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的道德观
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社 李丹桂
林伯渠被徐特立赞扬为“党员之模范”,在道德追求上具有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矢志不渝,奉献一生,尽善尽美。他用马克思主义做指导,善待传统道德,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区分其精华和糟粕,在家国情怀上忠心耿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爱民、亲民、利民,主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平等待人,是今天道德建设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
林伯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他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譬如爱国主义、君子人格、舍生取义等),赞扬孙中山、廖仲恺等道德楷模,主张才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识传统道德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高瞻远瞩,至今很有启发作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身作则,践行传统优秀道德,展示革命道德,一生矢志不渝,积极奉献,堪称道德榜样,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合二为一。“在陕甘宁边区鲁烽曾经在林伯渠手下工作过,林伯渠道德高尚,思想品德好,而且能力很强,理论水平也很高。”今天重温林伯渠的著作,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深入认识他对于道德方面的精辟论述和道德楷模行为,很有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传统应发扬光大
林伯渠高度赞扬孙中山“有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有觉察新鲜事物的敏锐的眼光,有贯彻他的主张的果断的毅力,所以他在非常困难的境地里面,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勇敢地实行了一个适应世界潮流的转变。” 1946年辛亥革命纪念日双十节期间,林伯渠发表《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1946年10月10日)的讲话:“我最恳切地希望全国一切爱国同胞们,在这双十节35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继续努力!”
爱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调动各个阶层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做好革命工作的关键一环。“工人,农民,还有脑力、体力劳动者、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爱国人士,我们都要团结他们。团结不是要他们的思想都和我们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也就是他们的利益,我们共产党要领导他们,就是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假使我们不照顾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离开我们。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我们眼光要放大,要团结他们,一直到将来没有人剥削人,我们都要把他们团结好。”
林伯渠的爱国主义精神非常强烈,以实际行动忠于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他在东京留学时,思念国破山河在的祖国,爱国精神十分高昂,时刻激发爱国的责任意识。他在《自传》(1941年)中指出:“留学东京时,忧时忧国之思,无时或忘。看到日本维新自强不息的苦干精神,深痛清廷的腐败与国运的危急,自己觉得对挽救国家危机应尽一部分责任。”他忠心耿耿致力于工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很多故事感人肺腑。例如,他往往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大多数人都巳进入梦乡,而他却仍在灯光下伏案工作。延安抗战时期,年逾花甲的林老身患多种疾病,而一旦工作起来,他往往就忘了病痛,忘了休息,他人劝说也无济于事。1942年,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起来。一次,中央党校请林老去做报告。当时林老的胃病正在发作,痛得很厉害。同志们看到林老那痛苦的样子,都很着急。他们请来了懂中医的李鼎铭先生给林老看病。药吃下去后,仍不见效。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而林老却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他忍着病痛,一直坚持把讲稿写完。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中央党校讲课。还有,1948年北平还没有解放,东北要绕道而行。林老一行先到了石家庄,然后乘车去天津,行程七百多公里,路烂难行,还有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很不安全。天不亮他们就出发了,走一天只走了二百多公里。第二天还要走五百公里。大家担心年岁已高的林老,承受不了这样的长途颠簸。林老却说个人问题是小工作是大,必须在明天赶到津。汽车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飞驰,刺骨的寒风钻进车厢,冻得人直打哆嗦。他们日夜兼程,经过十六个小时的连续行车,终于在当天深夜赶到天津。司机累得趴在方向盘上起不来了。第二天,林老又不顾旅途的疲劳,乘火车赶赴东北。这些历史的当事人,都非常感动,特别敬佩林老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敬业、奉献精神。这样真实的故事,不胜枚举。
今天中国的发展,需要将爱国主义传统加以发扬和落实。中国长期的艰巨任务,时刻需要唤起爱国主义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是经过流血奋斗的,我们的光荣的五星红旗是数十年来千千万万的无数先烈的鲜血所染红的。其中有不少像廖仲恺先生、朱执信先生一样的爱国者、老同盟会员、孙中山先生亲密的战友,有数以百万计的英勇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和革命群众,有无数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我们必须用我仃硼全力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我们美好的河山,保卫我们这一代和年轻的下一代的美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紧紧团结全国的人民,为解放台湾而斗争,为在我国彻底地完成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我们一定要同伟大的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二、传统道德的可取之处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道德文化,有合理的内容,应该加以甄别,优良传统应该保留,根据新的现实需要,加以灵活运用。