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张晓琼

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张晓琼

字号:T|T
陕西师范大学
学 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中国文化史2008级
姓 名:张晓琼
学 号:281056
联系方式:13488142788
 
1、中华义理总坛   在佛国的思考   
    前段时间我去寺庙体验了几天生活,在那几天对佛教知识的学习和佛教生活的体验中,有几点切身感受:第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环境的不同,佛教经典里面有没有东西是要扬弃的(主要是摒弃的),比如说在过去的社会里是很适用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环境里不再适用。一位法师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没有!”这个回答我不满意。可能是当时在真身宝塔下,我更多的认为是他们对佛法的痴迷崇拜!当然,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它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第二,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大部分是从巴利文、梵文以及其它混合语言的原始经文中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法表达的不同,会不会给我们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果会,那么这一偏差会不会影响我们对佛法精义的探究?第三,在有些佛教讲座以及祈愿里边,有不少地方提到了儒家经典里面的文字。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还提到一些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比如牟宗三、马一浮(《一轮明月》)等等,我还见到有的小孩手里拿着本书,其中大部分是儒家的蒙书,比如《弟子规》等。这样看来,儒、佛是有相通之处的。佛家运用儒家的部分知识去教化人们,也可以看出佛法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的,需要其它文化的辅助,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四,对于佛教讲的因缘、因果、轮回以及一些超自然力的说法,我还是不大苟同,有的法师极力说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但我觉得,我不能说它是绝对的迷信,也不能说它就是科学。很有种站在围墙上,看城墙内外的感觉
 
1、中华义理总坛   在佛国的思考   2楼
 通过与僧人们的接触,改变了我原先对他们出家原因的看法。以前认为他们都是看破红尘才决意出家的。他们大都十几岁就出家了,不明白他们那么小,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人间的大喜大悲,怎么就会看破红尘,难道真是所谓的有“慧根”?现在才知道,并不完全是这样。大部分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感到孤寂(比如亲人的离去、家庭的破裂等),而来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不小心“误入佛门”,在潜心修炼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佛法的甚深微妙,于是便成就了一代高僧大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兼采众家之长,而不用独持一种信仰。有很多国学大师,都是儒、释、道兼通,中西文化兼具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
当然,每一种信仰又必须要有它忠实的卫道者。
 
3、和坛   儒家的社会生态观   
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西方政治学概念,它的基本思路是:社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社会的各个单元或组成部分也就是一个个的支生态系统,要保持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就要协调好这些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中,讲天道、人道、地道,天-人-地-天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广泛的循环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而在这每一个生态环节内部又有很多复杂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也有社会生态。比如讲到自然界本身的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讲到人与自然的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讲人与人之间的那便是他的包括忠恕、孝敬、诚信、中庸、损益等在内的全部儒家人道观。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比如缺少精神力量、缺少信仰,缺少一个基本统一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存在不少浮躁、虚伪、腐败等现象,对我们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4、仁坛   儒家的人道观  
    儒家的人道观,也即社会生态观内涵丰富,范围广泛,从孝敬诚信到因革损益,是一个起于人、归于人的循环,一个完整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循此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不仅可以处理好社会生态关系,而且自然生态关系亦可从中引申出来。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第一大危机就是生态危机,而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主宰社会命运的权力恰恰就掌握在人类自身手中。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出发,寻求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从起点,到方法,再到尺度与发展,对维护社会生态平衡并使之可持续发展担当一份责任。
 
5、中华义理总坛   王通的儒学思想有待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体系为核心和主体的。就儒学发展史而言,隋唐儒学上承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下启宋明理学,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本人在研究隋唐儒学的过程中,发现隋末大儒王通是一位处于隋唐之际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王通出生于世宦家庭,从小受儒学的熏染,颇有经世之志。他自幼笃学,于隋文帝仁寿三年西游长安,奏《太平十二策》,不见用,后退居河汾之间讲学著述,仿《六经》而续之,有《续书》、《续诗》、《元经》、《礼论》、《乐论》、《赞易》等著作,多佚,今有《中说》传世,又名《文中子》或《文中子中说》,系其门人与其后人仿《论语》体例编成。《中说》一书历代学者多作考证,一般认为有后人篡改的痕迹,但其中的基本思想还是属于王通本人的。我们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以《中说》为依据。
由于学术界历来对隋唐儒学评价不高,对王通及其著述不甚重视,很少有人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学术界目前论隋唐儒学的变革和宋明理学的萌芽,一般只追溯到唐中叶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及其援佛入儒的思想,而忽略了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或者只是在研究隋唐儒学的过程中将王通及《中说》思想一带而过,没有作深层剖析。还有部分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对王通与《中说》的辨伪上,经过学者的努力,已经得出了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
 
6、中华义理总坛  中西文化交流 
近百年中,在中国文化史上“古今中西”之争已成为这一时代文化讨论的主题。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就存在着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如何对待原有传统文化,如何吸收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造中国的新文化。明末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这次中西文化交流,总的说来是不同文化间的平等讨论,取长补短。目前,中西文化交流总体步入了一个平等、和平的交流时期,但仍不可避免会有对立甚至对抗(如历史上的礼仪之争)。为了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方针更适当,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尤其是明末那段,将极有启迪意义。
 
7、智坛  儒家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思想中,儒家教育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儒家教育思想也不是静态的、狭窄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覆盖面很广的范畴,具有包容性、延续性和浸透性的特点。如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思想,就包容了上古时代华夏族文化教育与夷狄文化教育长期撞击与融合而成的汉文化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西汉时期的儒家教育思想,也吸取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派的文化教育思想和经验;宋明时期形成的理学教育思想,更是儒家、道家、玄学、佛教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浸透了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官方与民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终点。
 
