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黄云静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黄云静

字号:T|T

评语:对《中庸》思想理解的较为准确,把握原文也较为精准,具有代表性,在查阅资料,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想,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庸》思想在当下的意义与价值。

《中庸》阅读心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910100260  黄云静(女)

 

因近期美学课上老师谈到“中和之美”的契机,我不自觉就联想到曾读过的国学元典《中庸》。

首先对《中庸》作简要介绍。《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如今大众所熟悉的“四书”,《中庸》全篇共三十三章。

关于“中”和“庸”的涵义,也有诸多论述。如《论语·雍也》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亦有“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宋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理学大家朱熹言“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后代《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我认为,“中庸”即是在准确领悟了“中”的内涵之后内化自心的道德理念标准,外化为自身遵循的平常的道德行为,并坚持之,又能以自身行为去感染、感化他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使“中”的思想理念与“庸”的实用完全融合起来,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中蔚然成风,如此,一个“至诚”、“至和”、“至仁”的“中庸”世界即可实现。

笔者认为,《中庸》是由“以人为本”进而延展到“众人、万物、天地”的“和”的思想与理念,是一种生存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道德法则。

《中庸》第一章即谈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意是“喜怒哀乐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能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所谓“中和”,其实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上述内涵为: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但若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把握住、控制好情绪与情感表达的分寸,使情感表达合于理性,方可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而反观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发展节奏迅速,但部分人们的情感表达或是情绪宣泄似乎少了许多“中”的成分,如不顾场合以大声喊叫、哭泣、咒骂等方式来宣泄情绪,或是习惯于用恶意揣测的语言对一些美好的人事进行攻击,表达对所见所闻的事情不赞成的评论时“擦边话”、“粗口话”甚至是各种侮辱性的语言张口就来,俨然将“中和”之优秀传统抛却天外,“发不中节,情不正”,尽失礼义与风度。故若要实现人真正的素养的提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中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庸”这一内在道德法则必不可缺。当人们都形成“中和”的道德自觉并外化于行时,“至和”、“至仁”的世界大门将会逐渐开启。

而《中庸》对于个人修养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首先,“中庸”在个人内心修养上表现为“诚”。《中庸》第二十五章谈到“诚者,非自成己后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诚”对人来讲是指真诚、诚心,与如今中国社会谈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的“诚信”内涵相似。“诚”对物而言则是本质、规律。培养真诚的品德这是人的主观愿望和目的,而主观必须见之于客观,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中庸。只成己是不及,只成物是过,只有仁与智相统一才能“合外内之道”。

对于个人来说,“诚”是达到“中庸”的最基本的方法,而“诚己”则是首要的原则。《中庸》还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我认为,“诚者”是对于人的修养境界而言的。人修养到了至诚,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是圣人的境界,是普通人所达不到的。就普通人而言,做到“诚”,必须要历经长久的磨练与艰苦的自我提升、完善的过程,要求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认为这也是对当前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来说值得思考并去坚持践行的问题。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我们接受教育的普遍性也得到极大提升且趋高学历化。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最好都想争取最佳,渐渐的忘记自己奋斗的初心,严重忽视自身修养的提升,变得功利,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然后每天虚伪、虚假地生活着,如同一具没有了灵魂的骷髅,将与自己具有竞争关系的人视为洪水猛兽,面对旁人面孔不一。逐步使得自身的“诚”,待人处事的“诚”浑然消失,最终被湮没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难以自拔。而欲要避免如此“不诚”的局面,我们就必须广泛学习,博学多方,用知识来丰富、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需培养“审问到底”的精神,要“求甚解”,要学会深入挖掘各种知识的深刻内涵。还需增强对各种知识、现象的思辨能力,明辨是非,善于自省,切实力行,持之以恒,方可“百毒不侵”,初心不变,修养提升,“诚己”无愧。

“诚己”的目的是为了“诚物”。《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随着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的日益完善“诚”的程度将不断深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具体,“诚物”也日益增进,由“博厚”而“高明”。故“诚己”是必须的,是一个人全面完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说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即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日益提升与完善,对事物发展存在的规则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乃至把握其规律之后,“诚物”给人带来的进步与成就又反过来促使人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以认识、把握更多“物”的规律,两者之间不断相互促进,诚的主体不断向着“至诚”的境界靠近,最后达到与自身、社会、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高尚境界。

而要想能做到“中”,必须要“至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此即所谓“以人(人性)为本、由人及众人、众人及物再及万物,终至天地”,世间万物皆“诚”,“至诚”的世界即不远,“中庸”的境界即不难达成。

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忠恕”二道极为重要。观当今社会,似乎利益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部分。有人为了谋取巨利不断突破自身的原则底线,或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伤害他人为己谋利;有人总想将别人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不断放大、暴露,使他人出丑、受旁人冷眼,却又惯于将自己的错误隐藏,或“甩锅”他人,以维持自身表面的“光鲜亮丽”,保持自己的“完美人设”;又有的人总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去面对他人与社会,只要自己不惹到麻烦即可。还有人仅依靠事物发展的表面肆意歪曲、造谣、传谣,乃至引起人心惶惶与社会的动荡不安。上述种种有关人际之间的态度、想法、行为均是不符合人际和谐、社会和美的发展的。而《中庸》里“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则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作出了良好的解答。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忠恕”写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是“推其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这两个方面是“一以贯之”之道,是实质的统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从“从己”与“于人”两个角度出发,而首先,就是“忠于己”。我个人认为“忠”在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自己所遵循的原则底线(即不悖初心,保持理性),二是基于事实的思考,三是出于最真诚的共情。在这三方面基础上,可更好地做到“恕”,即更好地“换位体察”,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如此“一以贯之”的包容理解的交往心态创造相互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上述所谈相关个人“中庸”的方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倾向于预防、淡化、回避“不中”即冲突、矛盾的地方以求“中”。但其实“中庸”并非回避或是淡化冲突和矛盾,而是承认冲突矛盾的的客观存在。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其意为“践行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表意是告诉世人要脚踏实地,要“积硅步方可至千里”,但这其中蕴含着“远近、高低”和“现实、理想”的冲突与矛盾,启示我们应该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把握好“近低”与“远高”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踏实努力去缩小“对立”,稳步实现“统一”,而非好高骛远,陷入激进或倒退的漩涡。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于国家、社会的治理或人与自然的共处来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把握矛盾、解决矛盾、“执其两端,用其中”,认识并探寻出适合个人、国家社会、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与发展的规律,才是不断破除短板弊端,达到“统一和谐”发展境界的必要任务。

总体来说,“中庸”体现的思想充满着中国特有含蓄、柔和之美,但其内蕴无限,体现出一种“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大融合,追求的是和谐、平衡、包容、理解的“中庸”境界。品读《中庸》会使人的浮躁之心变得平静,引发人的哲思,开阔人的思想境界。以上只是本人阅读之后产生的一些稚嫩感悟,谈到的内容与思考也只是“中庸”大智慧里的“冰山一角”。“修行”极浅,仍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深入挖掘“中庸”的内涵并坚持付诸实践。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  541006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