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一等奖 关殷颖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一等奖 关殷颖

字号:T|T

中华义理学习感想回复贴

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哲学研究生2020级

姓名:关殷颖

学号:202051703003

联系方式:18120214502

 

在国学基金会网站,系统学习了中华十大义理,使我接受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华,一年来的学习,对中国伦理精髓有深刻的感悟。我在论坛主题的每个方面,都留下了学习感想,以下是我部分回复贴子的整理,请多多批评指正。

一、学习中华义理是当务之急

1 中华十大义理定义(中华义理坛 一、549

中华义理精华,在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方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与文化修养 在各种思想元素不断激荡与融会的背景下 锻造出了自立于世的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许多年但事实上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中华义理很难阐释出来通过翻阅各种资料与探讨研究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也是最值得我们继承的成分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方面

中华义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价值体系是由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生存智慧、人文精神、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儒、道、佛等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同中华民族其他传统美德一样是在中华民族不断完善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和历史积淀的结晶。将它们与现代创新思想结合起来讨论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现代人建设思想道德基础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纸上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华义理文化并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它们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2、中华经典教育的现实价值中华义理坛、三、459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经由几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并可以继承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提升为一定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继承与发展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步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在我看来教育是传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从小通过道德评价增强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养成能力从而培养道德自觉性和持久性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各种高校也应开展各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在实践中让同学们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

  

3、 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中华义理坛、四、464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历代贤哲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的历史也是一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就理想人格传承文明薪火的历史。正是这些中华经典将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国之根 ,民族之魂,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华经典教育迫在眉睫。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经典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健全中华民族自我的文化教育体制加强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正是恢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契机。

现阶段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年轻一代中也不乏热爱经典国学文化的人例如在很多段视频平台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对于经典文化的科普视频蜂拥而现这不失为一种让人们了解学习中国经典文化的办法。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传统与现代结合科技和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教育的复活这样的中华文化复兴是可以期待的。

二、仁爱精神的养成

1、仁的价值仁坛、五、658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的“仁”具有一种极其广泛伦理道德观念,孔子在尚书诗经的基础上提出了仁的伦理道德意义孔儒学派成立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号涉及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问题仁便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仁”代表着“博爱、厚道、忠恕”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狭义上的“仁”指的是“爱”人,从爱亲人开始,逐步扩展到爱路人,进而到爱世界万物。“仁”要求我们“立己立人”,不仅要“立己”,主动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立人”,积极按照“仁”的道德标准去关爱他人。不管是“立己”还是“立人”,都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仁道思想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原则。在继承与应用“仁义礼智信”的过程中,应当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实现“仁义礼智信”中有益部分的现代转换,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儒家所提倡的仁包括了很多含义仁爱的本质是爱护可发展为尊敬长辈关爱友人这些在当今的社会中依然需要人们认真践行这要求我们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仁爱精神上升到为人民服务奉献中去假如只有口头口号那么仁爱就丧失了最原本的意义

 

2、仁道践行仁坛、八、464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人伦准则和道德规范发生着重大影响。“仁”的基本内涵在人类生命意识上是“爱人”,爱所有的人,这是大爱、博爱。孔子答子贡问仁的时候,对此还有进一步的阐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们实践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我们将我们内心当中的天理良知推向到每一个事物当中,进而让世间充满仁,这不仅对我们当代的世界和谐发展产生极其积极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后世,让人类的文明繁衍下去并不是说只有那些很伟大的人才能实践仁,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在强调每一个人去实践仁义道德,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行仁道首先就要拥有爱心 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工作如果走在街边看到那些残疾乞讨者或者饿肚子的孩子你无动于衷冷漠看待试想连最起码的怜悯之心都丧失的人他又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他人?

3行仁之方仁坛、九、294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以修心为上,修心就是致良知,明是非,懂善恶,回归人之本心。“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由孔子首创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正因如此孔子被看作儒家思想的创始,被看作中国传统精神的缔造者。仁、义、礼、智不可分割,结合在一起才是儒学,分割了,儒学就会异化、宗教化。仁是起点,义是终点,礼是过程,智是反思总结。孟子给出的仁、义、礼、智排序,本身就符合了人具体进行思维、行动的先后逻辑。

孔子仁爱哲学是一种蕴涵极高生命智慧的人生哲学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问而且更表现在他渗透人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既包含着“人的发现”也体现着“普遍的人间的发现和实践”因此人们也把孔子的思想称作“人学思想”和“人本哲学”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于人之为人的反思也是以人为根本的哲学

