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學為帆,究義理之海
——試以《無逸》中周公语言艺术浅析“立德”“樹人”觀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2110102106 马铭伟(男)
义理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生哲学、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结晶,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华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精华。义理,公理也。与1918年一战结束时“公理战胜强权”之公理强调的中华民族之统一性与正义属性有所不同,传统国学上的“中华义理”更加强调传统规训社会伦理含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肩负移风易俗,弘扬秩序与规范为职责的多种学校大都以三纲五常、中华义理等传统理论思想依据为基础对不同行为主体产生的教化作用,对中国传统差序格局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中华义理,大体上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十大主题,就各主题的内涵作了系统阐释,并正确区分出其精华和糟粕。旨在将“立德树人”与中华义理结合起来,旨在推进现代社会教育教学与中国古代传统教化、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学校课堂的交叉融合与深化三全育人的深刻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义理学。其中,“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
为人师表,须立德树人。然何为“立德”何为“树人”?《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树人即终身大业,教化乃不二法门。如何树人?格物致知,平意正心。中华元典是指导立德树人的关键部分。通过研读国学元典,能够加深对于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究的实践水平。国学对于现代教学润物无声的滋养作用不言而喻。
研习国学元典的过程中,除了因材施教第一经典《论语》以外,《诗经》《尚书》中有关“立德”“树人”方面同样有所涉猎。并在某些领域的教育作用更甚于《论语》。诚然,《尚书》以“诘屈聱牙”著称,而其中借语录体展现出的政治道理和对君王的训导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理论与实际,为当今有志于学习国学元典之士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对象。其中,《无逸》相对而言朗朗上口,易于理解。是初学者入门《尚书》的一条捷径。《无逸》中“无逸”为全文主题,是“据题抒论”之典范。
《尚书》中《无逸》一篇,旧传为周公所作,从文字上看,显然是周公的一番重要谈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立德树人”的表率。周公还政于成王,敦敦教诲:“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郑玄有注:“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 “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 周公从正面举出殷朝中宗、高宗、祖甲了位享国日久的君主为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惠爱百姓、不贪图安逸享乐;后继立的殷王生来就安逸享乐,他们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打听普通老百姓的辛劳,只追求纵情享乐。反面劝谏成王不应贪图享乐。周公提出:“君子,所其无逸。”强调“无逸”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对于研究上古思想史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逸》不止是对勤政的劝勉和传统君王“王道”的继承和发扬的宣扬,更是对敬天保民和对立德树言的肯定。对君王的教化,必定小心谨慎,却又因为关系百姓而务必做到尽心尽力、不可懈怠。因此,对于成王讲师周公,极其考验其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
《无逸》一篇,一言以蔽之,“君子,所其无逸”是也。谈话的背景为周公还政于成王,周公对于谈话的把握存在着主动权。周公还政,自古便传为美谈。在《无逸》一篇中,周公希望主动引导成王对于无逸的重视态度。 “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不仅在简单地阐述“子”对于生产劳动的不解,更体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由此将这样的态度连接农事与治国理政相较,由小见大,体现出见微知著的观念,自然而然地引出道理,不显枯燥;在《无逸》中,周公大量用典,列数成王先祖文王等筚路蓝缕正面事迹,同时通过殷王等正反面例证,增强了说服力。“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正是在周公的辅导和教育之法滋润之下,成王最终接过重任,成为一代贤君。义理之中,“仁”“义”为首,周公教育成王,以义理为重。以任意为核心
综上所表达之观点——教育,规劝之道也,在于有理有据,据理合一。周公,一代贤君,以身作则,行王道,成王教启言传身教之功能,皆系于此。现代教育理念中体现于“为人师表,行为人师,学为师范。”《无逸》向我们展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合理性,成为立德树人教师们无可置疑之必修课:当今社会,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下,对于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能力提出了极富挑战性的要求。推进国学元典与教育普及相互结合,势必能够推动我国国学教育、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昌盛。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级汉语言文学 邮政编码: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