革命道德是传统道德的自觉继承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理想,影响了林伯渠的一生道德选择和坚定追求。例如,君子小人的话题,就是如此。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明辨是非,林伯渠对此深入探究,从王阳明那里也得到很多思想资料。例如,他在日本东京时期的日记,就引用王阳明的话语:“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乎日所讲,尽成虚话。乎日所见,皆非实得。(阳明) 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引导,因事启沃,宽心乎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同前)”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优秀君子道德的体现者、超越者。做人要做君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具有综合美德。“我们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是掩饰自己错误的小人,而应是胸襟宽大的君子,有坚定的立场,为劳苦群众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类的解放,素来都是抱着光明磊落的态度。我们欢迎一切批评,目的就是使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搞得更好一些。”林伯渠为人地道,仁爱在心,付诸行动,慈眉善目,让人难忘,是践行儒家伦理的正人君子,曾经与他一起工作的人回忆他的为人之道非常高尚:“林伯渠为人宽厚,谦和,慈祥剀切,忠实朴直,平易近人。延安时期,从1937年9月至1948年11月,他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满头银发,脸颊清瘦,面容慈祥,说话轻言细语,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堪称边区人民的‘父母官’。”
又如,齐家“三观点” 。林伯渠继承优良的齐家传统,对待子女严格要求,用良好的家风,培养后代。在家庭教育中,林伯渠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要求子女树立“三个观点” ,即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林伯渠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格,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要求十分严格。”1942年,林老的儿子相持刚刚二岁,他就把儿子送到延安县托人照看,以便使孩子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模仿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林老每月把孩子的粮油定量送去。县领导说小孩子吃粮有限,叫林老不必送了。林老说,这是制度规定,我应首先遵守,仍然坚持每月照送。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的子女大都在北京,但都忙于学习工作,只能在节假日有空时聚会。林伯渠从不放弃教育子女的时机。其孩子林用三在北京上高中时,林伯渠不让他上干部子弟学校,而要他通过考试上四中读书。经常提醒他们应注意的问题,他担心孩子们在全国胜利的气氛中,会忽视艰苦朴素的作风,会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其女儿林利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林伯渠曾特地邀请编译局的负责人去他那里,当着林利的面嘱托他们管教她,要严格要求她。
再如,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道德特点和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林伯渠在《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39年1月)中指出:“ 边区工作的开展与成就,无疑的使全国人民对于抗战建国的信心大大的增高了,而且更证明给世界先进人士看:中华民族如何富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正如世界学联的代表和许多国际友人所说:‘全中国如果都像边区一样的团结,中国永远也不会亡的!’” “使全体干部和每个工作人员团结一致,发挥牺牲奋斗、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一往迈进的斗争精神,同时任何时候不要麻木自己,不要失掉自己的方向,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在革命的进程中,始终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应该警钟长鸣,矢志不渝,林伯渠联系实际和历史,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节约方面也放松了,浪费现象是很普遍的。如到处修石窑洞、大礼堂,一桌酒席就是几百元,而且流为习尚。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最好的传统,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前年国民参政会时,我党参政员都是一身朴素的军装,在参政会上有很大影响,后来他们有的人也来学,也穿军衣。回想过去在江西苏区时,那是多么困难,但我们的战斗仍然进行,我们的工作仍然做了。当然,党应该注意干部的健康,需要统战工作,也要建设,但不应浪费,失掉节约的原则。生产是应该强调的,但用的时候应该爱惜。因为浪费的结果,不但消耗了金钱而且使许多干部贪污腐化,摧毁了许多干部。几年来,因为金钱美女而逃跑的干部是有的,贪污,耍私情,拿公家钱乱为人情的也有的。”
又如,尊敬他人,是传统美德。林伯渠以身作则,在书信往来中显示了一个饱学之士的优雅。林伯渠在《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8月30日)中称呼王世杰、张治中“雪艇,文伯先生勋鉴” ,就是称呼他们的字,不是指名道姓,表达了传统的称呼礼仪;信件最后说“ 敬颂勋祺!”,礼貌真是仁至义尽。林伯渠还说“兹将敝党中央命弟奉复”,表达了他的自谦情怀。字里行间,洋溢出林伯渠的为人处世的地地道道的修养。林伯渠在《向老战友吴玉章致敬》(1940年1月15日)一文中强调他和吴玉章:“少小相知,如今都成了白首,缅怀我们这40年来共同经历的风浪,亲眼看到围绕在你周围向你祝贺60寿辰的一群英俊青年,无论是你和我,难免有一种逾乎寻常的感情!”他回顾了40年志同道合,追求革命理想,结下的战斗友谊,字里行间,真挚的友谊和亲切的感情,溢于言表,让人敬佩。这样的友谊,是高尚的、珍贵的,而不是追求狭隘个人私利的。
