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 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

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工作年會征文

字号:T|T
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工作年會征文
 
《群书治要》教给我们的执政智慧
 
李 培 荣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在位期间,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诚如魏征序文所说:“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书中,采撷经典要义,阐明古圣先贤以德为本、修己为要的治国大纲;甄选历代史实,既有明君用贤、忠良辅国达致天下太平的经验,也有昏主宠佞、奸臣欺主导致朝政危亡的实录;博采诸子百家,总括治国安邦、匡政利民的方术。《群书治要》奠定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于当今社会处于执政地位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宝典。本文拟以引经据典方式探讨古人教给我们的执政智慧。
(一)詹何之说—— 修身为本
在《群书治要》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向詹何去请教怎么样治国,詹何说:“为什么你知道怎么样修身,却不知道如何治国呢?”楚庄王很诚恳地说:“因为我得以侍奉宗庙、祭祀宗庙得到整个的国家,我希望得到好的治国之法把这个国家能够治理得安定,能够把这个国家守护得好。”詹何说:“我没有听说过一个君主修身很好,国家却混乱的;也没有听说过君主修身不好,而这个国家能够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在于自身的修养,我不敢用治国这些枝节小事来回答你。”意思是说,君主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自己要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否则的话就不要再去谈治国了。楚庄王听了他的回答就说:“善”,你回答得很好。这是告诉我们:有了圣贤、君子、有德行的人,法制即使不是很完善,也不会导致混乱的产生。接下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明智的君主急于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昏暗的君主急于得到势力。急于得到人才的人,他自身很安逸,国家能够得到治理、功绩伟大、声名也可以传播、有美誉。就像我们古代的圣王尧、舜、禹、汤,他们都是以得人为最重要的事,所以最后取得的效果就是垂拱而治。急于得到权势的人,他自身很劳苦,国家也治理不好、很混乱,他的名声也被辱没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并不是不重视制度的建设,而是认为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有道德的君子、圣贤,也不能够把这个制度实施好。所以,在《群书治要·傅子》上又有这样一句话:“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智的君主一定会顺着好的法制然后才能够得到大治、使国家安定,所以好的法制确实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你有了好的法律制度就一定能够自行地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必须有德才兼备的人把法制实施好。这里告诉我们:仅仅重视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说你仅仅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搬过来,这个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人是一个好的人,社会才得以安定。所以中国古人的制度设计都是围绕着“如何把这个人培养成好人,如何把好人选拔到好的领导位置上”来设计的,所以被称为圣贤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
(二)圣贤教育 导正人心
圣贤教育对于导正人心的作用古人说得很明确,对此也非常地有信心。比如说在《群书治要·汉书》上就有这样一段话:“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未之有也。”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兴起设立太学,就是在京都里设置学校,在地方乡镇也要设立给他们以伦理道德教化的学校。大家所听的都是德音雅乐,没有淫词歌舞,彼此之间都是以礼相待,就是以礼来治天下。中国人号称“礼仪之邦”。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见面鞠一个躬,行九十度的标准礼。当这个躬鞠下去的时候,首先折服了一个人的傲慢之心。另外比如说我们两个人本来彼此有隔阂、有意见,结果见面之后把这个躬鞠下去了,内心的矛盾也由此化解了。所以,鞠躬有很多的好处。在汉代和唐朝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影响到众多的周边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到中国来朝贡,朝贡之后看到,每一个人都是彬彬有礼,相处得很和乐。他们很羡慕、很向往,回去就向自己的国君禀报,这些国君听了也很佩服,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所以,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绝对不只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大,而是礼仪、文化让人们对它很尊敬。所以,如果我们兴起这种礼让之风,每一个人听的都是德音雅乐,“如此而不治,未之有也”,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国家还治理不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于礼乐的教育信心十足,而且相信只要按照这样的礼乐教化去做,领导者率先来实行,国家一定能够得到治理。
(三)德兴民乐,法极民哀
《论语》上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你没有事先给以人们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不知道做人的本分,不知道自己做人要孝敬父母,不知道要廉洁奉公,结果一旦他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就给以刑罚的处罚,这叫“虐”政。很多人会说,孝敬父母难道还需要人教吗?有一个班教小孩学《弟子规》。学了一段时间后,就请这些孩子上台来分享学习的体会,结果有一个孩子说:“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大家听了这话很感慨:“难道你长了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要孝敬父母吗?”从来没有人教过他,父母也没有给他表演出孝敬父母的样子,他怎么就知道要孝敬父母呢?还有一个孩子说了一句话更让人感触,他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想的就是如何去谋算父母。”孩子的母亲在下面听了这样的分享,眼泪就刷刷地往下流。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母亲平时说起这个孩子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她说:“我的孩子钢琴是全国的第几名,他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如果你没有见到这个孩子只听他母亲的诉说,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有多优秀。结果没有想到,就是在母亲心目中这样优秀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人伤心的话,说每一天都想着如何去谋算父母啊!所以,中国古人说:“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没有人教过他,他怎么知道做人的本分呢?
