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下半年 三等奖张雪梅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下半年 三等奖张雪梅

字号:T|T

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专业:法学专业2013

姓名:张雪梅

电话:15288467198

 

1.论坛»仁坛»[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第394

    儒家的“仁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仁爱之心。你应该是个“仁者”,有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儒家认为这来源于人天生的善良本性,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开始。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他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共有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是非心。有了这“四心”只是良心的开端,还要扩而充之,推而广之,才会拥有完全的良心。
   
其次,自爱。仁爱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一个不知道自爱的人,即使爱人,也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当然,人不能仅仅满足和停留于自爱,而应该不断扩展仁爱的境界,提升仁爱的层次。汉代的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也常常对别人采取损害的行为。北宋王安石还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荀卿》)是说自爱是仁的开始,由此可以推广到对别人的爱。明代吕坤的《呻吟语》还提出了“自爱自全之道”。自爱不是自恋,是自律、自尊、自强。一方面,依推己及人的原则,一个人如果不知自爱,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能够爱人呢?自爱与爱人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爱不仅是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它也要在人—我关系中实现,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一个人如不自爱又何来他人爱己的需求呢?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爱人,没有注意到自爱。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悬空的。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孝道”乃为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这里的亲亲,包括爱自己的父母,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仁爱当从侍奉双亲开始。儒家孝道思想以《孝经》为代表,将对亲人的孝看成是沟通天地万物的基本人伦道德,是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这一点在汉代以后发展为以孝治天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孝经•圣治章》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怎么能够相信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引申出来的,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之爱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即使有这样的爱,那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由功利需要引起的索取式的爱。正如盖楼房一样,不先盖第一层怎么能够盖第二、第三……层呢?所以,儒家认为,爱人要从要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去爱别人。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孔子讲求仁爱,强调宽容。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啊!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国君节用而爱养人民,不要无穷无尽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他还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的马棚失火,孔子只问是否伤人,而没问马。这里的人应该是养马的奴隶。孔子关心养马人的安危,说明他的“爱人”具有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朦胧的博爱意识,具有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出孔子宽厚伟大的人文品格。

 

 

2. 论坛»义坛»[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第627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人是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美丽动人,绚烂多姿。你的相貌,你的语言,你的快乐,你的悲伤,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颦一笑,都是别人无法模仿,无法取代的,你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眼中最美丽的世界。
  
近来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绝对不是个例。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很多其他的高校,也发生过类似的学生自杀事件。前段时间,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吴昕怡,因被查出患乙肝而孤立,在学校单间宿舍烧炭自杀;2014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蔡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死者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2014年,东南大学一大四男生坠楼身亡,有同学猜测是为情所困……
  早在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某学生就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了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而《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而且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还在不断地增长之中。
跳楼只是方法,自杀才是目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图通过自杀来逃避一切,无论是学业上遇上的挫折还是个人生活中的不如意,寻求自身的解脱。从不少的自杀案例来说,大部分大学生自杀是因为学习上和就业方面有沉重的压力,或者在感情上有了挫败感。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一个人生命的逝去,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损失,还是一个家庭的痛楚。

 

3. 论坛»礼坛»[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第485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不合理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也不做不合理的事。
  
我最近刚好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根据英国《都市报》报导,英国百叶窗公司(Web-Blinds)做了一项调查,有97%的受访者曾经透过窗户看到邻居的尴尬处境,有近70%的受访者看过邻居吵架,有近42%受访者看过邻居哭泣,还有31%受访者看过邻居的裸体。惊讶的是,大多数看到这些场景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观看,因为只有27%的受访者舍得移开视线。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看到或听到的一些事情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可怕的是大部分人选择继续侵犯别人的隐私而不是回避。这违背了理的原则。换个角度想想,当你知道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道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肯定会感到愤怒和羞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4.论坛»智坛»[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第29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游历,他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司马迁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写出不朽的史书。为了完成《本草纲目》,李时珍远处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白天上山采药,晚上研究药性。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很多遍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
  2015年10月5,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后来,为了进行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
  
