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哲学
班级:2008级哲学班
姓名:段春媛 论坛姓名:野草
学号:084020405
任课老师:李煌明老师
仁坛:三、第356楼(第1贴)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续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春秋繁露·俞序》)。唐代的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北宋周敦颐以“生”释“仁”,以“仁”以“通”的含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反映出所以通之具”(《仁学界说》)。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的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仁坛:十一、第88楼(第2贴)
孔子较少直接论及人性的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论语》中直接论及“性”的除了上面子贡的感叹,就只有“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作为人之为人的“仁性”是根植于人得内心深处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内心,只要我想行仁,就可以达到仁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依仁行事(“依于人”)。(参见《论语·述而》)“仁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心中,但只有君子能时刻保持这种美好的”仁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君子都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的本性仁性。这种贯通天人的“仁性”存在于圣人的心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易传·系辞下》)“仁”即是天道的生生之德,也是圣人的守位的根本力量。
仁坛:二、第118楼(第3贴)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爱人”是“仁”的本义。《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总体的要求。那么,具体说来,如何实现“爱人”?在此,孔子又把“仁”与“孝悌”,“忠恕”联结起来。用“仁”这一原则处理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把“孝悌”看做是“仁”之本,这表明他对父子关系的重视。在儒学中,父子一伦是最基本的,是其他关系的基础。把“孝悌”看做是“仁”本,一方面表明父子,亲情关系对维护儒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为“仁”之德性的生长,发育和成长寻找一个“发端处”,如树之发芽,苗之萌孽。这个“发端处”只能葱包桧人类最初最原始的自然感情中去寻找,而人最初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之爱,“真诚恻恒”(王阳明语)之心。找到了这一“发端处”只是开始,绝不意味着“仁”只限于孝悌,或者仅以孝悌为仁。“仁”之所以为仁,必须无“蔽眛”地行之于他人,;必须做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用“仁”这一原则处理己人关系。在孔子那里,“忠恕”包含两种要求: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义坛:十四、第52楼(第4贴)
“义”作为“五常”之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将其意义扩展则可理解为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其基本精神是“舍己为人”。“义”德的具体内容为尊兄、敬长、尊贤、公平、正义、无私、禁民为非、保护私有财产权及反对侵凌、兼并、残民以逞不义战争等。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孟子视“义”为裁别是非的标准,领导人发政施仁的尺度,指导一般人立身修养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因而重义轻利,主张一切唯义是从,反对唯利是取,倡导”舍生取义”。儒家由“义”引出的“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它直接产生了民众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和义利并重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华民族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促进了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义坛:一、第22楼(第5贴)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生无生,草木有生而生无知,禽兽有知而生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也,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制》)在荀子看来,人之杰出于其他存在者,在于义,反之,如果没有义,人也就不能为人。相对于其他物种,人能群,能分,故能战胜之。群,合作。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交往。为什么能够交往呢?因为我们有义。因此,义是人类分工合作,交往的根据之一。据一句话说,只要存在着人类的交往,义就不可或缺。因此,义是作为存在者的人类的基本要素。从荀子的观点来看,义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这个基本属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是为人所有,二是它使人区别于其他。
义坛:四、第143楼(第6贴)
孟子说:“人,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义是人们走的道路。只要人生存,活动,就离不开路。没有路的存在世界,对于存在者来说,无异于坟墓:灭亡或不存在。路是基本的存在状态。义师基本的存在事实。孟子据此提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具备矣。”(《孟子·尽心上》)所谓由,即根据。人们根据义行事。此处的义似乎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其实不是。路有理,即道理。人们对路的察觉,认识是理,即道德原则。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通向父子的路是亲、仁;通向夫妇的路是别;通向君臣的路是义,通向兄弟的路是从:“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从兄是兄弟交往的事实表现。从兄为兄弟交往的适宜、必然。汉代《礼记》提出十种人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孝悌,义夫,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父子兄弟夫妇,家庭关系,长幼、君臣,社会关系,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体到组织,各种人际关系大多数都有所涉及。