在《汉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导之以德教,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法令极而民风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礼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我们积累的是礼义道德。以刑罚来治理国家,积累起来的就是刑罚。刑罚积累得多了,人们就会怨声载道、离心离德;礼义积累得多了,人们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所以,世世代代的君主使人们向善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所采取的使人们向善的方法却有所不同。有的是用道德教育来引导,有的是用法律、法令来驱使。用道德教育来引导的,德教和洽的时候,做得很和美的时候,民风就是一团和气,人们安居乐业。用法令刑罚来驱使,法令过于严苛的时候,民风就出现了哀怨。所以,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法来治理国家,这确实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四)爱民如子,身修家齐
在中国历史上人权问题根本不成为问题,没有提出人权思想的必要。你看,我们讲“圣贤政治”就是讲“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企业家对老百姓、对我们的员工关爱备至,不仅仅关心到他的物质生活,还要提升他的道德修养,甚至关心到他的家庭是不是和睦,在这样好的领导之下我们的人权还有问题吗?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管理的企业,到年终的时候他们也会出现问题。他们出现的问题,不是说你给我的钱不够了,给我的钱太少了,克扣我的工资了。他们出现的问题反而是,觉得老板给他们的奖金太多啦,说你能不能不把这么多的奖金发给我们。我们把钱用于弘扬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企业更多地发展。所以你想一想,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老板讲条件吗?所以,中国历史上看似缺乏的东西,恰恰是因为它有更加高明的东西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批评中国人,说中国人不讲究心理问题,没有心理咨询医生,不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提出心理问题,没有心理咨询这一个职业呢?中国的四书五经都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叫修身呢?就是让你的身心和谐啊!这就是你治家治国的基础。每一个人都按着这个标准去修养身心,谁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呢?所以,我们看似缺少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因为它有更深刻的内容,因此没有必要提出这些东西。比如说,为什么现在的人心理压力很大需要心理医生呢?西方人为什么对心理问题这样重视呢?这也是和西方人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说白一点就是自私自利。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要去竞争,和别人竞争,好像不竞争就达不到自己利益的满足。但是,竞争向上提升就变成了斗争,这个阶段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问题就出现了。那么斗争再向上提升就是战争,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不理智用了原子武器,导致的就是世界末日。所以依靠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没有把人带上一个光明的前程,而是把人引向了穷途末路。
(五)言传身教,教导世人
在《吕氏春秋》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之臣之所甚愿也”。哪一个做领导的、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属下对自己很忠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很孝顺呢?哪一个做属下的不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领导的任用、身居高位?哪一个做儿子的不希望自己的声名显达能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呢?但是,“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当君主、当领导的人,当父母的人,得不到孝子忠臣。当臣子、当儿子的人,也得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高名显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知理义”。那么“不知理义”是什么原因呢?“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在于没有学习圣贤经典。你看一个人当了领导,就开始骄奢淫逸、以权谋私,升官为了发财,不知道为长远、为子孙所考虑,本来可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但是却锒铛入狱、自毁前程。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学习历史的经验、圣贤的教诲。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所以,我们特别地提出要尊师重道,这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非常重要。《孔子家语》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鲁国的国君向孔子来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方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回答说:“我听说世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那么有哪五种不祥呢?孔夫子说:“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像我们现在人都想损人利己,实际上损人根本不能够利益到自己。真正的帮助别人,才是帮助自己。你想损人利己,招致了别人的怨恨,结果给自身招致了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照管、不去关爱、不去赡养,而是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现在父母就是如此。你看对这个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但是,对于他们的父母却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个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弃老而取幼”,这会给家族带来不祥。我们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凡是能够传承三代以上的家族那一定是孝悌传家。现在的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甚至是富不过两代、富不过当代呢?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孝悌传家。“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全是不肖之徒,是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年老有经验的人不愿意去教了,不愿意教导年轻人了。并不是年老的人不愿意教,而是年轻的人自以为是没有把老人的经验放在心上,不愿意虚心地向他们去请教、去学习。年轻不好学,不愿意向老年人去请教,这是不吉祥的风俗。“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有德行的、有才华的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不愿意出来做事。那些愚钝的、没有智慧的人把持权力,这个是天下的不吉祥。从这个“五不祥”之中,我们看到:“国之不祥”“天下之不祥”都是因为没有任用贤德的人来教化百姓所导致的。假如没有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这样的圣贤人出现在世间那会怎么样呢!老百姓不知道五伦八德的道理,不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不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能就会出现父杀子、子杀父、兄弟互相争讼、夫妻同床异梦的现象了,社会风气也会日趋日下。这告诉我们:贤德的人也是一个能够言传身教、教导世人的人。
