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有教无类”对当代教育建设的启示
张华 王小玫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孔子教育思想一些积极的方面,对今天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力。而其教育体系中“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当代教育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建设;启示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孔子教育思想一些积极的方面,对今天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力。而其教育体系中“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当代教育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从古至今诸多经学家、国学大师为其注疏,对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发表自己的见解。南朝皇侃疏释“有教无类”为:“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到了宋代,北宋邢昺在《论语注疏》中解“有教无类”引马融释文,进而认为:“此章为教人之法也。类为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宋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注解为:“人性皆善,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其类之恶矣。”明代在程朱理学盛行之时,高拱反朱熹的《注》,其著述《问辨录》中进行了批驳批驳:“问:‘有教无类’曰:‘类有善恶之殊,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论类之恶。’是否?答:非也。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类。随他各项之人,但知求教,非谓类之恶也。”古人对“有教无类”的注解大致可以归纳为教育不分族类。
到了近代亦有大家对“有教无类”进行自己的解读。刘师培认为,“有教无类”,若如朱注,说与下文“道不同”章相反。盖“类”者非指善恶言,乃指贵贱言也。考之《王制》,国之俊选,与公卿之子,并升于太学。是殷制教人,不以族类也。《周礼》卿大夫职掌选贤兴能,是周制教人,亦不以族类也。古者王公之子,不能学则下侪于士庶;士庶之子,能学则上侪于显位。而春秋之世,则世卿在位,贵族在官,惟在上者有学,而在下者无学,此才智之士所以多出于有位之人也。孔子此语,所以破当时等级之分,言当以有学无学分贵贱,不当以有位无位别贵贱也。“大同”之义, 至此而愈明矣。[1]梁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论述到:“孔子以一布衣养徒三千,本其‘有教无类’之精神,自措绅子弟以至驵侩大盗,皆‘归斯受之’。”[2]
当代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认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便是有教无类。就是说,人人都有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3]著名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学有所教”,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报告把“学有所教”放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就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把妇女排斥在外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但与他以前时代所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4]教育家匡亚明认为,先秦儒家“有教无类”这一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表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5]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学者对“有教无类”思想的注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教育没有种族或者说族类之分;二是教育对象不分学生品性的好坏,一律招收,且都认为是可教的。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有教无类”没有种族或者说族类之分。“有教无类”从根本上说可以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二、“有教无类”思想与当代教育建设的关系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人,有学者根据《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孔子家语》统计孔子众多弟子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来进行,即按国家与地域、家庭出身、智力与性情和年龄分类。
从国家与地域看,限于鲁国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交通条件,孔门弟子以鲁国为多,但也有来自齐、宋、卫、陈的,还有来自秦、吴、楚的,如秦祖、壤驷赤、言偃、公孙龙、任不齐、秦商。当时,秦为“戎狄”之国,吴、楚为“蛮夷”之邦,但孔子并没有因为“非我族类”而拒他们于门外。从家庭与出身看,有贵族,但只是少数,如鲁国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而更多的则是来自平民家庭,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卞之野人”子路、“贱人”仲弓父子、曾“在累绁(捆绑罪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之中”的公冶长。还有个特有经济头脑的商人子贡。从智力与性情看,有“闻一以知十”而又勤奋好学的颜回、“闻一以知二”而“利口巧辞”的子贡,也有鲁钝与愚直的曾参、高柴。还有个较为懒惰而喜欢“昼寝”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宰予。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有德行;厓有、子路,长于政事;宰予、子贡,善于言语;子游、子夏,习于文学。从年龄看,有的弟子与孔子年岁相近,如秦商少孔子4岁、颜无繇少孔子 6 岁、子路少孔子 9 岁。有的则相差较多,如公西赤少孔子42 岁、子夏少孔子 44 岁、子游少孔子 45 岁、曾参少孔子 46 岁、子张少孔子 48 岁。[6]
夏金銮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学有所教”,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7]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8]十七大报告中的“学有所教”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与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的教育建设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中汲取养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孔子弟子的国家、家庭出身、智力与性情、年龄这四方面来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教育建设,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而中国的教育也应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努力做到教育资源地域上的均衡,给予各个社会层次的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合理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三、“有教无类”思想对教育建设的启示
先秦儒家“有教无类”思想根本上就是教育公平,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有教无类”思想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建设。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有教无类”思想对女子的不公正,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其不可超越的时代性。所以我们今天借鉴“有教无类”思想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思想积极有力的一面。“有教无类”思想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教育公平上。对今天教育建设有着启示作用。
首先,发展城乡教育使二者达到统一,缩小城乡在教育上的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的投入(如农村义务阶段教师等),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相较于城市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差距。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城市读书,享受更好的教育,这便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体现。那出台相应政策之前,我们要了解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原因。第一,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高度集中计划的资源配置模式。农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和工业化积累资金和资源,农村的发展是缺乏重要性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导致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主要从城市的需求与利益出发的“城市中心取向”,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倾向,形成的这种制度文化至今还影响着教育公共政策。[9]农村以城市为中心,缺乏自己的经济特色。在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配角,没有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二,国家在某些政策上倾斜于城市,对于一些大城市的学生有利。例如,高考时,有些地区分数的降低,使得学生的考取难度相对较低。再如,现阶段下的高校的自主招生,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城市考生的,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比例相对比较低。2011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初审中,七成学生来自大中城市。同时,2009年北大实行的校长推荐制中,获推荐的基本上都是名校中学的学生,都是城市学生。另外,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也有着差异。