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李聚刚

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李聚刚

字号:T|T
 
 
陕西师范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中国文化史2008级
姓名李聚刚
学号:281058
联系方式:13379033446
 
儒子牛语1——“呼唤礼治”礼坛
 “礼”不但是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守则,同时也是社会治平的理论依据,它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国人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用“仁”界定“礼”、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企图通过纯主观的“仁”的道德修养,把外在的约制变成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这与当今中国“法治加德治”治国口号有近似之处,追求“外法内徳”,以法律为外在约束,以道德为内在教化。只是“礼”的作用远非“法”可替代的,何况“德治”现在也仅仅还是一句口号!
 
“儒子牛语”2——“孝定天下”  孝坛
“孝”是儒家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学生在家里做个孝子,出门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可见儒家倡导的仁爱不是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具有普世性的人类大爱,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和同一家亲,四海皆兄弟”的大同之爱。所以说:“孝”不仅仅是个人德行的根本,还是使得天下人性顺畅,人民和睦的途径由孝道推展开来,推己及人,敬祖先,睦亲族,扩大到爱人类爱万物,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附:鄙人拙作《汉代敬老风尚考》部分内容:
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孟子也说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从这些话语可以推测,我国的敬老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萌生,并逐渐形成一种风尚。孟子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他把孝道进一步扩展为尊老敬老的社会公德,把其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从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的治世效果。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孝道蕴涵普世情怀,把家庭血亲伦理观念的孝道引申、扩展、转化到社会范畴,从而使家庭层面的“小孝”发展成为社会层面的“大孝”——敬老美德。此外,《礼记》中还有“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和“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商、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虞夏殷周四个王朝都很重视尊老尚齿,它的地位仅次于侍奉双亲。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也明确写道:“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父兹(慈)子孝,政之本殹(也)”;“除害兴利,兹(慈)爱万性”,“孤寡穷因,老弱独转,均徭赏罚,傲悍暴。”整理秦墓竹简工作小组认为这句话与《淮南子·时则训》所载的“孟秋之月,……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的意义归同。此外,《汉书》记载秦曾在乡级基层组织设三老,“掌教化”,这也是汉代相关敬老制度形成的直接渊源。
正如刘向所言“仲尼既没之后,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自春秋战乱到汉朝初建,期间几百年动乱不休,加之战国以降各国唯法家立国,儒家孝道观念的实际市场孱弱不堪,西周以来维系宗法制度的孝道观也扫地以尽。虽然汉政权的建立使得天下初定、社会渐安,但从前的敬老风尚已被不休动乱冲淡在历史的风尘中。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朝企图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秩序,但结果却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为了避免重蹈秦辙,他们极力反思并总结秦亡的教训而得出结论,认为崇尚“猛治”、“酷刑”而弃绝“仁政”、“德治”乃秦之覆亡的根本原因,此刻统治者们陡然发现有必要对尊老礼治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与发掘,于是他们从儒家孝道思想出发,提出“以礼为教”的方针去适应社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需要。经历汉初几十年的“黄老治世”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指复兴古代礼治)。”但汉武帝把雄才伟略过度投注于征战杀伐,而无暇过问礼文之事,不过“独尊儒术”文化国策却为培育孝道规范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汉宣帝时谏臣王吉指出,只顾“断狱听讼”不是“太平之基”,强调孔子“安上治民,莫先于礼”,并提出通过“述旧礼,明王制”达到“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可见,到宣帝时尊老传统已渐受重视了。西汉末年,为了寻求摆脱社会秩序日益恶化的出路,成帝决定采取贵族刘向的建议,重建古礼,创建辟雍(大学)。可惜未待实现,他就驾鹤西游了。其后,篡汉政权的“作秀大家”王莽也企图建立辟雍以笼络人心,可新莾政权的短命亦使辟雍计划胎死腹中。后来,经过光武政权的不懈努力,辟雍终成。由此可知,汉代统治者对尊老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同时表明了敬老风尚在汉代盛行。提倡“以孝治天下”汉代统治者认为尊老敬长具有安邦定国的意义,汉代强调“孝治”,史书中关于汉代皇帝在敬老方面以身作则的记载不胜枚举。 时常强调“孝悌,天下之大顺”的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亲自侍奉从不怠慢。《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正史记载应为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这与《汉书·袁盎传》有关文帝的记载完全一致,可见,汉文帝在孝老敬亲方面为当时普天下的百姓做出了表率,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景帝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这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丞相臣嘉等奏曰:“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这是汉景帝下诏为父亲文帝建庙,以歌颂其“仁孝”功德,中国古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从侧面充分表现出了景帝孝道。除此之外,惠帝、文帝、武帝等都颁布过尊崇褒奖孝悌的有关诏令,并且除刘邦和刘秀外,汉代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所有这些史实,都说明汉代最高统治者在不遗余力地提倡孝道,且他们在孝道方面的作为也深得时人及后世认可。虽然以上材料所提及的皆为帝王之孝道,但中华孝道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是讲究推广普世的,帝王在敬老方面为社会做出了榜样,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敬老风尚发展。
 
“儒子牛语”3——“礼肉仁髓”仁坛
 “礼”与“仁”强调人对道德的认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与实践,更把道德的成就看成人生中最有价值和最根本的成就,突出体现为儒家“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这一政治主张实质上贯穿着“内圣外王”的精神,而内圣以修身为本,为外王的基础。人们必须先立德、立身,然后才能立功,走的是一条从道德实践到政治实践的道路。
 
“儒子牛语”4——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仁坛
我们先天具有“仁义礼智”之道德禀赋,只要把精力投放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上,向内深挖固有的道德天性并使之发扬光大,就会使自我充实与完善。但当今时下“拜金思潮”“利己主义”的尘土堆积甚厚,试想泱泱中华有几许“贤人”之纯洁心灵不被蒙尘!这必然不是几个文人学者向“孔”借来的几缕丝丝微风能吹散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不希望这句台词“一成不变”的继续成为安慰我的借口。我是凡人,所以也会变得麻木!“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醒醒吧,国人!——国家的“主任”们!
 