8、智坛  儒释道教育思想比较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是以道德教育为轴心、不甚追求自如之所以的非宗教体系。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和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传统教育思想相比较,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它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种“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精神境界。与基督教、佛教的教育思想不同,儒家教育思想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罪感教育”,而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的,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为位的,而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不需要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此岸即彼岸,“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面前而是到自己心中找寻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反对“他律”。
 
8、礼坛  “五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把人和人的关系概括为五个基本的方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人在这五伦之上,又提出了“师弟之伦”。这六伦关系是我们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我们把处理六伦关系中达到尽善尽美的人称作“圣人”,即理想人格。孟子把“明人伦”作为“王天下”的大法,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人伦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明确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任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10、廉坛  “慎独”  
    中国传统道德把是否陶冶成具有“慎独”的品格,看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道德认为,“道德人格”的践履和实现,主要靠坚持不懈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上,孔子特别强调“内讼”、“内省”。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更加突出培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在《大学》和《中庸》中,提出了修养的最高标准,即“慎独”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中,传统道德之所以发生过那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同自身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一种道德能否有改造世界的生命力,除了它的原则、规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外,就在于它能否使这种道德成为人们实际奉行的原则。中国传统道德在修养和践履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修养方法和较深的理论概括。
 
11、廉坛  “慎独”  2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以整体精神和责任意识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为了实现和践履这种道德观,它要求人应当从完善自身、修身养性出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标。这些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鼓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12、信坛   诚信   
    诚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是我们道德建设的根本。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无诚则无德,无信则事难成。失信于人,不能为人,更不能成事。市场规则的核心就是诚信,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从国家来说,诚信程度如何是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从企业来说,坑蒙拐骗的企业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的社会氛围,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13、孝坛  《论语》中的母亲 
《论语》中提到的“母亲”基本上是以“父母”并称而出现的,如:“事父母几谏”(《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等等,都表明了要对父母孝敬,同时也表明孔子对母亲与父亲是同等看待的。孔子是一个极重孝道的人。在孔子看来,孝是自然的人性,父母天然地爱子女,子女也自然地爱父母,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大都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遵循三从四德,成为受轻视的一群。但是,母亲的地位从来都是备受尊重的,这也符合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点。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里的焦母、《红楼梦》里的贾母等等,都是对母亲极高尊重的表现。
 
14、仁坛  隋唐时期儒释道比较
    儒释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势力日趋强盛,在民众中的影响日益广泛,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与儒家并立为三,互争长短,儒学已不再享有独尊地位。面对佛、道的挑战,儒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然要涉及到三教关系的问题。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精神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映。它以宗法的亲亲、尊尊的原则别贵贱、辨亲疏,致力于建立上下有序、尊卑分明的社会等级伦理关系,以此保持家族的和睦,并进而维护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在汉代,为了适应当时的统一封建专制帝国的需要,从董仲舒到《白虎通》,经学家们以神学目的论建构整个思想体系,把原始儒家关于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思想改造成为神圣化的纲常名教,用统一的神学经学强化对社会的思想控制。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儒家经学才能面对其他思想的有力挑战而始终不倒。后来兴起的佛教和道教只有在政治伦理关系上屈从于儒家的纲常名教,才能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中生存下去。
    儒家在历史发展中也逐渐暴露了它的缺点,它缺乏佛教那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比之佛学要肤浅、粗糙得多。它也不像佛教和道教那样,有一个完整的宗教世界观,能为人们虚构一个逃避社会苦难和人生挫折的彼岸世界,指出摆脱现实烦恼的道路。尤其是在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潮中,它更显得在理论思维方面比较落后。因为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发展到隋唐阶段,中心议题是心性论。凡在心性方面有发言权的,就在哲学上有贡献。这一方面佛教领先,道教次之,儒家则一直缺乏积极的探索。此时,儒家只是靠其政治理论和统治经验被统治者重视。至于哲学理论上的较量,则不及佛、道二教。
尽管佛教和道教在探讨当时的议题方面领先于儒家,但由于他们在理论上力求达到一种对脱离现实的精神境界的认识,在修持实践上以出世离尘为前提。号召出家,有悖人伦,不能直接适应巩固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也就无法取代儒家的地位,承担治理社会的责任。
玄学衰落以后,虽然儒、释、道三教都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在思想届取得支配地位,但囿于各自的局限,在较长的时期里,只能分庭抗礼,实际上是三教各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虽然三教都有益于封建统治,但它们在鼎立状态下的相互斗争,削弱了它们的作用。隋代的王通就说过:“政恶多门久矣,”他认为,思想的教化分立为三,在政治上是不利的。面对儒、佛、道三家“不可废”而又“各有弊”的现象,王通第一次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思想。
 
15、智坛   孔子的“好学不厌”精神   
    孔子对“好学”的定义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没有全力以赴,始终如一的好学精神,任何向善的品性都可能发生负面的转化。“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仁、知、信、直、勇、刚”都是美德,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把握其实质,即使努力完成这种美德,依然会发生诸多弊害。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把握道德原则的实质,获得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善恶,防止各种恶行的发生。
学习还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思并重。“思”的主要要求是自我省察,经常检查自己的动机和结果,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经过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最终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孔子本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从“致于学”开始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自己的好学,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由于他一生的勤奋学习、深入思考,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
 
  
 评语:
张晓琼同学的帖子更多地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深度,但与中华义理的具体联系却不那么紧密。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