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平云华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平云华

字号:T|T
 
 
 
 
 
 
 
 
 
 
 
 
 

       
 
 
 
 
 
 
 
     院、 系   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         
专  业     哲学           
姓  名     平云华              
学  号    094020417         
              
 
 
 
仁坛——十一、仁:主题题解  131
“仁”是美德的种子,是理解的别名,只要我们大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生命才会欣欣向荣。人要是缺少了“仁”这种美德,就不能对社会很好的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学会“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要懂得和其它的人分享胜利和快乐,因为分享的人越多,胜利和快乐也就越多。比如说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其实这些都是“仁”的表现。我想,一个有“仁”的人,一定是一个“常胜将军”,也一定是一个天天幸福快乐的人。
 仁坛——十培育良知  268
当知道自己喝的是皮革酸奶,吃的是有毒的胶囊的时候,愤怒之后的平静总是需要思考一些东西的。我就常常在想,中国人这是怎么了?从奶粉的三聚氰胺之后开始,就频频爆出食品的安全问题。究竟是我们的信仰问题还是我们的良知问题?今天看了培育良知,中国出现这些问题,看来不仅仅是信仰问题,更多的是中国人的良知出了问题,他们被私欲蒙蔽了双眼,为了一举私立而不惜做出那些伤害大众的事情。除掉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恢复良知,让我们都有一颗仁义之心吧!
 
 
义坛——六、义利相依 93
 
古往今来,义与利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人们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但我觉得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我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
 
义坛——七、爱护生命 第410楼
 
我们的生命,是我们所拥有一切的载体,是我们存在的根本。没有了生命就等于没有了一切,而且生命又因只有一次而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不去珍惜呢?除了我们自己拥有生命,也别忘记别人也拥有生命。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命运面前,那就不一样了。所以面对那些命运不好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做一点自己能做的事。至少,我们要像儒者那样,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而活,我们还要为别人而活,这是生命意义的所在。
      
义坛——五、无义之害   59
古时候,国因君无义而亡,家因亲无义而乱,人因人无义而危。此乃无义之害也!无义了,天下就只剩下利益。利益变成是众人所共同追求的的。每个人都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事,这种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如此一来,天下危也!要想天下和平安定,就必须以义为先,以义制利。然而现在,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义与利的关系,在义基础上的利不该为人鄙视。 喻义喻利,已成为人们步入社会,和谐交流的重要品质,不可轻视。
 
 义坛——九、由义取利  41
 中国的贪官如此之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这些先人的道理全成了摆设。 究竟是这些道理过期失效,还是这些贪官充耳不闻?我认为都不是。如果这些道理都过期失效,那为什么会给如此多的人在心里上产生的共鸣。如果说是这些贪官充耳不闻,前提是这些贪官听了没有呢。所以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这些古代经典在教育上的缺失。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这些经典的教育长大,他还会是贪官吗?所以我们在抱怨贪官之多的时候,我们不妨反思下原因何在!
 
  礼坛——五、主题题解  192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不仅在以前,在现在古,礼的思想,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坛——一、礼的精神  358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当然要以仁为前提,即“人而不仁,如礼何?”所以说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所以我觉得礼的核心精神是仁。
 
 礼坛——三、礼的价值  405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这就是礼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智坛——六、学习的目标  20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很赞同这句话,如果未来到这个平台学习儒家的这些思想,又怎会知道先人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那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不会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学,应该学些什么。以前只是单纯的以为学习就是增长知识,让自己更聪明。从来就不知道学习除了增长知识外还有养成品性、遵循正道、培养能力这些目标。所以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信坛——三、信与众德    125
信为真实,信为不欺诈、为不虚伪。其实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诚信。在当今社会,关于诚信的问题比比皆是,诚信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吧,每次的期末考试,总是有很多同学想尽各种办法作弊。就算学校列出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条列,惩罚了一波波作弊的同学,可作弊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同学们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这就是诚信在大学校园缺失的一种迹象。那如何让诚信重回到我们的心中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恪守仁义,做有正义的事,明白事理。做到这些,让诚信回归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忠坛——一、忠的内涵   267
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在众德中的地位很高,忠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的节制,成其为美德。但我理解的忠 ,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我认为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我觉得忠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如果人人都能遵循忠的准则,我相信这个世界都会是井然有序的。
 
孝坛——二、尊敬父母  381
“百孝善为先”。对于父母生我,养我,教我的所有恩情,也许只有以孝的这种方式来报答。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亲人,没有父母,何谈我的存在。所以我一直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所以我立志好好读书,就为了以后能找份好的工作,好好赡养我的父母,让他们安度好晚年。其次,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会让我的父母受到一点点委屈,我会让他们开开心心。而且,对于我的父母,我都是非常尊敬的,打心眼里的敬重他们,他们对我的教导,我都会耐心的听取,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好。如此看来,曾子所谓的三孝我都践行到了,但我觉得这样还不够,我应该更努力做得更好!
 
