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5级
姓名:左家辉
学号:2015221115110016
孝坛、一、580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文如今仍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去年我小舅丢下做了几年不停歇的工作,风风火火从外地赶回老家,为的不是什么团圆的开兴事,而是人生痛苦的生离死别——我姥姥去世了。看到小舅趴在墓前痛哭不已,我也深深地被感触了。三年,小舅只回过两次家,但给家里送来的钱从未间断。然而这一别,小舅却再也见不到姥姥了。
人生几十年能赚的多少财富,又能够花的了多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在外,父母担心的是你赚了多少钱吗?显然不是,你是否开心,是否温饱,是否有人陪着不会孤独,才是父母最关心的。同样的,父母在乎的难道会是我们逢年过节带回去的哪些名贵月饼?耐哪些年货?哪些一个月寄来一次的赡养费?不是不是统统不是。父母唯一在乎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到了,心也就到了,爱也就到了。哪怕只是一起说说话,散散步,都是无价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深刻的含义是,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和财富。
孝坛、二、593
父母不仅仅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更应该是我们的英雄和榜样。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打篮球所以球场没有位置给老婆婆们跳舞了,老婆婆骂我骂了好久我都没有还口,最后老婆婆直接就骂我爸我妈,这时候我怒不可揭,反问她为什么骂我爸妈,坚持要她道歉,最后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在我心里,父母是我最早的英雄,我爱护他们更尊敬他们。如今许多人对父母都没有一点尊敬,甚至颐指气使,这严重违反了“孝”的本义。同样,我们终究也会为人父母,我们对待父母的敬会教会我们的孩子对待我们的敬,这样不断传承,才是“孝”的发扬。
孝坛、四、378
先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身体外部的因素来思考,何为自尊,何为自爱?女生无过于放浪形骸之举,男生无过于卑躬屈膝之行。标准自己的行为,只身在外,无父母之见,无父母之规,无父母之教,那么行为就由自身心性来约束了。静心养性,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首先从识己开始,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于自己,于父母,于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如今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妄自菲薄亦或妄自尊大,前者心卑与蚁,面对压力,甚至做出自残自杀这种极端的事情,令人扼腕;后者心狂似狼,想一口吃个胖子,却往往以失败而归,落得满身伤痕。极小的“自尊”或者极大的“自尊”其实都算不上自尊,真正的自尊应该是面对他人不卑不亢。不需要通过外表的表现来或者一时的满足感和虚荣感,因为真正心在我们的身体里,心止如水。
孝坛、八、380
世上有一种爱是无条件的,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从出生到成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实在是太多了。从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为我们选择何种奶粉都要决定好久,以及儿童时期无所不至的呵护,到我们青春叛逆期的容忍和保护,再到成年后的放手和担心。每一年每一月乃至每一天,都饱含心血。而父母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真诚的关怀和陪伴,无需繁文缛节,只需真诚的爱。
仁坛、一、782
“仁”由“单人旁”和一个“二”组成,意为两个人——多个人。仁的定义再每个人哪里可能都不尽相同,但是我心中仁的定义便是"博爱之仁",人人爱仁便为仁。说起仁,不由得想到仁爱,仁德,仁道。“仁”作为人们的道德领袖之一,是有它独特的一面的。那就是更为广泛的感染性,对他人仁,仁会在自己这儿更加根深蒂固,在他人哪儿也会促进他人的仁的发展。就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样。所以“仁”应该是博爱的仁,是普世的仁。
仁坛、五、514
古有孔夫子之克己复礼之仁,今有教育家之博爱之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人渐渐为利所异化物化的时候,仁的价值就更加的不言而喻了。仁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仁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理论。为老人让座是仁,扶起摔倒老人是仁,帮助他人是仁,修身为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自我修养与外界连通的最好的行为准则。仁扎根在生活中,不如说仁扎根在我们心中,生活由我们组成,我们都有一个普适的仁,这便是我们的法律,我们的自我原则。仁像星星一样,总是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温暖有趣。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星星亮的越多,我们的星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义坛、七、692
生命可贵,生命贵在它是爱你的人放在你这儿的一份希望和关爱,生命贵在它是你爱的人放在你这儿的一份期待和追求,生命更贵在它是你自我的一种最独特的乐章,最惊喜的画作,最深刻的旅程。生命不仅仅因为只有一次而珍贵,更因为生命是无限的可能,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最具潜力的船舶,是最为梦幻的故事。而这故事,将由你亲自书写,创作,融入你的血肉,代入你的灵魂,这一切,便成了你,最独一无二的你,最绚烂多彩的你,最好的你。正是因为生命,你才拥有这一切,拥有这一切的可能。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却也能是最坚强的,生命是你的灵魂的舞曲,用心去跳,每一个生命都会精彩绝伦。
义坛、九、84
趋利避害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是:一、活着(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当然在人类社会中,趋利避害的方式取决于对利和害的认识,而对利害的认识及趋避行为又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并被道德、法律等所约束。古往今来,利义从来都作为一个共同体被人们讨论着。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怨愤。利之所趋,性之所在。同样,世上从来也不缺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道。对待利益,无论是厚黑学还是薄白学,脸厚心黑也能取之有道,面薄心白也会不择手段。最重要的是能平衡利与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一个利义并重的君子。
礼坛、一、579
礼仪也就由礼节和仪表构成。能在礼节、仪表两者间抓住一个平衡点,让行为和语言不逾矩,思维和想法不出格,也就基本具备了礼仪的要求。
