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三等奖 :潘尚宇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三等奖 :潘尚宇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姓名潘尚宇

学号:201911120110051

仁坛:九 283楼

《论语》里面,孔子从来不给出“仁”最终的、具体的、恰当的、唯一可能的定义,克服了抽象的表达,与西方的抽象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不直接提出概念与命题。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针对不同的人在说,讲述“仁”是什么。对子张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对颜渊就说“克己复礼为仁”。同时,这也是解决言不尽意的三种方法,另外两种分别是:《周易》通过象征的方法,发明了一整套的系辞系统来象征技术(卦、爻);另一种《老子》通过结构的方式,通过空间性的解读,有很多超越文字内的东西。

 

智坛406楼

要解释一个文本之前,我们总是在一种前理解之中去解释一个文本,面对一个经典文本,我们总是在自己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以及习俗之中来看待和解释一个经典文本。我们的前理解,已经由解释某些经典文本的某些碎片所组成。一方面经典丰富我们的前理解,然后在这种经典的碎片构成的前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反过来去解释经典文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也有不同的解释,所有的这些解释都非常有道理,有些解释非常有趣。经典的解释多样性的意义恰恰证明了经典之为经典的不可穷尽性。它对一切世代都可能发生意义,但一切世代的解释都无法穷尽它。

 

礼坛:三 880楼

礼乐是在共同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中的,是至关重要的。从个人的成德这个方面来说,必须是“兴于师,立于礼,成于乐”。礼在个人成德的过程中,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孔子在教育他的儿子的时候说:“读诗乎?读礼乎?”又说:“不读礼,无以立。”因此孔子说“三十而立”是“三十而立于礼”,不是随便立到哪儿都行而是立于礼。礼在个人成德的过程中是至高的标准和尺度。同时礼又是德性的骨干,在《论语·泰伯》篇里面,讲了各种其他的德性,如果离开了礼,会带来相反、负面的结果。比方说“勇而无礼则乱”,“功而无礼则劳”。如果没有礼来节制,构成它的尺度的话,就会劳而无功,是不恰当的。

 

礼坛:一 660楼

周礼所建构的宗法人伦等级秩序是先秦儒家高度肯定的,直“礼崩乐坏”的现实处境而深切关注的问题,着重强调彼此间既有上下尊卑之别,却又不因此而离心离德;既有情感精神世界的仁爱和谐,却又不因此而流于无差别、无目的之等级的平庸的人性状态先秦儒家坚信要达到并保持这样一个有序而和谐的社会状态,就必须要建构一种具有分、和两种社会功能的上层建筑,而他们所推崇的礼乐文化正好兼具这两种功能。《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就是说,礼乐完整地反映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尊与亲亲相统一的关系,礼制秩序建立和维护宗法人伦等级制度,使人与人之间有着毫不含糊的明显的等级差别,又能使得人们和谐地生活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作为一种政治文明,礼乐文化传统本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的文化机体。

 

礼坛:五 445楼

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说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说,礼不能化约为那些器物的存在,乐也不能等同为乐器。同时礼不是器物,又与器物有关,礼经器物的等级次序显现出来。比方说我们说,政府官员中某一个级别的官员能坐什么样的车,这就是一个经由器物的等级表现出来。礼既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外在的行为规范,同时又不是这个外在的规范。这个外在的规范必须有内在的东西来构成支撑。所支撑的是“仁”,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必有内在的仁,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才成其为了礼。

 

智坛:八 221楼

在孔子的思想里,相对“智及之,而仁不能守”。可以在思想上体验到,但无法在生活、身体上体现出来。因此在“仁智”这个对比中,“智”是一个对他者的了解,或者是对自己身上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的东西的了解;而“仁”则是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的充分展现。因此,“仁”是一的,“智”是二的。“智”是个所知道的事物处于一个对象化的疏离状态,而“仁”则是贯通的。仁是对仁来说可以说是直接性的,而智是通过思想后的间接性,但仁与智有着共同的方向,即对人日常生活的思考和规范。

 

 

和坛:三 260楼

《中庸》第一章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是人的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是道,按照道的规范修养是教。

