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廖春阳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廖春阳

字号:T|T

云南大学廖春阳,15733725722

 

 

1.仁与人爱——仁坛3810

  在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含义往往被理解成为爱人。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就是说,仁的定义就是爱人。孟子也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仁和爱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爱人”贯彻下来,做到尊老爱幼,见到孤弱之人心存怜悯,与朋友交往真诚,对待陌生人亲切友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广之,养而大之,也就到达了古圣先贤所说的“仁”的境界了。

 

2.行仁之方——仁坛9237

  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参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现“仁”的途径就是追求“忠恕之道”,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积极方面看,忠恕之道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所谓的“忠”;从消极方面看,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做到了“忠恕”,就做到了对他人的爱,因此,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但孔子的“爱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3.践行仁道——仁坛8376

  对于统治者的“仁”的要求是“恭、宽、信、敏、惠”,所谓“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中“恭、信、敏”是说要保持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宽、惠”是说要正确对待人民,缓和阶级矛盾。

孔子宣扬“仁”的自觉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为了把“礼”这种外在的道德约束,通过“仁”的教化,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行为要求。

 

4.仁的定义——仁坛1860

  孔子对于“仁”比较全面的论述见于与颜渊的一段对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之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力无言,非礼勿动。”这里首先说明了仁的本质,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周礼的规范。其次说明了“仁”的一个特点,即求仁是自觉的,不依赖于他人。最后说明了“仁”的具体条目,即“视、听、言、动”的全方面的道德行为要求。

 

5.礼的价值——礼坛3749

关于礼,荀子比较强调其“分”的意义:“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他所推崇的“礼”,并不是单纯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而是包含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思想:“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6.礼的精神——礼坛1613

  孟子认为人都是可以为善的,如果有人不善,那并非因为本性中没有善,而是因为没能保持本性,没能发展自己的“四端”,他由此提出了一整套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其核心是“养心莫善于寡欲”,即少与外物接触,减少内心欲望。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主张通过养气的方法提高道德修养,进而达到一种大丈夫的境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礼的规范——礼坛4470

 孔子强调,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的道德准则具体化就是周礼,周礼中就蕴含着中庸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和和而和,不以礼义节之,亦不行也。”礼对人的规范是方方面面的,从军国大事,到长幼之序,任何事情都要遵循礼的规范。

 

8.孝忠一体——忠坛10206

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家孝敬长辈,在国就会忠于国家,统治者身体力行这一类的品德,就会给人民以榜样,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对父母双亲的孝顺,与对国家的忠诚,实际上是一体两面,不分彼此的。一个在家不能孝敬双亲的人,在国事上也一定不会尽心尽力。

 

9.践行仁道——仁坛8377

  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对仁道的践行。孟子的“仁政”学说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的改革提出的,他主张用井田制的形式推进封建制度,这种新型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封给官僚地主,再由地主租借给农民耕种,“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样一方面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一方面把人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死徙无出乡”。孟子把这种“制人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忠于人民——忠坛3133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国家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损害人民的方式为皇帝一人牟利,供其享受,是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的。因此,在人民的利益与封建君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要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忠于人民。

 

11.  忠于祖国——忠坛2640

  忠于祖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职责。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曹植也在《白马篇》忠热情地歌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祖国都犹如我们的母亲一般,养育着我们,保护着我们。而相应地,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孝顺父母一样地忠于国家。

 

12.  和谐原理——和坛1332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相比之下的重要特点之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易》中也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说法。总的来说,中国人是崇尚合“和”之道的,父子亲、夫妇顺,天子爱民,人民忠君,天下和睦,是每个古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13.     孔颜之乐——和坛1034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北宋大儒周敦颐曾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教育程氏兄弟,大程曾回忆说周敦颐:“每另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他们所说的乐处,其实就是体认天理的过程中,所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极度满足。

 

14.     舍利取义——义坛10483

针对墨子和地主阶级激进派看重实际功利,而使“礼”、“义”等道德规范服从于功利主义,孟子提出“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仁”的道德教化来巩固宗法制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把“利”放在第一位,那么人人都去追逐利益,就会危害到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尊王贱霸,强调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5.义利相依——义坛6187

叶适认为,所谓道德,所谓正义,不能脱离功利,否则都只是空话而已。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他指出道德不能脱离功利,道义与功利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

 

评价意见:作者以人为立足点,结合自身实际、社会问题阐述观点。文章情深意切,感动人心。望今后继续学习,拓深思考深度。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