而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做到已下三点。
善听。善于倾听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必要技能。认真倾听,不仅能让他人感受到你的诚恳,也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
善笑。善笑,笑不是大声的笑也不是偷偷的笑,而是理解的笑,可能只需要一个眼神,嘴角微微翘起,意会神和的笑让他人感到舒服和自信,使他人更希望和你进一步交流。
善思。善于对他人的说法或者是问题进行思考,即使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要尽可能的去思考,有机会可以进行辩驳。每个人在对他人讲诉的时候都不喜欢他人只是一昧地点头,在思想的碰撞中,你们对彼此的理解可能更深入了。
礼坛、二、536
现在我们拥有空前开放的社会环境,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对“礼”不再重视甚至大加批判。然而我却还是想说,如今的礼,应该更被重视起来,特别是崇尚自由、热爱交往的年轻人,更应把礼重视起来。为什么呢?礼先礼己,己不礼而何以为礼?如今的人们有了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和空间,在待人接物之时,往往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奠定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基础。而时刻为礼,谦卑为己,不卑不亢的你显然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欢。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与人交往之时礼的最好的表现。不卑不亢的基础是自尊自重,引申为尊重他人,也就要求我们先要在自己的心中播下礼仪的种子,开出礼仪的花朵去芳香他人。就像孔子的人生哲学“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让人收益无穷。
礼坛、三、745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礼是一种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礼之地是野蛮之地,礼是章法是约束,但也是人们得以自由的途径。礼是最小的法,也是道德的一份子,无礼,是对法律更是对道德的一种不尊甚至是违背,人人讲礼,便有秩序规律和法则,人们不能为所欲为,人们的权益才得到保障。同时,礼代代相传,根据时代的变化,礼也被有所取舍和扬弃。但每个时代的礼都是与时代的人们的发展休戚相关的,人们自己给自己的行为定一个界限,在界限内,不仅是礼的诠释,这个界限,也给道德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人们世代为礼,礼深入生活,当生活离不开礼,礼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这时,道德、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便会变得更加容易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智坛、三、262
批判精神是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精神,批判不意味着随意指责,批评,既然是批判,那么首先要对这个事物具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的过程也是认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批判才得以成立,不然那些批判将成为假大空的说法。批判的前提是认识,批判的结果是深入,更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往往要通过批判,我们才能了解本质,才能学得深刻。同样的,在生活中,批判更不可少,我们不需要处处挑刺,咄咄逼人,但是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去认识一件事,去思考一件事,去做一件事,万万不可全迷信权威,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最最重要的。
智坛、六、371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数十倍甚至百倍千倍万倍于我们的前人。回望中华百年沧桑,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绝念,有“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训诫。而如今,我们读书,学习,大多是为了学位,为了以后好找工作,能养活自己。然而殊不知,学习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无论是学习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学习方法中获得吸收知识的技巧,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课堂,细细思考,我们悟出的道理和我们选择的路、我们的内心所求都息息相关。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同时,我们也得到生活的乐趣。
智坛、九、22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书本上得到许多知识,却都渐渐地遗忘了,因为你始终没有把这些知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它还仅仅只是你脑袋里的一些符号,一串数字。当你把这些符号和数字从脑袋里拿出来,实实在在地在某些事情上用过一次或几次,你便能弄明白哪些数字好用,又有哪些符号是不适用的,事情的结果会印入你的记忆中,这些记忆也会使你的知识变得深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不是那么简单的,但也绝不都是十分复杂的,生活是一个绝佳的舞台,用来展现你的所学,也同时是一个绝佳的练池,用来锻炼你的知行合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完善所学,升华所学,让所学成为你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拥有的东西。
毅坛、二、259
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便是自尊。自尊和自信是一种为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人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学识,财富,权利而使人分为三六九等。每个人的基础都是一样的,人人有生的欲望,有生的追求。而人们对自我的定位,是人们之间不一样的东西,你可以把自己的消费,自己的居住条件与你的经济状况相联系来定位它们,但是反过来它们不能成为你定位自我价值的一个标准,每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不同,但对自己的价值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尊重自己,信任自己时,你的才能才会被激发,你对自己的价值才能转变为对他人的价值,你会变得闪闪发光。
评价意见:情真意切,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思考当中不乏闪光点。希望继续扩展深入学习,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理论、理解现实。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