天命之谓性提点出了天命之所在,说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天人性命是一体的,天人是一贯的,但人是从属于天的,而天意味着超越者;率性之谓道指出人要充分发扬自己的本性,《孟子》里说“智者弃之率”;修道之谓教说明把人性分层次地展开,使之形成具体的社会规范,然后用这个社会规范来进行教化。

 

仁坛:一  976楼

1.《论语·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又“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了仁的质朴无妄。

2.论语·里仁篇中,“不仁 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说明仁有自求、自足,不外求的意思。

3.《论语·里仁》中,“唯仁者,能 好仁,能悟仁”。说明了仁的率直无求。

对仁的定义必须借助于,仁于智以及仁于礼的关系,“仁”可以说是味着社会整体规范节奏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实现,而礼则是客观社会运行的规范节奏。

 

廉坛 273楼

《中庸》第一章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总结就是一个字—“慎”。隐微之处,自身以为别人不能知道,实际上别人都能知道。对自身个人来说,隐微之处,是无比的清楚,对别人可以隐藏,可是你内心中最隐藏、最私密的地方,自身却是无比的清楚和明亮。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了“中和”在人生中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在最缺乏确定性的情绪中,提供了根本的确定性—“中”,“中”既不偏,不倚。从天、命、性、道的概念跳跃到情绪的概念上,借由情绪,在一个缺乏确定性的生活中,建立起真正的确定性。

 

义坛 385楼

在孟子看来,世间的政治原则有两种,一种是王政,一种是霸政。王政的运作逻辑是“义”;而霸政的运作逻辑就是“利”。“义”跟“利”的区分其实也是《论语》里非常重要的一对区分,孔子思想也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也在于此。“义”不是没有物质上的追求和要求,一个以“义”为政治原则的国家,它也要首先以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满足为前提。《孟子·尽心上》里孟子设想勒一种经济制度叫“井田制”,其中说到“百亩之田,匹夫耕之”“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可以看出物质利益是孟子强调的,一定要有物质利益,仁政是要保证这个最基本的物质利益。

 

义坛 145楼

满足人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利益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变化,在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是“衣帛食肉”。但尺度是随时代变化,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义”、 “利”就经常变成,“义”是不能追求物质利益,而“利”就是无限的追求物质利益,变成两种极端的原则。但其实不是。“义”跟“利”的最重要的分别,“利”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在所应得之外多得。我们追求利,实际上是追求我们所应得的之外有更多的追求。然而“多得”和“应得”的尺度,孟子认为“义”对物质的追求,跟“利”对物质的追求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分野,就在于“义”的原则之下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知止”的,不论这个限度在哪儿,他都有限度。“利”的追求与原则,是要求所谓的最大化,而最大化就意味着,永远没有止境。因此“义”跟“利”的原则的分野在于,“义”者是有尺度,知足和知止的,“利”者是无限的。

 

廉坛十三 40楼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君子之道有这四个方面,而我孔丘连一个也没做到,站在孔子自身的角度上,孔子仍然发现自己有非常多做不到的东西。王阳明的弟子聂鲍过“圣人过多,贤人过少,众人无过”,圣人每天看到自己不检点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每天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从细微处入手,不怨天不尤人,在生活中发现他者,同时又走向他者,建立起与他者之间的原本就具有的血脉关联。

 

廉坛 278楼

《中庸》第二十章里说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是一个最高的行为状态,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不加反省,不需反思就能自然做到的。然而,普通人不加以反省,是很难达到“诚”的状态,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开展对自身进行反省。反省是自我完善的方法,通过对自我的完善,出于自身的本性,达到与外界事物的融合。长期积累,就会博厚,进到高明境界,承载万物。

 

忠坛 544楼

孔子在《颜渊》里说:“忠告而善道之。”即使你说的是忠言,说的是对朋友有益的言辞,也要“善道之”。即使是对方做错的情况下,也要委婉的说出,不要非常的直接。但是忠告不是无节制的,不要变成唠叨,《论语·里仁篇》中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服事君主太频繁,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过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如果对方不认可这忠告,就要停止。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人为善。

 

和坛:十 384楼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却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 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制礼作乐,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制礼作乐,不应该单以“一箪食、一瓢饮”为准则,而是要在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建构我们的精神生活,构建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评价:行文表现了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功底,在对经典的运用上信手拈来。逻辑清晰,论述准确,同时具备自己的思考。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