礼坛:五、第134楼(第7贴)
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其基本精神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等级秩序,自觉尊重他人的等级地位,并为满足他人的等级权益而尽义务。“礼”德起源于祀神和饮食等日常生活,“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在儒家典籍中,“礼”的含义由广狭之分。最广义的“礼”泛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二程”也认为:“礼者,人之规范。”《河南程式粹语》卷一)最广义的“礼”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属于狭义,其内部亦有广狭之分。就道德规范而言,“礼”被视为全德之称,最高道德规范。“礼也者,贵者敬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者惠焉。”(《荀子·大略》)“礼”乃“道德之极”(《荀子·礼论》)。作为“五常”的“礼”,则属道德规范之礼的狭义者,“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离娄上》)。其主要内容为:祭祀鬼神的礼节、交际礼节、礼仪、礼貌、恭敬之心、进入仁正路之门等。荀子认为,人际之间利欲冲突施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社会不和谐的结果施人们的贫穷。为了调节人际之间的物质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先王制“礼”,用“礼”作指导,约束人们修身治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国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火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重大作用。“礼”德的核心施“敬”,根本是“孝”,其作用施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代。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礼坛:三、第280楼(第8贴)
什么是礼?礼在甲骨文中“作二玉在器之形”(王国维《观堂林集·释礼》)《礼记》曰:“夫礼之初,如满饮食,其燔黍捭豚,于尊而抷饮,蒉桴而土鼓,尤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礼是人们在饮食与祭祀时所举行的一些仪式。随后,礼与战争成为“国之大事”,(《左传》)礼由一般的宗教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伦规范的形式。礼为什么是人立身之本?孔子似乎更多的是经验的角度断定礼的事实性。到了汉代,儒学家们开始将礼与天联系起来:“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礼是天经地义。因此,礼不是某个人的一时之作,而是先王用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礼是天经地义,因而也成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所以,“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记·孔子间居》)君子依理而行,合礼而动,所以孔子说,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
礼坛:一、第245楼(第9贴)
人为什么需要礼义呢?荀子说,这是由于人的本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没有礼义制约,规范着人类的行为,人们就会出于本性,去争。争则乱。乱则亡。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圣人用礼法制度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或者说,礼法制度是圣人因于人性而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辞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礼记·曲礼》)世俗内外,没有礼是不可能的。“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礼是政治之根本。因此,礼是生活的必然,此时的礼,是必然的事实,更是圣人所立之法。
智坛:十一、第83楼(第10贴)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就赋予了它以道德意义,使之成为国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智”德首先表现为明是非、别善恶。孔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宪问》)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其次是识利害、通变化。“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出于不能自己的仁心,自觉地安心行仁;智者因认识到仁德会带来长远巨大的利益而安心去行仁。“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智”是要求人们具有远见、预见,所要反对、矫正的是人们的愚陋。“智”不仅是德业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最后,是善于知人、自知。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认识、鉴别并理解他人,“智莫大于知人”(《文子·微明》。知人之外还要自知,“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自知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价,既要看到自己之所长,又要了解自己之所短。
信坛:五、第82楼(第11贴)
