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 [经典学习]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65
帖子内容:
说到行仁之方,不可不提“忠恕之道”。《论语·里仁》中记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意为“尽己”,如“忠于职守”。“恕”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从正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于社会关怀的善良心态;反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之事,也不能强加给其他人。孔子的“忠恕之道”总的来说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道德准则,并且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践行它,忠恕之道不仅规范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让我们的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
帖子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37
帖子内容:
“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含有“天人相通”、“天人相类”两个方面,“天人相通”可以理解为孟子哲学到宋明理学中的天人观,“天人相类”则是以董仲舒的天人观为代表。“天人相通”简要说来就是人心和道心一以贯之,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知性、知天一以贯之;宋明理学时期此思想发展更甚,如程颐所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道、天、心、性、命一以贯之。董仲舒的天人观比较特别,他认为天人在形上相似,如“人副天数”思想,虽然他用骨肉、耳目、空窍理脉来类比,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牵强附会的。
帖子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发表楼层:362
帖子内容:
《论语·述而》中记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的乐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颜回的乐处。《论语》中多处记载孔颜真乐,这份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也是儒家所追寻的人格典范,到宋明理学时期也是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颜回的“乐”不是“乐贫”,以贫穷为对象仍然有所执着,此“乐”应是“乐道”,以道为本,追随道,最后融于道。
帖子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发表楼层:279
帖子内容:
王阳明反对程朱学派知先行后的思想,强调知行工夫不可分离,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意在指出知识分子们忽视实践的弊病。学习阳明心学后还会发现,这里的知行合一更多是从道德意义上说的,“知行合一”也就是“求理于吾心”,“知”是道德意识,“行”是道德实践。总之,王阳明意在教人明白道德修养和道德知识需要紧密结合,脚踏实地地笃实涵养,进行道德实践,才能够求得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帖子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357
帖子内容:
勤奋学习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优秀品质和重要学习方法,勤奋用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中断,只有不断地思考、温习,才会有更多的问题意识。王阳明曾指出,若是学生减少疑问了,便是用功处有了懈怠,自己以为明了,殊不知私欲越积越多。在我们努力进取的路上,一定不能忘记反思和提出问题,并且及时与老师交流,只有这样我们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和思维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帖子六: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发表楼层:412
帖子内容: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之后 ,孟子认为百姓的教育也要得到发展,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教养也是人民的必需品,没有仁德、教养,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不仅需要物质的保障,精神世界的丰满同样重要,接受教育不仅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时代的反思。若是为了温饱麻木不仁地存活,则会丧失发现世界美丽之处的机会,并且隐没了自己的价值。
帖子七: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发表楼层:105
帖子内容:
“文所以载道也。”文字是圣人思想最直接的载体,因此传颂经典成为学者必行之事,朱熹也提到“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强调学者读书穷理,在书本上多下功夫。文字上下功夫也衍生出训诂、作注的治学方法,提倡读书自然是好事,可是也不能将毕生精力都花在文字义理上,正如陆九渊所说:“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我还是比较认同陆王心学的治学方法,“为学在减不在增”,内求的路径简易直接,更能协调身心的修养。
帖子八:楼主陈思杰 标题:廉坛[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发表楼层:256
帖子内容: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确实,情感的节制很难做到,多数人或过或不及。同样,《中庸》里“未发之中”鲜有人做得到,但是中和之道应时时存于胸中用来警醒自己的言行,不能因其艰难而完全不去遵守。王阳明多次提到“事上磨练”,只有在有事无事中都保持一贯的修养,人情的流露才会自然合乎中道。人情多则过,少则不及,我们有很多情感不受控制切实的体验,在这些产生巨大波动的事件中拿捏好情感的分寸,便是事上用功处。
帖子九: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62
帖子内容:
“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淮南子》中的这句话强调了“人为”的作用,而不是将所有事置于“天命”之下,打破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这番对世事的分析,让我想到了荀子的天人观。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并且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可见,这体现出人的卓越,将眼光放在人身上,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突破。
帖子十:楼主陈思杰 标题:孝坛[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发表楼层:429
帖子内容: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家庭是一切道德情感的出发点,善事父母、兄长就是践行“仁”的出发点。王阳明同样强调善事父母,但是他突出了善的动机,他说:“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可见,他意在让人明白善的根源是最重要的,这也使我们更加审视自己善事父母的心。比如天冷了给父母加被子,这是要从内心真正体谅父母的冷暖,而不是出于道德规范,有着真善的本心,情感才会不杂人欲地自然流露。
帖子十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五、坚持真理
发表楼层:287
帖子内容:
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总是被主观、片面的知识所蒙蔽,荀子提出“解蔽”就是想让世人明道,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对于追求真理的方法,荀子提出“虚壹而静”,教人去除自己的成见,达到“大清明”的境界。我们认识事物时经常带着自己的成见,以至于不能求得事物本来的面貌,在身心修养上要与道一体,恢复心灵的清明。如庄子所说:“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帖子十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下)
发表楼层:101
帖子内容: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认为在道的层面,物无贵贱,每个生命个体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的价值是齐一的,庄子也强调“齐万物”,不要对事物以区别之心加以对待,要“以道观之”。总的来说,齐万物就是要齐物我,摆脱物我之心,才可“物物而不物于物”,最后才能体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帖子十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发表楼层:637
帖子内容:
孔子说“礼”是以“仁”为基础,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仁就是礼的内在道德修养,礼就是仁的彰显外化,依二者的关系,践行了礼也就实现了内在的仁德。这可以看作是礼的提升,“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强调进行个人修养从而达到仁的境界。
帖子十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发表楼层:560
帖子内容:
创新精神是一种文化永葆生机的活力,创新不是抛弃旧的东西,而是在固有的文化中革故鼎新,在继承中发展,并且敢于突破陈规。同样,在个人思想中,创新精神也很可贵,只有不断反思才有问题意识去突破、去解决难题,当然,创新思维需要独立地思考,这就需要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帖子十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发表楼层:438
帖子内容: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在既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离开这个环境则会放失自我,改变这一状态的方法便是“事上磨练”。动与静切勿有分别心,自然状态下的抉择更能体现本心如何,心在事上彰显,在事上磨炼才可进步。这与“慎独”有同样的要求,君子在无人约束的时候也要行中和之道,不断反省自我。总之,在事上磨炼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正其不正之心,领悟出的道理放在事上才有好的效应。
评价:作者引经据典,即有引用也有自己的见解,围绕相关的论述主题一一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文章有条理逻辑清晰,可见在中华义理的学习过程中着实下了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