小时候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完全可以过去。小马正准备过河的时候遇到了松鼠,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去,前几天还淹死自己的一个同伴。小马一听没主意了,回去找妈妈。妈妈跟着小马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光靠别人的意见来做决定,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去做出决定,凡事要有实践的勇气。

 

 

5.论坛»智坛»[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第329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根据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先于人的意识而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虽然事物是客观的,并不代表我们在客观事物面前就无能为力。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实践,改变事物的状态,为我们自身服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获得正确的意识呢?答案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从而拥有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身创造条件。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年轻时,学习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习是为了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习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止境的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须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学完,就算把一生几十年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也学不完。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更,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6.论坛»智坛»[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185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观的抽象理论中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知就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探索世界未知的事物的本质,明晓里面的来龙去脉,学习也是一种知,只不过是,有老师帮助你认识世界,速度和效率更加快,减少了教学费的过程;行就是,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无产阶级德育的知行统一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培养。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知行统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要求。中国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统一、言行一致的人才。这条原则也反映了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要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都是构成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历史进程和我们的生活中都存在过一些“有本事”的人才,他们虽然精神境界和知识水平都很高,但是知行分离,例如现实社会中一些表面一套、实际一套的干部,平时总是把“服务群众”挂在嘴上,张口讲奉献,闭口讲付出,讲事事要以群众利益为先,讲重“实”轻“名”,一副“先进典型”的样子,可一旦面临实际选择,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却原形毕露、丑态迭出,前后反差不可谓不大,实实在在给大家演了一出“变形记”。所以说无论是为自身价值的体现还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知行合一的原则都是很有必要严格遵循的,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无论为仁由己还是道德践行都要做到知行合一,不要做高智商的野蛮人。

 

 

7.论坛»信坛»[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第69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诚”是“信”的内在依据,是“信”之根;“信”是“诚”的外在体现,是“诚”之用。“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孔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孟子将诚、信结合在一起,提出道德修养论。程朱理学把“诚”推到了道德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绝对化巅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立身之本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历经时代变迁,逐渐形成了“诚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
  
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现代社会,从普遍的道德要求出发,诚信应包括诚实劳动、恪守承诺、真诚待人三个方面。其一,诚信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其二,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既包括由人们自己承诺而引发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令、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普遍权利与义务,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其三,诚信要求为人做事实在、实诚,不欺人亦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基本社会属性,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其立足点都是诚信。以国家层面为例,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起着基石作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诚信为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本身就是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高发。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诚信处于基础地位。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把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并将其融入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

 

 

8.论坛»信坛»[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第482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礼记》中记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说起诚信我们都不陌生,可要做到诚实守信确实不容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诚实守信更显得意义非凡。
  
首先,要对自己诚信。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也不讲诚信,因为对自己的诚信无人知道,便觉得可以随意对待、不讲诚信。比如你计划今天晚上8点去操场上跑步,但因为精彩的电视剧而放弃跑步,这就是对自己不诚信。心里的承诺也是承诺,不要轻易放弃。我身边的几个同学有点胖,她们也意识到自己胖并计划了很多减肥计划,比如不吃零食、晚餐少吃、运动,可是一看到美食就忘了对自己的承诺,也没有坚持运动,事后又后悔没有管住嘴和没有迈开腿。后悔无济于事,她们依旧没有瘦下来。包括我自己也是,在心里做了很多计划,真正实施的寥寥无几。我认为要理性地计划自己的生活,不要随便对自己承诺难做到的事情,一旦有了计划就要马上行动起来,实现对自己的期望。
  
其次,要对别人诚实守信。我们经常认为别人欺骗自己,抱怨生活的不如意。问问自己是否诚实的对待别人,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自己也没有真诚地与人交往,却期待他人诚实待自己,这是不公平的。从自己做起,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妨多一些真诚。我始终相信好人比坏人多,当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热情,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复你。
  
