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 钱基博《读书稽古法》整理与研究

钱基博《读书稽古法》整理与研究

字号:T|T
钱基博《读书稽古法》整理与研究
 
邓  盼
(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读书稽古法》是钱基博先生的一部佚著,共八章,散见于20世纪20年代的地方性报纸《无锡新报》上,未完载。这部作品体例严密,分章论述读书稽古的方法,解说详备,见解高明,实在是先生治学方法之枢机。文章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读书稽古法》现存内容进行介绍和阐发,兼论钱先生的治学方法。
关键词:钱基博;读书稽古法;治学方法
 
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病卒于1957年。子泉先生自幼承家学涵养,先后跟从长兄子兰先生及伯父仲眉公学习,因天资聪颖又勤奋砥砺,先生一生治学浩博无涯,“诂经谭史,旁涉百家”[1],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子部钩稽,亦多匡发”[1],是近世少有的通人达才。
钱基博先生耕耘杏坛一生,桃李满天下,著作亦等身,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均有专门论著。今有幸见到先生撰写的《读书稽古法》,经整理校勘得以精读,颇有心得。这部著作分章论述读书稽古的方法,解说详备,见解高明,实在是先生治学方法之枢机,只可惜鲜为人知。
 
一 《读书稽古法》的发现及刊载情况
(一)《读书稽古法》的发现
2004年,业师傅宏星先生来到钱基博先生的家乡。工作之余,傅先生在无锡图书馆翻检百余种报纸,得珍贵资料无数,全部用相机拍回,其中便有《读书稽古法》这一重要著作。
此次发现的《读书稽古法》虽为残卷,仍是获睹不易,一则年代久远,距其刊布已近九十年;再则《无锡新报》虽公开发行,仍以无锡地方为主,别处极少保存;三则几十年来,无锡几经战乱,文献资料多有损毁。故而这部著作少有人知,迹近湮没。
(二)《读书稽古法》的刊载情况
《读书稽古法》原连载于1923年8月至1924年1月的《无锡新报·思潮月刊》之“国故论衡”一类,共刊6期;《思潮月刊》停办后,转而零散地续载于《无锡新报》副刊,具体为1924年4月1日—5月8日,5月10日、13日、14日、15日、16日、25日、28日、30日、31日,6月1日—5日、8日—25日、28日,共刊71期。9月,第一次江浙战争爆发,随后,第二次江浙战争接踵而至。这一时期江浙地区战争频繁,混乱不堪,沪宁铁路陷入瘫痪状态,《读书稽古法》无奈辍刊。此后三十余年,大概是子泉先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出版这部著作;或者是先生学业更进,对这部著作有所思考,想要加以修改和完善,但没能定稿导致未再刊布;又或者是曾经在别处刊布过,只是我们暂未发现罢了。诸如此类状况我辈不得其详,故未敢定论。然此著既经连载,想必已完撰,搜集遗佚仍可期待。他日倘能补齐,将为一大幸事!
 
