷逃离,只能同甘,不能共苦,这样的一群人,不过是带着虚假面具的谄谀之人,而非真正的、值得交往的朋友。因而,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既要辨人识人,不结交谄谀之人,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与人坦诚相待,忠诚待人。
学习西方哲学时,记得老师讲到“朋友”时曾这样说:要把朋友当成你的目的,而不是你的工具。一旦发现你认为的朋友只是在需要用到你时才想到你,仅仅把你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那这样的人就是不可交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要互尽忠诚的吧。很可悲的事,我们在现实中总会遇到许多只把别人当做工具而不去真诚待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要认清他的面目,不轻易结交,同时也时刻反省自身,有没有真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遵循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孝坛、八、360
孝敬父母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奉行的传统美德。我们每每提到孝,都会肃然起敬,每个人身为子女,都会有对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孝,只是难就难在能够真诚、始终如一地孝敬父母。“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若是一个人整天只把孝敬父母挂在嘴上,只做表面文章,实际上却很少关心父母,那这样的孝实在是令人寒心。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儿女,辛劳一生,到头来换来了什么呢?有孝顺的儿女,让父母颐养天年,真诚孝亲,而那些不孝子女,却辜负了父母对他们的无条件的爱和无私的奉献。
谈到父母的生年,让我想起有一次外出,遇到两个小姑娘,大家谈到父母的年龄,有一个女孩子说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是哪一年出生的,但她知道他们的生日是哪一天。说实话,当时心里很为她的父母感到难过,但毕竟他能记得父母的生日,也算是把爸爸妈妈放在心上了,而他人的事情,也不便多管。只是由此想到也许如今还有更多的人不知道爸妈的出生年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年龄,甚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我以为,这是对父母的不敬,也是对父母不够关心的体现,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可谓一针见血!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孩子几乎成了家庭生活的核心,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小心呵护,以至于一些子女在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甚至以自己为尊,达到了自私的地步,乃至生活中偶有不如意处便大发脾气,尤其是面对父母时大发脾气,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我们为人子女,理应体会到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体会到父母的爱,并且深深感激他们,懂得报恩,尊敬他们,真诚地孝顺他们。我总以为孝敬父母就是听爸妈的话,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父母排忧解难,让父母过上宽裕的生活......殊不知,这些仅仅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为人子女,要真诚孝亲,也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时刻体谅父母,以父母为重,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却是必须做到的,因而要时时提醒自己,真诚地对待父母,孝敬父母,不让父母吗、难堪,不以声色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