(六)国之将兴,贵在谏臣
在《政要论》上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国家要兴盛,可贵的是有可以犯颜直谏的臣子;家族、企业要兴盛,可贵的是有可以犯颜直谏的儿子、属下。所以,我们看什么样的人是忠贤之士?就是可以犯颜直谏的人。《韩非子》上告诉我们奸臣是什么样的。奸臣和贤臣、忠臣恰恰是相反的。“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是奸诈的臣子都是想要随顺君主心意的人。为什么呢?他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宠幸。所以君主他认为好的,臣子就跟着赞叹;君主所憎恶的,他也就跟着诋毁。假如身边有了这样的人,一定要小心,他一定是对你有所企图,是要从你这里获得利益才这样做的。真正无私的人,对集体、单位是无私无求的。一心想让单位、集体好的人,他往往敢于犯颜直谏,指正你的过失。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没有自私自利。所以判断这个人可不可用,我们要看他是不是敢于指正领导者的过失。
唐太宗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有一次,他问长孙无忌:“魏徵每次对我提出建议,我要是不采用,他就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长孙无忌还没有回答,魏徵就接过话头来说:“陛下,我之所以向你进谏是因为陛下您做错了。如果我顺从你的意思没有坚持到底,那么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你的错误也不能够改正。所以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你接受为止。”于是,唐太宗说:“那你不能够表面上顺从我,在群臣面前不要忤逆我,给我一点面子,然后在私下里劝谏,不行吗?”魏徵说:“当年尧帝曾说过,‘表面上顺从我,但是在背地里却阳奉阴违诋毁我的过失,这不是一个忠臣所应该做的事。’所以我还是应该要犯颜直谏。”结果唐太宗听了也非常地感佩。所以,魏徵一生向唐太宗提了两百多次意见,唐太宗都非常诚恳地接受。这就使得唐朝逐渐兴盛起来,创下了“贞观之治”。所以做领导的人一定要知道,应该任用什么样的下属。
(七)举贤进能,心无妒忌
《韩诗外传》上记载了一个楚庄王与樊姬的故事。有一次,楚庄王和朝臣商议国事,商议得很久,结果回来就晚了。樊姬在那等候他,就问:“今天大王为什么下朝这么晚呢?”楚庄王就说:“我今天和那些忠贤之士议论朝政议论得很高兴,结果都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时间,所以回来晚了。”樊姬就问:“请问大王,你所说的忠贤之士是我们国家之内的人呢?还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呢?”楚庄王就说:“我所说的忠贤之士就是沈令尹。”樊姬一听楚庄王说的这个忠贤之士是沈令尹,她禁不住掩口而笑。楚庄王就问:“樊姬,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自从我能够有幸侍奉大王,何尝不想得到您的专宠呢?但是我还是到处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美人来呈献给您,来辅佐您治理后宫。那么现在这些人,地位和我相同的有十个人,地位超过我的有两个人。而这个沈令尹当了令尹之后,从来没有给您推荐过贤德的人,也没有罢黜过不贤德的人,您怎么说他是忠贤之士呢?”楚庄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沈令尹。结果沈令尹一听马上给楚庄王推荐了一个臣子,叫孙叔敖。孙叔敖很有能力,很快使楚国成为一代霸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贤之士?他不嫉贤妒能,而且愿意让德才兼备的人出现在自己的集体,这样集体才能越办越好、越来越兴盛。
《孔子家语》中也有一个故事。子贡来问孔子:“今之人臣,孰为贤乎?”现在的臣子,哪一个可以称得上贤明的呢?孔老夫子回答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可以称为是贤明的人了。子贡听了就很奇怪。因为当时齐国有管仲做宰相,非常有能力。而郑国也有子产,使郑国也是非常地兴盛。他就问了:“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他们都不算是贤明的人吗?”孔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赐(“赐”就是子贡的名)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你听说是出力的人算是贤明的人呢?还是能够进荐德才兼备的人是贤明的呢?子贡说:“进贤,贤哉。”能够举荐人才的人那才能够称得上贤明。孔老夫子就说:“对啊!我听说鲍叔牙能够让管仲显达,子皮推荐了子产,能够让子产显达,但是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能够推荐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贤才、贤明的人呢?自己很能做事的人,不算是贤才。真正贤明的人是能够为领导者推荐比他更有能力的人,且大公无私,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私利,担心别人的位置、俸禄超过自己,这样的人才是有公心、为领导考虑的人。
附:
李培荣同志学术简介
 
李培荣,女,1966年9月出生,河南辉县市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现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上街分校(郑州市上街区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2008年,所撰写教学改革经验文章“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增强党校教育吸引力”在郑州市党校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理论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2009年,所撰写理论文章“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在河南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论文征集评选中荣获优秀论文奖;2011年与人合著(第一作者)调研文章“郑州市上街区以网格化管理推动区域党建创新”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共产党》月刊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并荣获河南省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年,在人民网与中宣部《党建》杂志社“领导干部如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征文活动中,所发表理论文章《“以人为本”的几个维度》荣获三等奖(全国获奖论文共10篇);所主持的河南省党校系统科研课题《上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被河南省委党校评为优秀等级。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lipr369@126.com
办公电话:0371-68937304
手    机:13938295093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