诚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一名学生,不迟到也是一种诚信,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诚信,也是对老师的诚信。早上起床早一点,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不迟到。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9.论坛»廉坛»[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第183

人人生而有情绪,就算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婴儿在肚子饿的时候就嚎啕大哭,这是婴儿的情绪表现。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情绪相对而言会更加复杂,更加的多元化,特别是愤怒的情绪。我们经常把最坏的情绪给亲近的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总是无条件的包容自己的孩子。对于我们的爸爸妈妈,愤怒的时候大声朝他们吼、难过的时候不理睬他们、生病的时候对他们撒娇哭泣,把所有的坏情绪带给父母,让他们伤心难过、担心我们。就我个人而言,也经常对妈妈发脾气,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信号不好导致她听不清我的声音,我因此生气地朝妈妈吼起来,这意味着我们的通话也到此为止。但是挂了电话我就开始后悔,自己的坏脾气给妈妈带来伤害。我立即给妈妈打电话,可是不好意思道歉,只能若无其事的说完要讲的话,妈妈肯定知道我的意图,我们谁也不提上一次通话的不愉快。虽然妈妈没有生气,可是我的任性肯定让她难过。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愤怒之前想3秒,用这3秒的时间调整你的情绪,不要沦为不良情绪的奴隶。首先,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可以向你的朋友倾诉,不要怕麻烦别人,事实上,被倾诉的朋友会觉得你当他是你的朋友,并且会耐心的开导你,这样你的情绪得到释放,也得到了克制。其次,提高自身的修养。看书,听音乐,旅游等,都是陶冶情操的方式,你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化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之后,你会发现,克制情绪本身,已经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习惯了。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说:修养是怎么来的?就是在面对一切挑衅又压抑住自己的念头,然后开导自己得来的。这简直是一套万能的公式,无论发生什么事,第一念头一定是抑制爆发,然后安慰自己吧,你总能找到一个出口的,光明且温暖。之后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时,你已不用再故作克制了,笑一笑,对方就败了。

 

 

10.论坛»毅坛»[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第349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面对磨难的第一种精神境界是忍耐。泰戈尔说过:“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在这个世界上,尽如人意的事是并不多的,咱们既活着做人,就只能迁就咱们所处的实际环境,凡事忍耐些。”面对磨难的第二种精神境界是把磨难当做幸福的前奏,当做黎明前的曙光。莎士比亚说“经过磨难的好事,会显得格外香甜”。“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磨难是一种机遇,使人更加坚强,在挫折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有一小男孩在田野上捡到一个蛹,他把蛹带回家里,他想看看蛹是怎样孵化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个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男孩看到这种情景有点于心不忍,于是,他用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没多久就死了。显然,小男孩不知道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地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能破蛹而出;他更不懂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蝴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据说,在鸟类中,寿命最长的是老鹰,它的年龄可达70岁。但是如果想活那么长的寿命的话,就必在它40岁的时候做出困难而重要的抉择。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不能够牢牢的抓住猎物,并且它的喙会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能够碰到胸膛;同时,它的翅膀也会变得十分沉重,使它在飞翔的时候非常吃力。在这个阶段,它只有两种选择:第一就是等死,要么就要经历一个在它一生之中十分痛苦的过程来蜕变和更新。才能够继续的活下去。这是一个的漫长过程,它需要150天的漫长锤炼,而且必须得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的顶端筑巢,然后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首先,它要做的就是用它的喙不断击打岩石,直到旧喙完全脱落,然后经过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之后,还要经历更为痛苦的过程——用新长出的喙把旧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老鹰再把旧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待五个月后长出的新羽毛,这时候,老鹰才能开始重新飞翔,从此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鹰的选择让人钦佩,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你能吗?能够像鹰那样历经磨难,忍受孤独,遇火重生……
  
像鹰一样经历磨难,等待重生。

 

 

 

评价意见:阐述义理较深刻,且能有所发挥。能结合现实,比如一些具体调查事例来阐发义理、警醒世人,较为新颖。但有些观点及言说方式与别人相似。还需要深入学习与探究。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