“信”是由“允”、“孚”等范畴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范畴。作为“五常”之一,特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国语·周语上》规定:“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信,所以守也。”将“信”作为行“礼”必备品德之一,将“信”德视为恪守“忠”德、“仁”德、“义”德的充分必要条件。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做到“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孟子将自身确实有善德称之为“信”,并认为“信”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到了汉代,“信”更受人们重视。汉初的贾谊将“信”列为“德之六美”(《新书·道德说》)之一,并将“信”与“仁义礼智”(《新书·六术》)并列。后来,董仲舒正式将“信”列为“五常”之一。“信”德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即待人真诚,有信用。要做到真是孚信、真心实意;公平允信;说话算数;用诚实的语言取信于人;真实不欺,严守信用;诚意修身;诚身明善;明礼诚信等。儒家守“信”的原则于方法是:信必须符合于道义,而不可守违义之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复,即实践所诺之言;信又有大信、小信之分,所守的应是大信,“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信,不可轻诺,在许诺他人之时,首先要“度其事之合义”(《朱子语类》卷二十二),合义则诺,不合义则不可轻诺。
忠坛:七、第82楼(第12贴)
大臣从事于公就必然要有所忠,弟子子张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忠以行为。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论语•八佾》)《礼记》将忠臣视为十种人之一。所谓忠,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忠于公意,即卢梭所说的主权者,其表现为国家;二是忠于君主。在君主与公意相一致的时候,忠于公意即忠于君主。而当二者不一致时,忠于君主并不意味着忠于公意,国家。在封建时代,统治者总是以为自己是公意的代表,忠于公意即忠于君主。所以,对国家的忠演变为对君主的忠。忠君从而成为大臣的道德要求。儒家将忠视为十义,是对忠的美德的呼吁。对美德的呼吁,即价值观。忠成为儒家的一种价值观,武则天说:“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是为臣之根本。如果不能做到忠,也就不能为臣。因此,忠是为臣的根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忠是行政官员的职业伦理
孝坛:十一、第148楼(第13贴)
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动物有养,何况人类。因此,孝是人类近乎本能的属性,即只要是人,就应当知孝,行孝。因此,孝是存在的基本。所谓存在的根本形式,指的是孝是人类的最基本的现象,谁也无法逃避开孝这一人类事实存在。孔子甚至主张:即便父母错了,且不听劝告,作晚辈的也只能恭恭敬敬,毫无积言。孟子认为,尧舜之道的实质也就是孝悌。孟子也说:“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在家讲究孝,因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下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孝既是尊亲,尊亲既是孝。孟子将孝与不孝具体化:“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廉坛:十五、第50楼(第14贴)
在儒家传统美德中“廉”指廉洁,即不贪财货、立身洁白。儒家认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乃是拍样廉洁之德的前提。它要求人们面对财利当以是否符合于道义来决定取舍。孟子曰:“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即在可取可不取的情况下,应以不取为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廉洁更主要的是对执政,在位,当权者,即对各级官吏的道德要求。儒家主张:“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廉洁”本身具有层次之分。最高的层次是“见理明而不妄取者”,即“心廉”,明白修身治国的道理,能自觉做到廉洁:第二层次是“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即“行廉”,因讲究名声,不肯同流合污;第三层次是“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即“名廉”,即使心不廉,但由于有所顾虑而“不敢不廉”。“廉”在儒家美德中是一种不以自己的功、德、才、能、位而自满、自夸、自傲、不自以为是,肯于向他人学习的品德。它是建立在正确对待,估价自己并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是基于善无止境、功无止境的认识而采取的一种正确态度。
和坛:十一、第97楼(第15贴)
《说文解字》解“和”有二义:“和,调也”,“和‘调味也”。从文字上来看,“和”有调和,协调的意思。和谐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提了出来。它被概括为“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原则。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和谐思想,并以之为最高价值原则。孔子基本上继承了《左传》、《国语》中的和同之辩,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和同范畴,如“和”是宽与猛的相济。他还对“和”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如他提出“执用两中”的致和方法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周易·乾卦》:“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即最高、最美的“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以不可行也。”这是和谐价值观的典型表述,也是后世儒学的基本信念。有人把中国文化最后归结为“仇必和而解”,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和谐思想反映了人类的理性,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儒家思想文化本身而言,中和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而有些引用过多且自己的语言太少。
建议:三等奖
- 上一篇:2010年下半年三等奖 周丽丽
- 下一篇:2010年下半年三等奖 赵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