林老处处为他人着想,一贯关心别人,待人友好、平等、谦和。他对毛主席十分尊重,在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时,曾为毛主席购回了一辆黑色小轿车。毛主席认为林老在西安做统战工作更需要用小轿车,故把这辆车又转让给了林老。在延安,林老和徐老、谢老、吴老、董老这几位延安著名的“五老”经常拄仗互访,吟诗唱和,传为佳话。尽管林伯渠日理万机,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关怀备至,设身处地为其周到安排。他的随身警卫曾福已跟他多年,一直没有婚娶。于是,林伯渠便在广州托人给曾福介绍了一个姓张的孤女,由林伯渠一手亲自操办,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家里成亲。因为张氏老实、忠厚,自幼失去父母,流落广州,一直没有正式名字,林伯渠便给她取名张实。他们成亲那天,广州各界的朋友们以为他的弟弟结婚,纷纷前来贺喜。得知其原委之后,无不称道林伯渠的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又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林伯渠强调儒家的反省美德:“各级政务人员,尤其是负责人员,能从思想上深刻反省自己,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身作则。” 经常进行个人的反省、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革命组织的健康发展、事业的蒸蒸日上:“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执行党中央路线和政策的重要武器,是推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有些同志常常不善于使用这个武器来改进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使自己和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断的永久前进。他们既怕批评自己,又不敢批评别人,使污浊的灰尘生在脸上,堆在地上,不敢洗扫,这样就限制了进步,而使错误和缺点存在下去。应该以实事实是、与人为善的原则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去腐生新,使之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团结。”
又如,爱民、亲民、利民。“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林伯渠深知干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一个公仆革命家和高尚道德家的情怀,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与人们打成一片,形成亲密的鱼水感情。他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和乡间,身穿一件翻羊皮袄,手持拐杖,走家串户,同老乡拉家常,了解真实的反映。一次,在甘泉县,林老和一位姓吴的农民攀谈起的来,聊起公粮的话题,老百姓以大局为重,很体谅时局,吴老汉说:今年征收的公粮是比往年重些(1941年是边区公粮最重的一年),但人民不是怕重,而是怕不公平。他又以反问的口气说:老先生(吴老汉不认识林老),你说重吗?日本鬼子打来了老百姓睡觉都不得安宁,八路军拚着性命保卫我们,这样一想,还能说重吗?由于林老平易近人,边区的老百姓都亲昵地称他为“林老头” 而不是“林主席” 。他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对“林老头”讲。林老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群众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许多人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向他诉说对政府的意见,揭露某些干部徇私情的事实,对政府某些工作提出建议,甚至连家庭纠纷都告诉他。林老总是耐心地倾听,亲切地和他们交谈。凡是和他谈过话的老乡,逢人便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没有点官架子。奇怪的是,我们的一切他都知道哩!” 对此,林伯渠的诗友续范亭曾在《延安五老》诗中这样写到:
林老奇逸人中龙,风流潇洒有大度。
胜任愉快政多宽,不事吹求公令布。
童颜鹤发非导引,公余且作长征赋。
漫天风雪巡洛郾,怀古不忘杜工部。
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
灯下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
林伯渠热爱人民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人民群众更爱戴自己的主席。每年新春佳节,群众都要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去给他拜年。1945年,边区一位七十四岁高龄的李全海老人,带着陕北的土特产和两只大公鸡,不远百里从临镇来延安,看望使他过上幸福生活的林主席。人民尊敬、拥戴林主席,在此可见一斑。
三、道德需马克思主义指导
古代的道德,不能适合当代中国的局势,应该进行辩证的否定。“是共产党对中国文化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采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地把过去和现在连系起来。这些年来,一些人在尊崇中国旧道德的外衣下,实际摧毁了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使社会风气衰败,个人品质堕落。而共产党则发场了过去道德好的一面,坚持了民族的正气。” 对于消极、错误的道德,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传统道德中的自私自利,是狭隘的道德境界。“ 大资产阶级只知道自私自利,利用战争与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发其国难财,造成囤积居奇的奇观。” 道德中的不良倾向,应该防微杜渐,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 我们不能迁就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小集团主义,只为他那一部分,为他个人,这些问题都实际上是没有正确的立场。”
传统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懒惰心理,也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一方面它们是落后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和革命精神、为人民服务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林伯渠指出:“不愿离乡,‘故土难舍’的思想,各县干部中都严重存在。与此相连的则是经常回家,注意家庭问题,如镇川,去年有区长高福昌、区委宣传科长白冒忠、县干部史汝昌等,一回家就几个月不回来,写信也调不回来,捎话说‘回来了’ ,越回家越被家庭问题缠在身上,愁长愁短,工作越不安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越少了。”
总之,林伯渠先生是以身作则建立丰功伟绩的道德楷模,并且对道德问题认识深刻,注重道德的学以致用,是我们今天道德研究的珍贵资源。1945年3月20日,林伯渠六十寿辰。党中央为了表达对这位为中国革命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战士的景仰,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许多老同志写诗祝贺,谢觉哉写的《寿林老生日诗并序》中评价林老:“道德,能文章,千顷之波可挹;历艰辛,富经验,十寻之木弥贞。” 这个评价实事求是,当之无愧,非常中肯。林伯渠道德高尚,人民景仰,各界爱戴,万古流芳。
评价:文章通过对林伯渠前辈的人物事迹进行描写,烘托了文章主题——林伯渠前辈的道德观。作者高度赞扬林伯渠前辈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践行,敬仰之余,也表明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章逻辑清晰,论据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