二 《读书稽古法》研究
《读书稽古法》原著当有八章,前有导言;钱先生于导言对各章内容有一简要概括。今存导言、第一章晓音读全章及第二章明训诂部分内容,共计32000字左右,其中导言900余字,第一章28700余字,第二章2300余字,其余章节有目无文。
虽说这部著作现存的内容不及原著的六分之一,使我们不能通晓先生治学方法的高妙,但仍可窥其一斑。而这部著作缺失的章节,先生在其他国学著作中多有阐发,承蒙业师相助,幸能拜读。我于此篇,论其可知者。
(一)《读书稽古法》现存内容研究
《读书稽古法》导言虽不足千字,然笔势雄健,意气凌云,言近而旨远。
新文化盛唱以来,保存国粹之声随之日高,国人竞言国学,极炽而弊。先生治学严谨,认为“高谭国学,经史子集,无乎不可者,大率一经之未能通一子之未毕治者也,故卑之无甚高论。”遂以犀利辛辣之语痛斥:“此与耳食之士何以异!”悲愤激切,饱含忧思,如当头棒喝,令我辈今日听闻亦猛然醒悟,退而自省。可以说,先生著书“不言治国学而言读书”是欲振颓废之学风,挽将倾之国学。
钱先生认为“读书匪难,稽古为难……读周秦以前之经与子实难。”原因何在?先生解释说:“音有异读,则讽诵难;字有异诂,则讲说难;章有奇句,则条贯难;家有殊旨,则会通难……旁搜远绍,则难之尤难。”条分缕析,颇有见地。然稽古虽难,却不可不为,则一书当如何读?先生自有法。“一曰晓音读,二曰明训诂,三曰辨析章句,四曰考核本事,五曰明定界说,六曰贯通大意,七曰比较异同,八曰搜集遗佚。”此八者一出,纲举目张,可知这部著作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例完备。如此做功夫,一部书既明,读其他书便势如破竹了!倘若不是如此,读得再多又有何用呢?
首章为晓音读,讲述音韵的基础知识,分为三节,一曰音,二曰古声,三曰古韵。第一节言音,虽只500余字,而先生用典型之例辨识声、韵的区别,分析双声、叠韵的特点,阐释声韵的变转,内容丰富,语言明白晓畅,有承其后古声、古韵两节的作用。
古声一节,先生以发音部位为标准分唐末沙门守温所定36声母为腭、舌、齿、唇四类,并分腭为深腭、浅腭,舌为舌头、舌上,齿为齿头、正齿,唇为重唇、轻唇,又说深腭音一称牙音,浅腭音一称喉音,此分类方法与五音说一致。然而我辈今日皆知晓,齿音、牙音实际上都是舌音;又守温所创并非36字母,而为30字母,传统36字母是宋人在其基础上增订形成的。之后,钱先生考证古声母与当时声母的不同,得六者,一曰“‘见’‘溪’‘群’‘疑’古读刚声”;二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三曰“古音‘娘’‘日’二纽归‘泥’”;四曰“古无重唇轻唇之分”;五曰“古‘非’‘敷’‘奉’通‘晓’‘匣’”;六为“古双声说”,博采章炳麟、江谦、钱大昕等的精要观点及论述,条分缕析,以供诸生学习。
紧接着讲古韵,首段先说明古人的四种训诂方法。然而魏晋以来声音文字变转,渐不相应,学者读群经传记诸子骚赋等得最初的音,音韵学开始兴起,所以先生将音韵学的发展源流作了一番梳理。这段文字古雅精练,极言音韵的重要性,认为“音韵明而诂训明,而古经传无不可读”。末一句“然非好学深思,罕能知其意也”,话锋突转,警醒学子当好学深思,并由此引入下文,亦陈六者。一曰“古韵非叶”;二曰“古音有正有转”;三曰“古韵之阴阳对转”;四为“古四声说”;五为“古入声说”;六为“古韵分部之诸说”。
古声、古韵两节多见引用,先生往往直引江谦、钱大昕、章炳麟、顾炎武诸人著作的相关章节,在段末补以某某说,以明引用;或是引用前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在后面加以评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顾炎武、章太炎、江谦、钱大昕诸人对音韵学考释精确,释例详备,自然可以引为诸生学习。再则先生引用他人文字的时候,也能够充分表明自身的观点,或然或否,自有论断。直引的内容,往往是先生赞同而不能有所超越的,所以因袭沿用,不妄加改动;而先生引用几种说法进行比较时,则常常在后面加以评论,文字虽不多,但先生的观点一目了然,没有含混不明之处。这是先生早年作文、治学的一大风格。
明训诂一章从通论开始,首先借钱大昕之语道破训诂的重要性,说:“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因此以时间为纵线,贯串训诂学的发展。
第二节言释诂。因有古今殊语,方俗异谓的情形,不释诂便不能通晓古今的变化。先生认为古今方俗言语的变易,有一半是由双声相转、叠韵相迻形成的,则由音同音近相转的字,其意义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解诂的人不可以不明白字义与字音之间的关系,遂明确地指出二者变转的七种方法。一曰同字相诂;二曰同声相诂;三曰同韵相诂;四曰转韵相诂;五曰合音为诂;六曰声韵递诂;七曰偏旁相诂。分条类聚,研究详明,诚有功于释诂。然而其后文字不见行世,甚是可惜。
(二)钱基博治学方法管窥
钱基博先生以毕生精力治国学,熔铸生命于国学,国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关于如何全面认识钱先生的国学思想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王丽、汤红兵、傅宏星几位学者作过一些探讨,汤红兵先生有“以民族性解国学”、“以六类分国学”、“以义数之辨析国学”诸见[2],傅宏星先生增补“以七期断国学之代殊”之识[3],明辨卓识,确为高见。我以为,钱先生国学思想的完备不仅表现在有完整的国学分类思想,还应表现为有具体的治国学方法论以及针对教学需要编撰的国学读本,国学理论、治国学方法论和治学实践三者合一,方能将先生的国学思想研究透彻。
今有幸拜读先生的《读书稽古法》,得知先生读书稽古方法八则——晓音读、明训诂、辨析章句、考核本事、明定界说、贯通大意、比较异同、搜集遗佚。此八者看似朴实无华,然循序渐进而全面精当,贯串先生的经、史、子、集解题著述,引领读书治学门径,是先生治学方法之枢机。故可以此为中心,收纲举目张之效;又以此为根基,进而博涉先生的具体著作。今略论于下:
一为晓音读。此者钱先生在《读书稽古法》中已有详细论述,故不赘述。
二为明训诂。一书当中,古圣的精神语笑往往蕴藏于字句之间,要借文字考究他们的用意,稍有偏差就可能谬以千里,所以读书治学当明训诂,使其确实可解。先生论理作文喜欢从文字训诂开始阐发,读书治学也是如此,并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启发他们登小学之堂。
三为辨析章句。经、史、子、集经典卷帙浩繁,而注解家数繁多,分章断句的看法常常不一致,取舍之间,往往难以抉择。倘若我们死守前人的失误,便无法读懂文义,只能穿凿附会,曲解古人的意思。所以,读书应当熟读深思,辨析章句,对意义进行详细的剖析,并严加考核,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明白书的大义所在。先生曾经参照四本,择善而成,句分节解,写成《孙子章句训义》一书,恰恰能传授辨析章句的方法。
四为考核本事。钱基博先生认为,读书稽古不能偏离其所处的时代,否则容易武断历史,我们应当以核查史实、考订地理人物、疏证名物典制为基础,追根寻源,探究流变,分析流派,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术意义。先生说他读《庄子·天下篇》“必稽之《太史公书》、《汉书·艺文志》以求其信”[4],这就是在考核本事,诠其本真。
五为明定界说。先生认为读书必须要有界说,正如治理井田的人不可不正其经界一样。我们在读通大义后,要学会分类体玩,考察异同。比如《论语》中多次问孝,而回答却各不相同;又如论楚子文的忠、陈文子的清、臧文仲的智,这些都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中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差异,自然也就了解了它们的共同点。
六为贯通大义。治学要明微言大义。首先要从头至尾逐句玩味,看前一个字时仿佛不知道有下一个字,看上一句时好像不知道有下面一句,每字每句都看得通透了,又从头看这一段,使其首尾通贯;而各段也像这样会通贯串起来,将杂博不成片段的知识归纳成有条理有系统的见解,如珠得串,如土委地,才能说自己已经读通了。
七为比较异同。有学者将比较异同析为“会异见同,即同籀异”,也就是《治学篇》的总纲。钱先生多次表示不比较就不能贯穿,只有比较异同才能究义蕴,诏读例。所以,先生校本以明确刊本的不同,拆篇以辨识众篇的异趣,议异以竟群言的流别;提倡分类体玩——分体分类读、分代分人读、分学读;并切于当今的情形与之前的相比较。以便在众异之中读懂会通的义蕴,在同流之中分析各家的殊异,既融会贯通,又洞察秋毫。
八为搜集遗佚。经典选本,历来流传较少。有的书被分成好几份,散落四方,更有甚者,已经完全觅不着踪迹,这就非常可惜。我们读书不能不广搜异闻,补其缺失,来弥补这个缺憾。近人武进李宝洤曾经辑录《诸子文粹》一书,专主鸿篇巨著,但零珪碎璧也不轻易丢弃,虽然取于原书的不到一半,但先生非常赞赏,认为此书精言奥旨,遗漏极少。
上述八者虽有先后之别,并无高下之分,八法循序渐进方是精读一书的最佳方法。然而求学者的通病在于各抱残缺,往往仅取其中一法或几法读书,则所得要么流于细碎,要么流于空疏。我辈寻找学问门径应当谨慎,不可以偏废。
 
