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赏菊的高雅格调
武汉科技大学 李冬冬
摘要:
宋代都市赏菊,已经成为社会时尚,宫廷和民间都流行秋季赏菊,在史料上有所记载。当时的东京、临安、洛阳、苏州,赏菊尤其出名。关于菊花的栽培和品种,也有涉及。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饼等饮食,在市井非常普及。菊花图案的瓷器也在官窑出现,显示了菊花主题已经在官府和民间盛行。中秋节、重阳节赏菊成为一大民俗活动,宫廷内外的人们进行得以赏菊大饱眼福,也让大饱口福(时令瓜果和宴会等),更是文人墨客诗词唱酬的好时机。
主题词:
赏菊,东京,临安,菊花饼,菊花瓷器
宋代市民赏菊花越来越成为时尚。《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山家清供》等对赏菊有所记载。涉及菊花的著作,还有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史正志的《菊谱》、张峋的《花谱》、张宗海的《花木录》、刘蒙泉的《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任王寿的《彭门花谱》、周序的《洛阳花木记》等。当时的诗词、瓷器,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菊花的喜爱。
一、都市赏菊流行
东京,成为赏菊的中心。宋朝的都城东京处处有菊花:宫廷(政界)、商铺(商界)、老百姓家里(民间)等,菊花很常见。宫廷,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宫廷里的菊花不计其数,有记载说:”于庆瑞殿,分列黄菊,灿然眩眼”,“点菊灯略如元夕”。皇室为了赏花,宫中特地的对不同的花园进行装饰,从而讨得皇帝皇后的欢心,可见宋朝帝王对菊花的青睐。酒肆,为了招徕生意,美化店面都要用菊花装饰起来,做菊花门、菊花窗,别具一格。老百姓爱菊者众,遂孕育成为赏菊的风尚,又反过来推动养菊技术和赏菊水平的提高。当时东京已能培养出一株百数朵花的立菊,还能用小菊结成宝塔、门楼等艺术景观,在此花费很大心思,耗费不少钱财,宫廷赏菊的过度豪华讲究甚至有些铺张浪费。暮秋时节,各地名菊荟萃于京都,一比高低。《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禁中与贵家皆早尝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尝”。
北宋都城东京,培植和玩赏菊花的很普遍。当时民间热爱菊花的情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几乎是家家户户爱菊、养菊,甚至有斗菊现象,盛况空前。最著名的有金玲菊、喜荣菊等品种,酒家皆以菊花装饰门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诗人苏东坡在他的《东坡杂记》里说东京的菊花的品种很多,从八月起一直开到十月,他并提出一件重要的材料,即当时所以有许多异种菊花,是由于用其他的草卉接成的。其实,开封赏菊花在唐代已经初具规模,开封禹王台的前身梁园,在唐代就已经是白菊集萃之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咏菊名篇《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有名句“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洛阳,养菊、赏菊很早。这和洛阳的气候和土质适合种花有关系。刘蒙《菊谱》里就说洛阳风俗喜欢养花,菊花的品类也比其他地方多。苏轼首给朱逊之的诗《赠朱逊之》里说洛阳人善于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每年都有新的菊花品种出现,当时市场菊花交易火爆,新品种物美价廉,适合了市场对菊花多种多样花色品种的需要,菊花非常流行,真是不亦乐乎。从北宋起,菊花越来越成为皇室和人一般市民玩赏的一大对象,这是和当时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兴趣分不开的。当时城市富家有很多专门养菊花的,种植花卉的精细分工,非常有利于菊花的培养和在社会上大力推广。
苏州,培养菊花也很著名。苏州在宋时重要的商业城市,宋范成大的《范村菊谱》里就说到苏州花匠精耕细作,善于修剪菊花,使得一根上出几十朵花……由于花匠的用心培植,常常变出新种来,花朵奇特优美,引人入胜。他在一人家看到七十种菊花,自己只搜集到三十六种。史正志的《菊谱》说,他在苏州看到二十七种菊花。
临安,官方和民间赏菊非常兴盛,超过北宋。在赏菊方面,南宋临安的城市风貌,成为每年的惯例。《武林旧事》 (卷三·重九)指出当年宫廷在重阳节展出菊花,场面宏大,白天看菊展,晚上看菊灯,可谓日日夜夜有菊花:“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 南宋的《武林旧事》 记载当时的帝王德寿宫宋孝宗奉亲之所的香远堂、荷清深堂,有竹、松、菊三径,菊、芙蓉、竹成为备受青睐的花木。宫廷内的娱乐,也有以菊花名称的曲目呈现,“小刘婉容进自制《十色菊》、《千秋岁》曲破,内人琼琼、柔柔对舞。”(《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九月》再现了杭州菊花的品种繁多的场面:“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作重九久。” 南宋时期的《梦粱录》卷十八记载那时的杭州:“菊,品最多,有七十余种。”在重阳节前的中秋,杭州赏菊都已经开始,老百姓围绕菊花主题游园、交友、宴请、作乐。“八月仲秋,湖山寻桂现乐堂,赏秋菊;社日糕会众妙峰,赏木樨。中秋摘星楼,赏月,家宴。霞川观野菊,绮互亭赏千叶木樨。” 到重阳节更是将赏菊获得推向高潮,秋高气爽时节,瓜果飘香,人们大饱眼福,也大饱口福,“九月季秋,重九家宴,九日登高,把萸把菊亭,采菊苏堤上,玩芙蓉珍林,尝时果景全轩,尝金橘满霜亭,尝巨螯香橙杏花庄,新酒芙蓉池,赏五陈刻三色拒霜。”(《武林旧事》 卷十· 张约斋赏心乐事并序)
