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哲学
班级:2008级哲学班
姓名:赵勰
学号:084020441
任课老师:李煌明老师
(1)浅谈良知(仁坛 十、培育良知 第182楼 )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良,善也。今天的良知字面可理解为优良之知。这样的知应归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关乎思想品性道德特质。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就以小孩做例,被开水烫了,下次他就不会再去碰它。实践之后而产生怕烫怕疼的感觉在小孩子的脑子里就行成了良知。知做为素质的定义,它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在认知程度上不同而有良知无知之谓(无知非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今天的良知若从道德内涵来说,它构建了社会公共道德,被绝大多数的人们认可而遵循。一旦有人超越了由绝大多数人所共同认定的社会公共道德底线时,我们可以说他是无知或是非良之知。而有良之知则能为更高程度意义的公共道德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构建作用。人不可无“羞恶之心”,这也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人不可无良,更不可无尚良之心。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教育才能使知从无到有,从恶到良。在今天,问心无愧的良知是社会迫切需要和弘扬的.
(2)自尊自爱(仁坛 四、仁的对象 第208楼 )
自尊自爱是仁的一个内容,那么什么是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有什么好处呢?我就粗浅的说说我的认识吧:自尊自爱就是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就是要告诉自己“我能行”,就是要表现出自信;自尊自爱就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人留下的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的风气,我们不能丢,这是在肯定自己后的必要补充,能保证我们取得成绩后,在鲜花与赞美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迷失方向;自尊自爱就是要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超越自我,给我们以动力去战胜困难,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做我自己,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它让你明白,自己很平凡,也很优秀;自尊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希望受人尊重,但受尊重的前提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所以,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自爱!
(3)见利思义(义坛 十二、见利思义 第75楼)
正所谓: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不正是“见利思义”的典范么!何谓“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义”好像和“利”总是分不开,有见利忘义之辈,也有见利思义的人。中国自古讲求“见利思义”,崇尚义而轻视利,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见利忘义”之风盛行,不禁让人痛心!难道自古以来因为见利忘义造成的伤还不够深么?在现在的中国,追名逐利取代了廉洁奉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取代了艰苦奋斗,弄虚作假取代了坦诚老实;真诚待人,实在做事,敬业勤奋,被看作不知时务,缺心眼的痴子、傻帽、窝囊废,在有些人心目中是非含混,黑白颠倒,使坦老实在的人遭到不应有的伤害,致使哄骗、蒙骗、诱骗、诈骗、拐骗等欺骗行为以及说假话、编瞎话、欺上瞒下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商场假货泛滥,官场形式主义、浮夸风屡禁不止,民间坑蒙拐骗无孔不入……这些见利忘义之举,必将给我们的社会和民族带来刻骨铭心的痛!在这里,我只能大声疾呼:中华民族,觉醒吧!
(4)谋取公利(义坛 十三、谋取公利 第33楼)
我们每天做的事,无非以下几种:利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利己,损人损己!然以上四种,一种比一种次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观念大行于世。世人行事的风格刚好与刚才的顺序颠倒了,这样的事实不禁让人难以接受,这很值得世人反思。一己之私可以让很多人受损,同样也可以一荣俱容,何乐而不为呢?做人如此,倘若上升到社会、国家、民族大义,那更是如此。人人都不损人,各国和睦相处,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不就变得十分的融洽,我们的生活不就变得简单、安全。当每个人都幸福生活的时候,不是反过来促使人们都互相帮助,做利人利己之事!社会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岂不妙哉!
(5)关于“仁”的认识(仁坛 五、仁的价值 第210楼)
孔子的人学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与人格完善问题的学问。孔子的人学思想是继承殷周以来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一层面而言,孔子的这一思想实质上就是实践性的人学。"仁"的学说,构成了孔子人学乃至整个儒家人学思想的价值核心,它既是一种道德原则,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同时还是一种理想境界和价值目标,在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命运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而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6)从“仁”到“孝”(仁坛 八、践行仁道 第117楼)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很广。也就是说,反应“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但“孝悌”却是其“仁”学和“人”学思想的基本。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想实现“仁”,首先应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仁”的态度上说。要想对别人“仁”,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应从父母兄弟做起。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得到听从,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却不埋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些都说明孔子是非常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但要达到这一标准,是很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 搞好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之后,就要和他人,和社会搞好关系了。
(7)仁的价值(仁坛 五、仁的价值 第211楼)
仁”的价值内涵和表现方式都是非常广泛的。“仁”的价值有很多内容。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可见仁又包括恭敬、忠、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他又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可见仁又包括了各种道德,而且他认为是立身做人,为政治国,一切行为的指南,所以叫做“道”。就是说像“道路”一样,人人所必由。《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具有哲学上所说的世界观的意义。他既是指导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又是改造世界观的原则。
(8)我对孝的一点看法(孝坛 一、赡养父母 第251楼)
在孔子看来,子女必须顺从父母,哪怕是不合格的父母。《论语·先进》篇记孔子赞扬闵子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人不说离间他与父母及兄弟关系的话。之所以言此,因为闵子骞的母亲是继母,经常虐待闵子骞。受虐待而人不说离间他们关系的话,说明闵子骞必定顺从他们而无怨言,所以外人无话可说。可见孔子认为顺从父母,哪怕是不合格的父母,就是孝。后世讲“孝顺”,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孝,在现在看来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但我认为对于不合格的父母的孝,不是盲目顺从!对父母好是必然的,但事事顺从不是孝的体现,对于不对的言行,要敢于指出来,才算是孝顺的子女!