以2006年为例,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教育经费的支出为9815.30亿元,当年农村初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总数为1,977.48亿元,仅占全国教育投入的20.15%。全国人均教育经费为5888元,农村义务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为2137元,农村义务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仅占36.29%。政府的财政投入倾向于城镇,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10]这些例子和数据都能说明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的相对倾斜性。第三,教育资源的配备也影响着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在师资的配备上,不论在教师的素质还是在教师的待遇上,城乡老师有着一定的差距。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等原因,难以吸引优秀高素质的人才,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的缺额补员都难以做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在物资的配置上,城乡差异也较大。城市中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可以通过影音材料等进行学习;而在农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粉笔等基本的教学设施。针对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国家在注重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待遇的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农村教育质量有了提高,城乡教育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调整教育政策,使地域教育发展均衡。有研究数据表明以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平均数作为东部水平的代表,以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五省的平均数作为西部的代表,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差距更严重。从1995年到2002年,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2. 8倍扩大到3. 73倍,但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却从3. 71倍扩大到3. 88倍。[11]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究其原因,如上所述,主要是在经费的投入、政策的倾向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各地区教育投入的总水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相对高一些,而陕西、湖北、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对低一些。国家及各地方在政策上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一定的倾向。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高考移民”是最好的体现,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举家迁徙、掷下重金买房为的是使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我国西部自然环境相对没有东部优越,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师资等物质条件的进入,这必然影响了资金、人才等教育资源的流向,导致优质的设施、教师、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向东部学校“流动”和集中。要实现区域教育的公平,应该调整教育的政策适当放宽入学门槛,提高中西部教师的待遇吸引人才,也可建立中西部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今年颁布的“异地高考”政策促进教育区域均衡。
最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性别公平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报》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向社会披露了一个严重的事实:全国2亿文盲中,女文盲有1.4亿,全国270万失学儿童中,女童占83%,女童入学率低,流失严重。由此,女童作为弱势群体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援助。然而20年后,通过对各级普通学校女生比例进行数学建模可以发现,在普通小学,男女生入学比基本持平;在普通中学,女生比将达到57%左右,即初中阶段会有更多的男生而不是女生被教育淘汰;而普通高等学校中女生比例则会突破60%。尽管未来的中国教育不一定与预测数据完全保持一致,但这一预测却警示我们:教育“她”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对教育中的“他”给予额外的、特殊的关注。[12]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呢?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男性在空间结构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其大脑的工作方式偏重于视觉而不是听觉。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处于劣势地位。在我国,对求知结果的评价一般采用“应试型”考试,高考“3+X”模式中,语文和英语两门为语言类科目,这对于语言学习占优势的女生更为有利。[13]这些会使得男生的自信心下降,产生厌学甚至退学等现象。并不是说男生在教育中完全处于烈劣势地位。研究表明,教师常不自觉地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男生在学业成就的分布上总是处于两个极端,好学生经常受表扬,差学生经常受批评。这样,从总体上看,他们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注;女生则不然,她们往往在各方面都处于中间位置,得到的表扬和批评都少。德国历史学教授伊娃萨洛蒙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分配自己的精力时只有35%给了女生。[14]男、女生在教育上有着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在性别问题上,“有教无类”思想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女子的教育问题。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一方面国家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家长和教师观念的提高。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建设仍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教育公平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7页。
2、刘师培著、张先觉编:《刘师培书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5、赵明因:《“有教无类”的经解源流》,《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
6、陈贞兰、冯文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和谐教育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7、夏金銮:《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现代选择》,《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4日第2版。
8、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9、孙百娥:《性别差异:教育公平的新视角》,《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2期。
10、彭淑颖等:《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性分析》,《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年。
11、廖 辉:《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2、魏 峨:《有教无类——孔子施教的基本原则》,《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卫倩平:《基于性别差异的教育公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2期。
14、陈小霞:《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 刘师培著、张先觉编:《刘师培书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 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3] 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8页。
[4] 夏金銮:《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现代选择》,《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4日第2版。
[5]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7页。
[6] 魏 峨:《有教无类——孔子施教的基本原则》,《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 夏金銮:《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现代选择》,《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4日第2版。
[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 廖 辉:《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 彭淑颖等:《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性分析》,《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年。
[11] 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2] 卫倩平:《基于性别差异的教育公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2期。
[13] 卫倩平:《基于性别差异的教育公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2期。
[14] 孙百娥:《性别差异:教育公平的新视角》,《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