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义理坛 四 384
被误解的中华经典
每当与周边的人谈及中华经典著作,总能听到些极为负面的评价,以四书五经为最甚。一些人对中华经典的学习仅仅限于中学课本,对中华经典只有些许表面的了解,不免存在误解,如同陈先生所说的,这还可能是由现代人对古文的隔阂和对网络文化的偏爱导致的。中华义理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体现,一个民族不可无精神,亦不可无经典,精神是力量之魂,中华经典是自信之源。要想凝聚中华力量,重建中华自信,学习真正的中华义理、让大众重新认识中华义理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义理坛 三 369
学以成人
这是中华义理的现代价值中极其突出的一点。中华传统经典之所以历经几千年仍具有现代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古圣贤所传义理,乃为何以成人之道。古人讲求学义理以修其身,非求闻达于天下,非求功名利禄,乃是讲求内在的升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今社会有些人崇尚金钱至上,为求利益不顾中华传统之美德,对中华传统经典义理更是束之高阁,究其根本而言是不顾内在修养,只追求外在的“包装”。身为中华儿女,传承经典是一种责任,保护传统文化更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可以从中华经典义理中寻求良方,立人先立己,修身以成人,然后推己及人。
仁坛 四 486
爱己到爱人
仁者必自尊自爱,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爱己不同于自私。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爱由己至人,是为爱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仁德之人爱敬其亲,儒家讲求亲亲而仁民,爱人从爱亲人开始,然后推广开来,这是仁爱之心的表现,亦是对礼的遵循。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不爱亲人先去爱护他人,不符合德礼 ,不可能为常人所理解,也不能称之为仁爱。
备受推崇的圣王贤者皆为以仁者之心爱民之人。孔子提倡泛爱众;孟子提倡王道,他提出“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建议侯王爱民、宽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又如那些心系天下的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百姓,以民生疾苦为先,以百姓心为心。孔孟之经典义理等,可以警醒当今文人志士等仍要以仁爱之心,宽以待民,心怀天下人,不以一人一家之乐为乐,以天下之乐为乐。
仁爱之心推及万物可以算得上最高境界。心存仁爱,与万物为一体,人皆具仁爱之心,天地万物实为一也,爱人为爱己,爱万物亦为爱己。
仁坛 二 341
求仁于善性
孟子提倡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且不论人性之始究竟是善还是恶,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我是赞同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人不同于动物、禽兽的区别。从这一恻隐之心出发以求仁,借朱子之言就是因其情之发,其性可得而见,朱子将仁为性,恻隐为情,即可由恻隐之情发,寻仁端之现。
当今社会人们不敢扶老人过马路,对危害他人的行为视而不见等。很多人把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人性冷漠,在我看来,皆为孟子所说的“自贼”,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是为四端,四端为人之所必有之者,有四端而说其不能以仁爱礼智行事,皆为自贼。自贼者皆以已之私欲为先,不知何为之仁爱。
义坛 一 516
义者宜之
义者行为适宜公正、合于大道,此大道为君子、大人之道。春秋时期管仲曾提出仁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在中国古代道德思想中义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儒家思想中,义利之辨很是出名,朱子曾言义利之说为儒者第一义也,天下大事唯义利而已。君子、大人行为皆从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亦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义利之辨不仅涉及君子、小人之别,也与荣辱有关,“先义而后利荣,先利而后义辱”,义利先后是义利之辨的中心;先义后利大多数儒者的主张,有正其义不谋其利等
礼坛 一 612
礼以敬为本
从字义上看,敬从苟,苟,慎言也,有自我告诫之义,敬者,肃也。
在现代敬常与恭合用,如恭敬有礼。古语有云“宾客主恭,祭祀主敬”,恭乃是就行为而言,敬乃是就心而已,心敬而行恭,即恭在外、敬在内,是谓有礼。
现今人们谈及礼,大多想到繁琐的礼节,也就是一系列的仪式。中华义理之礼实非繁文缛节,礼以敬为本,敬主心,礼亦是如此,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这才是真正的恭敬而有礼。
礼坛 一 613
内仁外礼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思想,二者密不可分。论语有云:“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以仁为根据,无仁不足以谈礼,当然其中也蕴含着孔子更为重视仁,但是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二者之间相互规定。对于礼而言,孔子并不仅仅把礼局限于形式中,礼有其更为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仁。孔子也曾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外在表现的礼仪规范体现的是其内在的仁道思想才是真正达到的仁与礼的结合,即内仁外礼。