北方的幽州(今北京一带)居民,也有赏菊的风俗。彭蕴章《幽州土风》中记载,重阳节那日,街头会有卖节日吃食的,吆喝着“菊花酒,鹿舌酱,九日登高卓阜帐”,显然饮菊花酒、吃鹿舌酱已经成为幽州一带的重阳节的风俗。《辽史》中多次提到了重阳节宫廷中赏赐菊花酒的场景:“统和三年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四年,重九登高,于高水南阜祭天,赐从臣命妇菊花酒”。
二、菊花品种与培育
菊花的品种,是由唐宋到明清经过从野生到人工培植,从简单几种颜色变成几十种;又变成几百种;从单瓣变成重瓣,一直为广大人民所爱好的。万龄、桃花、木香、金铃、喜容等品种,已经成为宋代名菊。人们又给不同品种的菊花起了许多非常美丽富有诗意的名字,如金芍药、黄鹤瓴、紫袍金带、火炼金、洒金红、报君知……菊花的名称非常雅致,形形色色,都是很美妙的命名,增添了菊花的魅力。
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
宋代人已有培养菊花的科学方法。宋代诗人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就把养菊花的方法分为九个项目,就是养胎、传种、扶植、修葺、培护、幻弄、土宜、浇灌、除害,也就是说关于保护旧根,培植新芽,修理枝叶,创造异种,以及施肥、土壤、浇水和消除害虫各方面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宋朝爱菊的人士觉得菊花不该只囿于古板的花盆中,于是便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灵手巧,将菊花变幻出了不同的造型和品种。
宋代菊花栽培,更为广泛,已从庭园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且已采用嫁接技术。据范成大的《范村菊谱》中说:“关下老圃,伺青苗尺许时,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歧之,每出益枝.至秋,则一千所出数千百朵。”并提出“种菊九要”即养胎、传种、扶植、修葺、培护、幻弄、土宜.浇灌.除害的栽培方法。苏轼(1037—㈠01)的《东坡杂记》所述“近时都下菊花甚多,皆以他草接成,不复与时节相应,始八月终十月.菊不绝于市。”这说明当时菊花的摘心整形、栽培管理和嫁接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赏菊的品位方面也不断提高。菊与梅、兰、竹,被人们誉为“四君子”,散文家苏洵(1009—1066)的“骚人足奇思,香萆比君子,况此霜下杰,清芳绝兰芷”,把菊花比为君子豪杰。韩琦(1008—1075)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晚节香”,更是借菊舒怀。宋代赏菊赛菊活动越来越盛行.且已有菊花的专著问世。现存最早的当推宋代刘蒙撰写的《菊谱》,其中记述菊36品,分为黄色、白色与杂色几个品种。其后菊花专著渐多,有史正志的《菊谱》,记有名菊27种: 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记有名菊35种;沈竞的《菊名篇》).记有名菊90多种:史铸的《百菊集谱》),记有名菊160多种。由此可见,菊花品种在迅速增加,菊花育种工作发展很快。
三、菊花成为饮食
菊花,成为饮料。菊花茶,成为日常饮品,家喻户晓;菊花酒,也在宋代都市之中随处可见。战国屈原即把秋菊列为抗衰老的仙药,入撰当餐,在《离骚》中吟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被称作“延寿客”的菊花,至汉代已成为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宋以来,史料记载更为具体,如唐代《艺文类聚》云:“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西京杂记》更著其酒制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酒肆装饰菊花,并且饮菊花酒,与赏菊相辅相成,超过以往时代,《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菊花,成为美食。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入肴佳品。其吃法很多,可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菊花酥饼和菊花饺都自有可人之处。宋代的美食食谱《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菊花花卉制作成的美食紫英菊羹汤等,介绍菊花粟饭,久食可以明目延龄。食物加入花卉,能够保留花卉本身的余香,或甘之如饴或食之苦涩,保留食物原本的自然风味,为宋代世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美食。菊花饼、菊花鱼、菊花菜肴,逐步推出。宋代世人常常将菊花等花卉作为食品原料之一,用来烹饪,改善色、香、味,食物往往外观与口感俱佳,同时兼具养生健康的功效,备受人们喜爱。《东京梦华录》卷四指出:“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则卖门油.菊花.寛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毎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毎家有五十余炉。”南宋时期的《梦粱录》卷十六记载当时杭州的小吃店菊花饼已经司空见惯,成为老百姓喜爱的食品。
菊花饮食名称简表
序号 |
菊花食品 |
1 |
菊花茶 |
2 |
菊花酒 |
3 |
菊花粥 |
4 |
菊花糕 |
5 |
菊花肴 |
6 |
|
7 |
|
8 |
菊花饺 |