 
“儒子牛语”5——革命尚未成功 仁坛
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讲:“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大学》讲:“慎独”。我对自己讲:“为仁由己,为仁必诚。” 要求自己“言行合一”,做“真君子”。可惜,纵观时下,“君子”之义实难寻人释清,何况“真”乎!有鉴于此,儒学复兴道路之艰巨可见一斑,遂引逸仙一语勉励各位有识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儒子牛语”6——“为仁”先为人 仁坛
 “仁”就是为人之道,是“人之为人”必须要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人之为人”的主体要求,与每个人的内在情感、欲望等感性心理紧密相联。“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出发点是己、对象是人,以身为度、以己量人,这是一种以人性为本位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但现实社会却“做人难”,究其原因:一、欲望太多,希望太少!二、社会关系难处理。假如能像孔子一样视富贵如浮云、粗茶淡饭、曲肱而卧、乐在其中;或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安贫乐道”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引申和发展,“忠”是一种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的品格和德行,是对待身边所有的人都要忠诚,它体现了尽己达人的诚实之道。“恕”含有“宽恕、容人”的意思,体现着厚人律己的博爱品德。有了“忠恕”这块法宝,你必然会成为一个仁士君子。
 
“儒子牛语”7——学做当世的孔圣人!仁坛
当今社会更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是做好两件事足矣:首先“正名”,只有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条不紊地节制自我、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其次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但纵观当世,能做到其中一者,“凤毛麟角”仍难示白。做好自己,“度化”他人,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学做当世的孔圣人!
 
“儒子牛语”8——天地人和 和坛
 “和”为儒学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既是天道与人道相和的精神,又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看作事物的本质,亦看作为人的根本原则。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根据,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和而天和,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之境界。
“儒子牛语”9——伦正人和  仁坛
 “父(母)子(女)、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上下级”是社会中五种最重要的基本人际关系,这五种关系几乎涵盖了社会中的每个人,掌握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就很容易处理好这五种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就能和谐发展了。正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徳妇惠;朋友有信;上仁下忠。”
 
“儒子牛语”10——君子人格  仁坛
“君子人格”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成就的,它不像“圣贤人格”那样令多数人遥不可及。1.君子人格包含的“仁”“爱”思想既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2.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的信心,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君子人格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3.君子人格对诚信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4.君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遏止金钱拜物教的滋长蔓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精神境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我们当下的教育被人们称为应试教育,升学是这种教育的最终指向,于是,分数实际上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和学生都把学校当成技能培训班,当成升官发财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校里的品德教育只能是徒具形式。我们的学校因此忘记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儒子牛语”11 礼坛
   “礼”,并不仅仅指与人交往时的礼节,其含义非常丰富。在今天看来,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成为一种社会无形的典章。“礼治”是要建立一个既有秩序,又有自由的、合理的社会风俗习惯。每一个人,生活在合理的风俗习惯中,可改过迁善于不知不觉之中,以遂其生、养其性。法律属于事后的惩罚性措施,而人是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的动物,偶尔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况且法律界限无形,偶尔会因过失而酿成无法挽回后果。所以,“法治”相比人的行为具有滞后性的缺陷。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道德无形,需要载体才能发挥作用。“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所谓“规矩出方圆”,当人们习惯以礼行事的时候,越“礼”内心就会受到道德的警示,告诫自己离违法近了一步,故“礼”是人们与法之间的一道防护墙。所以,当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万不可丢弃了“以礼治国”。
 
“儒子牛语”12——“诚者成” 信坛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1.诚信是为政之基:《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2.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 3.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4.诚信是交友之道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决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5.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6. 诚信是心灵良药: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
  
“儒子牛语”13——和&同  和坛
 “和而不同”是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下世人经验世界之非常重要的元素,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化正以史无前例的多姿态、富变化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同化,也有排斥、磨擦,甚至对抗,呈现出百舸竞渡之态。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身文化的特性,又可以在相互交流和对话中得到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认同,促进人类相互理解、宽容、和谐相处,谋求人类共同的进步与幸福。以此为原则来我们探寻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理念以及达到“天下大同”的途径,继而用其来观察处理国际事务,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儒子牛语”14——儒道和 和坛
“儒道合流”是中国文化中上的奇观壮景,儒学以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政治制度、日常伦理等方面对华夏民族的巨大影响而被统治者所重视。但儒家思想被作为统治手段后一直偏重于外在的政治教化和伦理规范,对人的个性心性多有忽略。而道家思想则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浓厚的思辨色彩,注重从自然方面探讨宇宙万物的存在以及个人心性的修养,从而使人的思维可以从社会人事提升到宇宙论上去,从而摆脱世间的种种束缚,使其思想内涵丰富,思维开阔。因此二者存在者诸多构成互补的因素,同时二者的互补使中国文化才会出现此种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局面。
 
“儒子牛语”15——再说“儒道和” 和坛
“儒道合流” 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气质。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儒家尚实际,道家尚虚无;儒家重现实,道家重理想;儒家尚人为,道家尚自然;儒家主情志,道家主幻想,等等。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评语:
李聚刚同学的帖子,文字清晰,表达流畅,态度也较为认真。主要从整体文化着眼对诸多主题进行了论述,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