孝坛——十、忠孝一体  119
自古以来都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比如岳母为儿子刺字“精忠报国”,实际上就是要求儿子以国家为重,能够报国就是最大的孝。老母在家无依无靠,儿子又要卫家保国,这就使岳飞体会出了“忠孝难以两全”甚至于“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但“忠孝不能两全”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会发生的。当今我所面临的时代,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大力提倡的是忠孝两全的做人准则,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只要我们有一颗忠孝两全的心,我们就能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
 
廉坛——十二、廉洁   323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古往今来,我们都知道:“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如今我们国家,每每都会有贪官的新闻爆出,中国廉洁的传统美德正经受着巨大的考验,所以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势在必行。只有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这样我们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廉坛——八、谦逊    124
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这一句话中“满招损”的意思是便是骄傲自满会使自己受到损失。“谦得益”的意思是谦虚会使我们得到益处。然而,尽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经常只是在理论上明白,却不能付之行动。我们办事情,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经常会被高兴冲昏了头脑,骄傲起来,便会使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尤其体现在多次成功后的骄傲。就比如说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属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便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也就从此衰落了。再说到我们学习中,也是如此的,有同学常常会因为在一次次考试取得成功后,总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总能行,上课说什么也不听,结果在下次考试中只能一塌糊涂。所以“满招损,谦得益”,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只有牢牢记住,我们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廉坛——十一、改过   64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过错,“知错必改,善莫大焉。”有些人做错了事,就自甘堕落,不肯向上。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要改容貌易,要改内心难。凡是总有开端和结尾,有好的开端,在人生舞台上便能做出成就,可见改过是多么重要啊。改正过错,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才可达成。
不能光说不做,有的人知道错了,却不去改正。我们应该即知即行,把以往的不足一一克服,才能算是“改过”。改过并不难,只要忍受讥嘲、排斥,重新做起,相信一定能成功!
 
毅坛——四、经受磨练  215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的座右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它。这句话是说: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宝剑的锐利需要经过反复的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才,事要成功,都得付出努力和代价。只要肯付出,万事都能成功。“苦难是磨练力量和意志的砺石。”就像我高三的那年。我从全班30名考到了第九名,但这并不是偶然,在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他自己付出的汗水。每天,当大家悠然自得地休息时,我却坚持不懈地解题,背书。老师说过:“成功就在于别人放弃的时候,你仍在坚持。”所以当我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来督促自己。
 
毅坛——五、自强不息  291
 沉沦不是我们生活的态度,现实不是我们堕落的借口。或许在你眼中只有黑夜的残酷,但是转过身去你会发现光明的天堂。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转身,敢不敢于改变。很多的悲剧缘于人们对丑恶的妥协,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这种妥协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内心中总认为这个社会暗势力太强大了。或许因为沉迷于自己某些社会的威慑,致使我们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其实一切在于选择,这就是人在生活中的唯一自由。选择的做出往往意味着结果的既定。或许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社会的丑陋,但是我们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一直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坛——二,社会和谐   212
要创建和谐社会,就要弄懂和谐的真正含义所在。其实,和谐不是高高在上,存在于那些高深莫测的象牙塔中,和谐也不是教授口中那略带了酸腐气息近乎望文生义的解释。和谐更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口号,并不是说叫嚷得越响,和谐就会早一些到来或者社会就更像和谐;恰恰相反,我个人以为,只有自然的,实在的,才是和谐的。和谐来源于人的一种自然真实的心灵。和谐从来不虚张声势,它又是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行为。当然,我必须说明的是,要做到自然、实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又是和人的善良的本性,和人的公正、公平的理性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同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我们内心真正渴盼的和谐,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迫不及待所要建设的和谐!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