菊花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得到同等关注。菊花甘、苦而凉,体轻气弱,泡茶之后芳香幽雅,回味悠长,作为保健饮料,经常服用对于中老年人是很有好处的。菊花可以清心明目,有“常饮菊花茶,到老眼不花”的谚语,都说明了菊花茶的应用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苏轼在《赵昌寒菊》里指出:“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诗人将菊花当作延年益寿的百草,苏轼的诗就是证据。
四、瓷器菊花图案
全国多地窑厂,出产菊花图案的瓷器产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北宋 耀州窑 印花菊花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瓷)
北宋邓窑青釉菊瓣花口碗(邓州博物馆藏)
|
宋 钧窑 玫瑰紫菊瓣盏托 |
菊花,作为瓷器重大纹样之一,纹饰非常优雅、耐看,菊花纹花团锦簇,纹样秀丽,成为一景,留下了以菊花装饰瓷器的名品佳作,让人爱不释手。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菊花纹饰,纹样秀丽,线条流畅,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菊花纹,在宋代成为瓷器众多花卉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大量广泛应用在陶瓷装饰中,所涉及到的窑包括定窑、耀州窑等众多名窑,装饰技法种类繁多。这些菊花瓷器,从目前的推断看,大多数来自官窑,设计精美、制作考究,是高级奢侈品、艺术品、消费品,主要服务于宫廷、达官贵人、富商这些阶层,远非老百姓能够享用。菊花纹装饰瓷器,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宋代 湖田窑六方菊花纹带盖梅瓶
北宋 耀州窑青釉模印缠枝菊花纹碗
宋代 白釉珍珠地刻划花菊花纹腰圆枕
宋代陶瓷装饰手法质秀繁多,菊花装饰技法有刻划花、剔花、印花等,主要以刻划花、剪纸贴花为主。
五、重阳节赏菊习俗
重阳又称菊花节(菊花又称九花、黄花),赏菊成为重阳节俗的一部分。唐代的王勃诗 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 。宋代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显示出宋代赏菊已是非常流行的风俗了:“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蘂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戸.都人多出郊外登高。”
每到重阳节,从宫廷到民间,人人都要到集市上去买些菊花,在家中赏玩;还要饮菊花酒,吃菊花饼,点菊花灯;人人头戴菊花,吟咏菊花,重阳节里满满都是菊花。重阳赏菊、皆举设菊花大会,倾城赏菊,并有诗文书画比赛,以畅秋怀,以助游兴。
赏菊花,随时随地,并非只有重阳节才有。前面我们谈及中秋节赏菊宋代已经流行,重阳节赏菊达到高潮,冬季也有赏菊的记录。苏轼的《赠刘景文 / 冬景》描写到菊花有的在冬季霜降时节仍然出现,展示了它们的顽强气节,是非常值得赞美的场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至于在菊花方面的诗词唱酬,更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专长和喜好,宋代士人在此方面非常杰出。欧阳修、苏轼在菊花方面的诗词,赫赫有名,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话。北宋名人的咏菊佳作便不可胜数,苏东坡、李清照、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晏殊、朱淑真……他们的咏菊诗词是游人“相看两不厌”的美丽风景。由于菊花诗词研究众多,此文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追踪宋代都市的赏菊习俗,回顾当时人们风花雪月的生活,非常有趣。菊花欣赏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条件进行高级的赏花活动。同时,也折射出宋代别具一格的市民生活的悠闲情调。试想若老百姓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质需要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怎样有条件、有心思去赏花和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去关注菊花呢?在当今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开封、杭州等地的秋季大型菊花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城市盛事,恰恰是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丰富的体现。
评价:作者的中心思想是讲述宋人爱菊这一高雅情调。其通过对宋朝各大都市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宋人记录的菊花的品种与培育、菊花成为饮食、菊花衍生出的艺术作品、重阳节与菊花关系的描写,衬托出宋朝人从宫廷到市井对菊花的喜爱。通篇关于宋朝与菊花关系的详细记载,反映了作者为该文章主题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与考察。文章丰富的展现了宋朝时期特有的文化与经济现象,是了解宋朝历史文化的一扇明窗。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