三  《读书稽古法》的价值
钱基博先生毕生孜孜矻矻研经治学,任教四十余载,不断总结治学经验,从门径上指点学生,用心良苦。
毋庸置疑,《读书稽古法》的发现,于钱学研究大有裨益,不仅为钱基博先生的著述宝库增添了一部作品,还能填补空白,丰富其国学理论。这部著作切中时弊,指点浮薄之徒步入国学门槛,可以与版本学著作《版本通义》、目录学著作《古籍举要》并立,构建先生较为完备的治学方法论。今称情而论,则《读书稽古法》足为有志研究国学者开设户牖,启示途辙,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入乎其门。
先生曾说:“法者,如规矩准绳,工师所借以集事者也;无法则虽般输之能,无所用其巧。”[5]的确如此。而学问的精粹微妙之处往往难以直接传授,可以教给别人的也就只有治学的方法了。现在有幸知道先生读书稽古的方法,如振裘之得领,如挈网之有纲。如果真能这样读书,使其反复通透,读完一书后再渐及他书,逐步扩展。虽说是迂钝了些,但他日学成,势必与浅尝辄止的人不可同日而语。这实在是治国学的人应当采取的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又兴,传统文化似有中兴之势,然每思及先生“不放言高论,取悦时贤,而是孤行己意,潜光含章,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6],往往退而自省,化矜释躁,自征学养。
我等生也晚,不得幸闻先生教诲,又不才,拜读其传世之作,亦罕能咀嚼消化。虽有山珍,终难成珍馐矣!
 
 
 
 
 
参考文献:
[1]钱基博(于丹编).潜庐自传[A].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C].合肥:黄山书社,2009,1—8.
[2]汤红兵.试论钱基博的国学分类思想[A].王玉德.钱基博学术研究[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7—202.
[3]傅宏星.以七期断国学之代殊——谈钱基博的国学分类思想[J].中国图书评论,2011(5).
[4]钱基博(于丹编).《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叙目[A].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C].合肥:黄山书社,2009,200—203.
[5]钱基博(于丹编).中学校国文科教授文法之商榷[A].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C].合肥:黄山书社,2009,130—132.
[6]傅宏星.“道高犹许后生闻”——为编辑出版《钱基博集》进一言[J].无锡文史资料,2005,(49).
[7]傅宏星.钱基博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