(9)选择性的继承父志(孝坛 三、继承父志 第51楼)
在孔子看来,子女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也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说在三年服丧期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办事主张或处事方针。显然,这里面含有继承父亲遗志的意思。当然,所谓三年,并不是绝对的。但三年不改,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三年服丧,为的就是悼念,如果遽改,显然服丧也就失去了其意义。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子是不必完全继承父母的意愿的!比如,父母做错了事,子女就没必要一错再错了。再如,父母是教师,子女想做生意,那么不是子女做教师才算是孝道!所以,对于继承父志还是要有所选择。
(10)入正道(孝坛 五、遵循正道 第30楼)
在孔子看来,子女要遵循正道,必须在做人和事业上有所成功。《论语·子路》篇记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可见是把宗族称孝作为士的标准之一。士,就是干事的人。干事的人,自然有其事业。而又把宗族称孝作为一个条件,说明孝子在事业上一定要有成就。当然,做人方面也应该是成功的。《孝经》里引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看来孔子的孝确实含有立身行道方面的内容。可见孝的内容还不止单独孝顺父母长辈那么简单。如果作为子女,一事无成,不入正道,也是对父母长辈的不孝。
(11)孝悌的作用(孝坛 十一、主题题解 第152楼)
孔子讲“孝悌”的目的何在?善事父母,是人伦之必须,是一个正常人本应具备的德行。因为正像孔子所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那么,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乎?同样,“悌”也是人伦之必须。《论语·微子》篇记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废,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也?’”子路转述孔子的话“长幼之节不废”,无疑是据“见其二子焉”而知,因为见其二子必有长幼之别。可见在孔子那里,长幼之节是不可废的人伦必须。再者,,“孝悌”可使家庭和谐。闵子骞被称为“孝”,是因为“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而“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正是家庭和谐的反映。兄弟之间讲究“悌”,家庭自然也无“阋于墙”之虞。可见“悌”也有助于家庭和谐。
(12)忠诚(忠坛 六、互敬忠诚 第82楼)
忠是人的道德过程、精神过程和人生目的、意义结合起来的主要表现形式。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狭隘的无原则的尽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因某种共同的观点或利益交织在一起,所以忠有时会成为社会矛盾的体现。忠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条件;忠诚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人生的意义等。忠是人形成自我意识和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人的价值判断是以情意为基础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忠原本是一种情意的表达,而当它上升到社会理论的高度,便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种价值判断。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忠是主客体之间彼此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和道德标准,它体现的是一种契约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忠诚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是相互的,不是单独的;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我们不能单方面无条件地苛求别人对自己的忠诚,而允许自己对别人不忠。否则,这种关系就不对等。
(13)恒心和毅力(毅坛 十一、毅:主题题解 第82楼)
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世上无数的成功者就是明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段路,往往是一道难越的门槛。这个时候,恒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看见某个熟人获大奖了,或出人头地了,感叹自己当初也和她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记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自己跑跑就放弃了。后来看见别人领奖,真后悔自己没能坚持下来。是否有恒心,就成了弱者和强者之分的试金石了。
(14)知耻(廉坛 九、知耻 第63楼)
人之为人,贵在知耻。无耻之人,非人也。知耻之人,乃为世间之圣灵。若人之无耻,则与畜类有何别?更有甚者,竟以无耻为荣,美其名曰:顺世。今泱泱礼国,礼仪之不存,尊严之不屑,均此等鼠辈之效也。若非人之人不除,纵百姓之福足,国之强盛,又岂能久存乎?一个人的成长,不要太顺了,斗志,又是是需要耻辱来激发的。不要逃避灰色的过去,那是耻辱,但,那也是你前进的动力。正视他,正视那些让你痛心的耻辱,用他不断地刺痛你的心神。还想回到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吗?不是的话,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奋斗,知耻而后勇。
(15)反省(廉坛 十、反省 第85楼)
反省自己,让我们不断进步。反省是指自我检讨,找出不足之处。懂得自我反省究竟有甚么好处呢?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那就要靠自我反省了。我们每天检讨自己做过的事,都会发现有对与不对的地方。比如今天发了试卷,如果你的成绩不大理想,你就得找找原因:是否上课不够留心,抑或平时学习上不求甚解,又或是考试时粗心大意审错了题?只要找出不足之处,努力改正,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如果我们把做得正确的保持下去,做得不对的加以改进,对我们的学问和品德都会有很大的裨益,并且能为将来创立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如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才能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在今后的生命中有所成就。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如果在语言上能更精炼些,在论述上再清晰些,是可以更好的。
建议:三等奖
- 上一篇:2010年下半年三等奖 段春媛
- 下一篇:2010年下半年二等奖 广西师大 蒙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