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站在一个广义宏观的角度,客观分析传统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内涵以及发展出路问题,对于当今社会“道德”、“文化自信”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有些问题上看法较为浅薄,但能感受到其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愿其继续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
寻根立命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2010102257黄也格(女)
最近知道的两件事。
与人谈及近期发生在广州的恶意撞人事件,我不解为何肇事者要做出如此恶行,有一人给我的解释是可能是家里做生意亏大了,一辈子已经看不到头了,所以直接报复社会,我更不解,那自己有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有很多,为何偏偏选撞人?贪官至少还选择跳楼呢!那人答:其实贪官跳楼,他们欠的钱可就不用还了。我又不解,不是说父债子还,怎么跳楼了就不该还?那人答道:你说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伦理道德,但是在法律里面,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人死了便死了。
而后又得知某村有老人晕倒在路中间,近两个小时无人援助,一女子骑电车未注意便撞上老人,如今不知老人是本身早已死还是女子撞死,但据说女子都要赔付十几万。先不谈其他,单就两个小时无人愿施救这点,已经足矣明白——
中国人的根,竟丢得那么彻底。
而大多数国人仍未意识到这点。
包括不久前的我。
我认识到这点,是因为我从梁任公身上看到了他对儒家文化极大的自信,这是我今日从未见过的——那是真正发自心底的,认同与赞赏自己的文化。为什么提了那么多年的“文化自信”却好像就没有自信起来?而任公即使经历了一个的“打倒孔夫子”的时代,他依然能对儒家文化充满自信,甚至认为我们的文化并不比西方差。所以当我读到他晚年在清华大学关于中华文化的讲课内容时,我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于是我反思,我才发觉原来如今已经被人置之高阁、抛掷脑后的儒家文化,即使早已被连根拔起,但是仍然在努力地用最后的气力来维系着我们这一民族,而实际上,虽然它早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以及底层的思维方式,但是失去土壤的养分,实际上也不离衰朽了。
这也是我想写本次的心得的原因。尘封已久的老古董,该拿出来擦擦了。
基金会认为,中华义理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伦道德、人生哲学、生存智慧、核心价值的总和,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十大义理。我认为这十大义理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几千年发展下来的总和。分析列下来不只是孔子的功劳,还有数千年无数有识之士的琼堆玉砌。我在这里谈的儒家文化从来就不是狭义的儒家文化,是包括源头的儒家思想以及后来包容进来的佛学、道家、阴阳家等等的思想,并且很明显,还包括有民间世俗化的思想,如“忠廉毅和”。简单来说,就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往前看所能包揽的一切。儒家文化以一己之力融会贯通各种思想为己所用,或许这也是它生命力那么长久的原因。
其实要明白儒家文化的好处何在,我觉得没有办法不先拿西方的文化来讲。先拿餐具入手吧。我们的吃饭习惯使用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吃饭喜欢用的是刀叉,背后也有各自的文化话语。在中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和”字。和为贵,团结为上。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全盘考虑,妥善解决分歧,将外部的矛盾与内部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共识。生活上的思想文化,也逐渐影响到了饮食就餐上。使用筷子,讲究二根箸的配合,其用力的方向,是从外向内,两者合力夹取食物,这是一种凝聚力量、讲究相互配合的文化象征。因此,筷子文化,也是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而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不同,强调更多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可以拿西方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的柏拉图来说,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世界”,他认为“理念”是最完美的东西但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另外的那个理念的世界上的东西是最高贵的,而现实世界上的而所有东西都是只能仿造“理念”但永远达不到“理念”的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真理存在另外一个世界,而因此,人们需要去模仿“理念”来不断改进现实世界从而才能使现实世界与“理念”相当。可以说这样的“改造世界”的哲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思想脉络,西方人的惯性思维“用自己的刀,给自己的犁,寻找生存的空间”,而刀叉是从内向外用力,左手叉子摁,右手用刀切。可是说确实体现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因此,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多是将自己的矛盾转嫁给他人。而我们的“和”,也“和”天地自然、万物灵长,所以中国人其实并不怎么习惯改造世界,而是顺应自然,将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这便导致了我们的文化取向——真理存在于尘世中,而不在另外一个世界。正是如此,儒家文化不独讲正心修身,还要讲治国平天下。