礼坛 三 794
于人而言,礼以修身养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礼的作用不可忽略。夫子云:“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由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在人的成长过程之中,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人们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身行为符合那些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是谓修身以养德,而人立于礼。
于国家而言,礼以安邦和谐。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个国家无礼,则名不正言不顺,百姓不安其居,国则乱而不宁。礼可以使社会和谐,礼常与法相联系,礼法兴,可以使百姓各安其居,社会有礼法可依,则归于安宁。
智坛 六 390
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所谓生而知之者实难存在,就连孔夫子都说自己是好古敏而求之,而非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思想在论语里多有出现,智与学密不可分,好知而不好学,其弊荡;所谓智乃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次,仁德常与智同时出现,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择不处仁则智而不得,智者利仁,仁者也应好学才免于愚;学以成智、学以养德,人不学焉知君子之道,人不学无以有懿德。人学君子之道,修身养德,是智之显现。
信坛 四 601
儒家自孔子始皆重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犹如车无輗軏,不能行也。于他人而言,讲求与友交不可无信,不轻易许诺,如若许诺必践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亦是君子之道、大人之道。君子重言行始终一致,口有所言,身必行之。 信的基本涵义是,当代诚信连用,以诚信为人之本。诚者,诚于心也。诚于其心,行与其外,君子慎其独也。在现今社会,无信无以立己,应以诚信之道与人交。
忠坛 一 485
忠者,从中、从心。心存敬者不懈于心,居其位尽心任事、不懈其政,忠有“敬”之义;中者不偏不倚,忠又有正直之义。忠是对尽己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的人的赞美之词,多以说臣事君尽忠职守、忠心耿耿。忠为有德之人所具,亦是一君子、贤臣之道;尽忠者,为人谋事尽心尽力。忠也有真诚、正直、直率之义。忠者言行皆从心从中,无所偏私,与人言皆坦率,与君言皆直谏。学习中华义理,学习忠之道,需了解与人谋应尽己心、人言忠言虽逆耳然则利于行、与友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此之谓君子之道,亦为成人之道。
孝坛 二 649
孝与敬
孝,并非仅仅为“能养”,不敬,不可谓之孝。至于犬马,皆有能养。能养是为孝最为基本的,能养需与敬相结合,才能是真正的孝。敬是尊重有礼貌的对待,敬常与尊连用,表示敬重之义。为人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不是迫于社会伦理,也不是简单地敷衍,孝应心存敬意,对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如若对待父母仅仅是做到能养,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供养,不能被称作孝。
廉坛 十五 124
国倡廉洁、民崇俭朴
首先是社会风气问题。当社会充斥腐败之气,民大多以欲望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皆横行。廉洁:不受为廉,不污为洁。就我的理解,廉洁是有不受他人钱财重物之贿,清白高洁,人品不受世俗欲望金钱所污。如若国倡廉洁,以廉洁之精神正社会风气,民皆以廉为品格,合理节制欲望,勤俭以修身养德。民崇俭朴修身以养德,一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来自于内心的自省。俭朴是一节俭朴实的美德,是民风之高尚的表现。人民在个人生活方面做到俭朴一是个人品德的升华,一是社会风气净化的表现。
毅坛 一 279
毅乃志向坚定而不动摇,所谓毅有决也。人各有志,立志者多不胜数,立志坚定者微乎其微。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立志小则容易满足,满足于小志则无益于进步,身为青年学生,立志需宏大,立大志者有大胸襟、大抱负,同时也意味着其成志之道任重而道远、非几日能成之。古之为士者,深知责任重大,皆不可以不弘毅,以一种坚韧的品质实现自己的君子之道、仁之道,为此愿意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以古之为士者为榜样,立志成大事,坚定践行之。
和坛 一 334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求诸己而非求诸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人皆宽恕而非苛责。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儒家亦崇尚中庸之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为平常不易之义,中庸应为执守正道、以此为定理。无论是过还是不及,皆不可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不偏不倚是为中,发而皆符合正道是为和。情未发性无所偏私,情已发要想达到中和,必须把握度。于过与不及,允持厥中,才能使天下万物皆各正性命、各安其位、和谐共处。
账号:于盼盼
学号:12017000059
评价:结合实际,所学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然而一些说法还有待商榷,望继续学习深入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