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月印川 赵玲漫 学号12016000218 邮箱1030123630@qq.com
仁:朱熹释:"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程颐强调:爱自是情,仁自是性"牟宗三先生评朱熹:仁不可字意训,不可以定方式说,孔子本人根本未走此路",也就是说仁具有不同情况不同定义的特征。而"爱之理"之实说是就人说的,天地则无所谓爱不爱,"心之德"之虚说则是通天人而为言,若进一步落实了说,在天是"天地生物之心"在人(包括物)"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分开了说,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而元无不统"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仁无不包。仁是之"爱人之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好仁者,恶不仁者"仁者爱人,并非无标准无简别的投人之所好。乡愿是君子者不可为之。
"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
仁固为体,义固为用
义就是"宜"所谓"义便作"宜"字看,训之为"宜"就是直接在事上见。"义"字 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所谓"两分"就是一定要如此做,一定不如此做。"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见于事则必如此或不如此做,固"仁"包义。兼义,这心"决裂果断者"离不开那"爱"之根本。如此或不如此做,其中就有是非判断。所以"智者,义之藏",如果以已发微法来理解的化,义就是仁在各事各物中的具体展现。故义应当是各事各物的义。
礼的定义: jbr9r
礼者理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及节文准则是儒家"理"的观念的基本意义之一。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伦理原则与礼仪活动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出自:陈来,有无之境』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执中最为重要,在执行礼的同时,要明白心到,强调道德的自律性。
孝弟的主题题解: y65pa
孝弟:"为仁之本" 也就是表现爱的根本在于"孝弟"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阳明:孝弟者,就是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味处提省人"《传习录》:“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但最真切笃厚之处并非全是"孝弟"。孝悌是忠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成仁的基础。人之间因有孝弟才得以亲亲仁人。故爱有差等。
智的主题题解:syamf
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行为有一种高度的理性化的自觉,而不是仅仅表现在情感中的自发的道德行为,如孟子讲的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恻隐之心的萌动。"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智为四德之一。智则是自觉此爱,并自觉如何去爱。智是对仁的一种自觉。心统性情中,人通过智来觉智心里的性,即天理。
信的主题题解: 9mts6
“仁”是其核心思想,“信”则是其重要内容。他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他还以这种思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他强调“民无信不立”即他提出“兵”、“食”可去而“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治理主张。如南唐谭峭所言:“信者,成万物之道也”。 诚信是成事的关键,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
忠的主题题解: hj8u8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它吸收了之前"忠"的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在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体现之一;含有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君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要"尽己"。忠是孝的延伸。在家为孝入仕则忠。忠恕所讲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君子对政治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
廉的主题题解: xab78
莲者廉矣,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也是出自于此。西周时,“廉”作为官员一种必备的品质纳入考察考核。“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在此当为坚持原则的意思。唐朝的贾公彦注释这里的“廉”字说:“廉者,洁不滥浊也。”管仲提出“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晏婴“廉者,政之本也”。廉是官员须恪守的品德。也是洁身自好,得人爵不忘天爵的必要。不可见利忘义。
毅的主题题解: tp551
刚毅木讷近乎仁矣。毅是一种坚持的品德。立志者。须坚定刚毅。不以得失动念。不可反复。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毅勇为三达德之一。毅与勇之间应是仁的另一个方面的两种表现。毅也可以理解为成仁的工夫。立志不毅,即不坚定,是不可以达到仁的。孔子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这里说的也是一种毅,也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品格。对仁的坚持,不间断。
和的主题题解 ehvg1
:允觉执中为和。和为中庸之道的一面。不偏不倚为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在人,喜怒不行于色。但和并不意味着意味的妥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着充分的体现了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做到中的时候,所显现的就是和的状态。未发为中,已发为和。这种本末是未发已发的关系。并无本重末轻的意味。二者是相等的。
评价:情真意切,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思考当中不乏闪光点。希望继续扩展深入学习,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理论、理解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