孔子首倡“仁”,为“爱人”,孔子之前,无人道及。孔子“智”“勇”“仁”并讲,所以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主张以“礼”约束人的行为,但没谈到“义”。“义”是孟子时才谈,并为“仁义”,所以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认为“人性本善”,认为自己便能遵守自己的仁义,孟子还专讲勇,所以说“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时社会更加黑暗,可能是看遍人性丑恶,因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并更加强调“礼”来束缚人……由此种种便能看出儒家是入世的学说,不断传承与发展下来,便是“中华义理”。
儒家文化,范围广泛。概括说起来,可以用《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大学》所谓“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因此,儒家虽非宗教,但是讲道德、讲实践的时候很多;并且所讲道德实践,与宗教不同,偏于伦常方面,说明人与人相处之道。一般人的行动,受其影响极大。根从来都只是隐藏在泥土里的,以为无用,然而若除根只留枝干,才发现已成朽木。
新文化运动、五四以来,人们并未意识到,剥去了封建帝制的外衣,可中华文化的魂灵也随之而去,一切的抽离早在1905年发生。那一年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然而很少会有人关注到这件事对中华文化“根”的撼动。
科举制度能够扩大底层的流动,这样实际上也能让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接触过儒家思想,如此选官,正是导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便是士大夫的身份,不仅是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而他们绝大多数所践行追求的,正是“内圣外王”的境界。明朝时候,作为可以说是连接上层与下层群众的底层官员的颜钧一生到处讲学,他到处讲学的一个宗旨,并不是要形成社会力量以抗衡政府或挑战政府的意识形态,相反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持秩序与传统的伦理价值。对于当时乡民的思想、心理、价值观等等的铸成获得巨大的成就。还有很多这样的人,都可以说是“中华义理”的接收者,而后变成了传播者。
其实并不是说就是要复辟科举制度,我想说明的是教育制度中的儒家思想可以挑起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大梁。如今我们当下也有教育制度,但是应该如何好好的将儒家思想所传授的中华义理能够再次发扬光大,是需要特别琢磨的问题。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科目绝大多数都是西方进来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实际上也包含着西方几千年的价值取向,而这是和我们儒家文化完全相反的文化。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都是为了探索世界的客观知识,这样的探索一不小心会容易陷入一种精神上的缺失,而单以语文、历史这两个科目的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点亮中华文化精神的,再加之这两科其实对于中国儒家文化——我们的“哲学”的呈现其实不算多,况且在语言方面也有断层。中国近当代的文化与古代是断代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儒家思想历经千年的淘洗,有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也有糟粕。但是我认为,我们对儒家思想继承的最大表现便在对这样思想的自信上。而这样的自信,我是能在梁启超等人身上感受到。而当代人已经对此无感,经常有很多人声称韩国、日本之类的文化挪用,人们对于这些现象痛心疾首,但是如果无法从心中共鸣,并且把握这些实际上是历史衍生出来的文化,而其中也掺杂着许多思想方面的因素(正如筷子和刀叉),那是实际上也没办法真的很好的保护好他们。
香烧过后,留下的香灰只会一碰就碎。
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现代性的危机,胡适在1923年给王国维的信里说到“西洋人今日之大患,不在欲望的发展,而在理智的进步不曾赶上物质文明的进步”。当下,“国家”的概念甚至都无法阻挡金钱的侵蚀。人们的思想是破碎的,道德是缺失的,行为都是顺水漂流的。甚至在当下很多人都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因此,人们更需要的是振聋发聩之声,人们应该意识到在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是我们的根,它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学习它的精神文化内核,贯彻“内圣外王”的最高目标,深入学习,提高修养,深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朝着“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方向完善自身,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
我的心得,是对于它衰朽的惋惜,正是意识到了原来儒家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大,以及它缺失而带来当下的满地碎片、一地残花。又看本次征文是08年的香港企业家的支持,不免更加痛心,老一辈的香港人与今日香港的年轻人的对比,香港近几年的写照,是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轻薄,正是漠视传统、无情拔根的后果。“中华义理”的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早已十分紧迫,否则香港的昨日,可能就是我们的明日。
今日之言,皆吐自肺腑。
愚才浅学疏,恐错误百出,敬请谅解。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0级汉语言文学 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