仁爱精神提倡爱他人这一精神可以看作是爱人民的一种诠释与升华例如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很多人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正是缺少了这种“仁爱”精神精神领域出现了不少世俗问题使得有些学生评判事物的标准受到了影响应该提倡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仁爱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内心良知,不心生丝毫的私欲杂念,自然就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光彩。

 

三、坚守道义是永恒话题

1、义为行则 义坛、三、202 

,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倡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环绕“义”的概念作了交集。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观念,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我们总讲道义仁义侠义公义正义情义,而道义是所有义的基础,其他的义都是道义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下的引申和演绎。一个人胸怀崇高的仁义道德情操行动举止、言谈吞吐合乎礼节仪式仪容礼貌恭敬真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墨子·兼爱中》云“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事者 必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以此为是者也”。为此 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 这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原则之所在 也是“义”之所在。

”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不管是社会公义还是国家公义,都要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义上。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义也不同。所谓“义”,就是行为要合乎正义,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任何情况下要把价值原则和行为统一起来。屈原为了心中大义,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文天祥更是在山河破碎的绝望之际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壮志。义是一个人心中的信仰倘若一个人心中有义那他一定是真正活着的

 

2关爱生命是底线伦理义坛、845

   生命是被人们长久谈论的热门话题先秦儒家的生命观在中国传统式思想中源于天地天地合而万物兴焉尊重生命是儒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儒家对生命的理解几乎不触及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构成或自然存在本身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而是强调生命的形成、演化、存在以及诸生命之间关系的哲学义、伦理义,是通过一整套的宇宙化生论、生命本源论、价值论和道德哲学来讨论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的生命以及万有生命之关联性。

在儒家看来,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属性是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不守故常,日新又新。儒家所主张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现实的生活,特别是我们如何用参与现实、用我们的道德生命来回应天地、父母的生生之德。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即是对自己生命对不负责也是对“生”的蔑视

生与死都是顺应自然,我们不应该被生和死所束缚。遇到事情我们应该不惧生死,坦然面对,这里所说的不惧生死并非如同一些大学生一般,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选择最快的逃避方式——自杀;这些年高校学生轻生的事件屡屡发生,将自杀作为生命的解脱,在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不是生命教育未能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命中不仅有“学习成绩”“获取奖项”,体验美好生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一味地因为逃避困难而选择死亡,是对生、死的不尊重,是懦夫行为。坦然面对万物之后的不惧生死,才是对待“生”和“死”的正确态度。

 

孝道乃中华民族美德

1、行孝起点,赡养父母坛、709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和工作地点流动大(有的是飘洋过海“地球人”),孝在当今社会,不再具有泛孝主义的地位,它对处理当代家庭代际和谐、亲子关系 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 形成尊老风尚 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行孝才能真正发扬光大传统孝道并且与当今社会契合,成为老龄社会化的突出问题。何为孝《诗经·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脚的形体 “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父慈子孝,上下互动,才能使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永续发展。目前的情况是老人对子女、孙辈付出多,后代对前辈回馈少,现代社会工作繁杂且高度紧张、竞争激烈,晚辈无暇顾及,寻找心的孝道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精神赡养古已有之 只是其一直蕴含在孝当中 并且是孝的重要表现方面。古代社会为保证孝的推行 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进行大力宣传和提倡 而且采取了一套相应措施加以保障。当今社会保证越来越完善,吃喝住用在中国不成为问题,农村和城市的养老保险都使得老人衣食无忧。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家庭模式 这就使得一对青年夫妇通常要赡养四位老人 有的甚至更多。在履行赡养义务时 独生子女们往往身心交瘁 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的情感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精神上的安慰,估计成为老人的第一需要。孔子也指出对于孝,不应该仅仅是养,认为那样的基本需要,只是动物式的(养马),而人的高级精神需要,更加重要。

这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自己的家庭,方便子女和亲友来往,是温馨的“港湾”。在当前的社会,不少人在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奉行功利原则即使是对父母也缺少最基本的沟通交流,把赡养父母仅仅看作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不是道德义务 缺少发自内心的关爱、尊敬和理解。传统的优势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如果现实距离相隔甚远,也可以利用当代的电讯工具(电话、微信视频)强化或者弥补传统养老的局限性。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随着老人增多 机构养老已经成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不可或缺的养老方式 帮助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更好地适应养老院的生活以及鼓励养老机构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意义重大。入住老人是养老院的直接服务对象。为入住老人提供周到细致的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赢得入住老人的满意 是养老院的职责所在 也是评价一家养老院是否称职的最根本标准。养老院有专业人才,配套生活、医疗等服务设施,是老年人尤其是晚年老人的理想去处。

