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3年下半年三等奖黄天丽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3年下半年三等奖黄天丽

字号:T|T

孔子之孝道:传统品德的珍贵遗产与现代意义

桂林学院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2113000178黄天丽(女)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他的孝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人如何实践孝道到如何真正地实现孝道,都有明确的典籍和事例作为支持。此外,孔子还将孝道上升到社会和国家的层面,强调了孝道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之间的紧密联系。孝道文化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它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之中。孔子的孝道理念在《论语》和《孝经》等儒家伦理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孝经》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孝道,并全面展示了儒学的道德观念。

“孝”之理,孔子将孝理念扩展到了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的层面上。在《论语·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观之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同样是最重要的,“敬”让父母的精神得到慰籍。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孝道的核心。子夏问孝孔子提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也是孝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父母出现唠叨,要学会倾听父母的烦恼,解开父母的心结,不要因此而表现出不耐烦。《论语·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其长寿,惧其将去。记住父母的生辰可以表现出自身对父母关心,同时让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关爱,他们的精神内心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虽然有时候我们会给父母庆祝生辰,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下,被许多的事情牵绊,我们对其庆祝的程序会越来越简单,孝敬之心也会随之淡化,因此感恩的种子莫忘了浇水的繁琐程序,待其生根发芽。从生活点滴来体现感恩之情,来说明“孝”为何物。

明孝理,行孝事,方为尽孝。孔子的孝文化对中国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道传统在中国家庭中被广泛传承和实践,被视为一种美德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人们日常行为和价值观的指导。同时,孝道也为人们提供了情感的纽带,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关爱。《论语·里仁篇》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孩子长大离家后,父母是很思念子女的,常常存在“意恐迟迟归”之感,在生活忙碌的日子里也总有一些期盼,期盼收到子女寄信,期盼接到子女来电,期盼远方的子女归家,子女的惦念便是他们精神的归属之处。

着眼于当下,许多的青年大学生志在四方,远在他乡求学,即使交通便利,信息通讯高速发展,亲人之间的联系也方便了,仍然减少不了亲人之间的思念,所以孔子认为的“游必有方”放到现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与父母分享生活日常,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让父母对外出学习或工作的子女放心,以解父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强烈地表达出我们应该尽早行动去关爱和陪伴我们的亲人,而不是等待失去后才感到后悔。亲情是中国人无法触碰的伤,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真正的尽孝了,等哪一天他们真的驾鹤西游去,我们可以很坦然地告诉自己说,我已经尽到了作为子女的责任,父母也是安度晚年以后走的,自己的内心也将问心无愧,不存在“空悲切”的无奈和自责。孔子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是一种对父母的自然情感反应的五个体现方式,不论他们身处什么年龄段,我们都应该以适当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他们,以此作为建立正确家庭伦理观念的基础。孔子对弟子说明如何尽孝是一种教育情怀,更是想告诉每一个人行孝道是一种天定的人性,不应该摒弃它,传承孝文化也是在传承儒家思想。

“孝”其意孔子的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孔子著作的《孝经》的第一章明确的指出孝道是其他道德的根本。一个人遵守孝道,就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内涵的一种方法。孔子有云:“祭则致其严”对于父母的逝去我们要按照礼仪去安葬他们,时常追思他们。孔子的孝文化让我们懂得感恩,要常怀感恩之心,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孝经·谏诤》载:“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所以一旦发现存在着不符合正义的情况时就应该积极主动地上前阻止并纠正它以维护公正的原则与价值观念。遵守孝道可谓守护仁义,孝道亦为仁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孝经》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以孝治天下。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的本性,父母子女之间具有天生的亲情,因此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亲爱,维护家庭和谐,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孝经·广扬名》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孔子认为在国家政治上臣子对君主的忠应该要像子女对父母亲的孝一样内心真正的专一诚敬,就不会出现国家内政混斗,朝臣篡位,朝内动荡不安的现象,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波及国民。明孝理的子女是父母所需要的,知忠诚的臣子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安邦定国忠孝要两全。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孝道思想可以说是双向联系的,在子女对父母敬孝的前提下,其父母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子女进行生活上的抚养,成长上的正确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履行这些责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挑战需要子女和父母共同去克服。孔子对于孝顺到近乎愚孝的行为,持以鲜明的反对态度。在《孔子家语》里谈到曾子地锄坏了瓜苗,他的父亲就责打他,因为在气头上,使劲过猛把曾子打昏了。孔子知晓后差点把曾子逐出师门。在当时如果曾子的父亲如果不慎将其打死就会收到法律法规的治理,这样就会将自己的父亲置于不义之地。孔子就教导其言:“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对于父母亲的责罚要分清楚轻重,如轻则受之,若重则躲之。总之,父母的教导要虚心听取和接受并且用实际行动来改正它,我们在此过程中也要看清楚其中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莫要让父母处于不利之地。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对我们的影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和平、友善的社会环境并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孝"视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良品质,并且需要传承和弘扬它。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

                                          邮编:541006

 

评语:笔者围绕儒家思想中“孝”这一主题展开细致探讨,追溯了“孝”一传统的来源与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站在年轻一代人的角度上讨论应该怎么做,言辞诚恳,感情真挚,达到了学习优秀传统义理文化的效果。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