孝的本质是爱。爱亲应该是家庭道德的根本价值所在,孝之爱表现在多个方面  养亲、尊亲、思亲、义亲等。孝的价值就是爱以及爱的引申。中国社会自古家国一体家国情怀是固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利用传统节日与人生仪礼等特定机会培养年轻人的孝与忠的善念。虽然我们在传承孝文化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全社会持续地整体配合创造性地继承孝文化传统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会收到可预期的效果。

 

2、祭祀祖先,慎终追远孝坛175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传统孝道主张清明节上坟祭祀,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重要习俗之一 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 历来被炎黄子孙高度重视表达生者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孔子指出:“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有的人为了方便,一知半解,常常喜欢断章取义,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整句的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孔子强调,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古代提倡“好男儿志在四方”,修、齐、治、平的儒家社会理想的实现,务必走出家门,不能永远在家。当今社会的流动性,更是非常强,即使一般的老百姓也要经常外出打工,往往通过手机、微信等与家中父老联系,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很大,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与孔子提倡的人生观也是不矛盾的。“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 常打电话问问 可以消除老年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寞、心理失落、自卑自怜等情绪 使‘空巢’不常空 这也是子女应尽的精神赡养义务。精神赡养对有些老人来说 比物质供养更为重要。”游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我们也许会经常在街头巷尾看见满头白发的父亲或母亲拄着拐杖眺望远方 无疑他们在等待自己的亲人归来。当你看到这一幕时 你就会感觉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意义了。”

长期以来,每到清明这一天,我们总会去墓园扫墓,但无论传递了多少敬意与思念,逝去的亲人已不能复生,因此莫要“子欲孝而亲不在”,要将行孝落实到位 

 

3、三年之丧事亲以礼孝坛、 132

孔子的《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三年之丧,是根据人情制定的,在《礼记·杂记下》中有详细的说法。守丧期间,因为丧父母之痛太深,所以,君子不忍心稻米饭,穿锦绣的衣服,即使听到音乐,不仅不会感到快乐,而且会更增悲痛之情,这本是出于人之常情。“三年之丧”在我国古代丧服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影响我们已有数千年之久亲人离世哭悼是最基本的礼仪若不哀悼有些“罪大”,《左传·襄公三十年》曰“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人死哭哀要得体不能过度悲哀《左传·文公十五年》云“惠叔犹毁以为请立于朝以待命。”惠叔的过度哀伤已使其身形非常憔悴。鉴于此人们对服丧的精神状态制定了标准《礼记·间传》云“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三年之丧,不是为了守丧而守丧,其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能轻视。因此,不能说孔子的做法是保守。假如父母去世,子女却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地去享乐,我们还能说他有仁爱之心吗?把父母去世都不当一回事的人,还能有淳朴之心吗?执政者自己不守三年之丧,是对父母失去仁爱之心;执政者在国内废除三年之丧,是不尊重人情。

三年之丧,合乎人之常情,也有法理、道德的要求,自古都有记录。《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杜预 注:“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李玉明复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伊犁 ”《仪礼·丧礼》、  顾炎武 《日知录·三年之丧》、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都对三年之丧有所论述。《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实际为27个月)。其后直至汉初汇集成的《礼记》一书,又对三年丧期内的守丧行为在容体、声音、言语、饮食、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等等。这就是宋高宗《起复诏》起始即称的“三年之丧,古今之通礼也”。

三年之丧的道德礼仪,在唐代得到法律的认同。唐代给官员假期去办理丧事、禁止父母去世的时候娱乐,就是对守丧行孝的重视。《唐律疏仪》规定:居父母之丧,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居期亲之丧,“丧制未终,释服从吉,杖一百。”“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其二十五月外,二十七月内,是禫制未除,此中求仕为‘冒哀’合徒一年。”“居父母丧,生子,徒一年。”“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居期丧而嫁娶者杖一百。”“父母之丧,解官居服,而有心贪荣任,诈言余丧不解者,徒二年半。大清律规定:“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嫁娶者,杖一百;若男子居丧娶妾,妻女嫁人为妾者,各减二等……若居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丧而嫁娶者,杖八十。”《清通礼》载:“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任。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小入公门,不与吉事。

《左传》中三年之丧呈现“合礼”与“非礼”的交织存在形成于此时的儒家服丧制度几乎统治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持久深远。今天社会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需要和地点变迁,都是行三年之丧的古老礼仪,难以做到。若恪守古代礼仪,按照古老传统要求当今人们,很不现实,难以行得通。但是,对父母心存敬意,加以缅怀,知道这些古礼,还是有意义的。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