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阳媛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阳媛

字号:T|T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班级:09哲学班
学号:094020425
姓名:阳媛
 
 
 
 
 
 
 
1、仁 坛 第 273 楼
所谓良知,就是性情,也是本心,本着一颗存善存真的心。良知有何用,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人是否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这两个问题,人是需要道德的,就像人也有良知一样,这让我想把把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道德是无形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才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世界才会美好。良知是纯粹至善之性,能够使人们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去做的,而什么又是违背良知的,不能去做,这不需要人去学习,这些道理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有这样一句话是“人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良能,人不需要通过去学习而所拥有的能力,是良能;不需要去思考而所知道的东西,是良知。因此,我们要遵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这是生生不息的道理。

2、仁 坛 第 539 楼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这个概念的内涵有:第一、一种特殊的礼仪,叫做相人藕,后向内转化,变成心中的情。第二、儒家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第三、性情,良知。第四、作为一种境界。仁最核心的思想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礼。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怎样才算爱人,内心要行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忠恕也存在问题,就需要外在的标准,就需要回到礼。具体的应该怎样做,就要为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至哉。
 
3、义 坛 第 308 楼
“义”的繁体字为“義”,由“羊”和“我”组成。义的四种含义是:(1)美、善,它们的上部都有羊,要表达的意思是真善美,人用一生追求。(2)牺牲,祭品。即牺牲自我,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为人们用作祭祀用的祭品,也表现出了义。(3)裁制事物,使之宜也。即义者,宜也。可以这样理解,人手拿着兵器去裁制事物。(4)威仪或仪表,节度
正义,对于个人来说,符合道义;对于社会来说,是建立公平公正道义的制度。谈及义,与之相对应的是利,怎么看待义与利的关系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的思想是重义轻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正确的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4、义 坛   第 99 楼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利是所获得的东西或者是对人有益的物质的、精神的收获。正义与利益是人们共同需要的,不能撇开正义谈利益,也不能忽视正义论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韩非子的思想中就有”以利为心“,利是人的本性之所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违背了人的本性,我们在保证自己的正义的前提下,获取对自己有益的物质,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也绝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无义,丧失自己的良知和道德,以至于有损国格和人格,贪赃枉法,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危害社会。利能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荣誉、地位、财富等,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很容易就会犯错,多于要把握好义与利的关系。
 
5、礼坛  第361 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古代社会,上至国家大权,下至日常的饮食生活,都是在礼的规范下所进行的,可以看出,中国的礼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礼是指道德的、审美的、有序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恭敬和仁爱,恭敬是礼的本原,仁爱则是礼的一个基本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从古至今仍然积淀和渗透着厚重、淳朴的礼仪风范和传统。礼已经自觉或者不自己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如今,礼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在人们的意思中,慢慢的淡化了礼的重要作用。朋友之间常常会说礼尚往来,这个“礼”就不是俗见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贿赂讨好他人的方式,要正确的理解礼的作用及其包含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礼文化。
 
6、礼 坛 第 319 楼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人的原则。礼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对内是敬畏或者敬重的意思,对于外是一种秩序或者规范。我个人认为,对于内,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个人的礼;对外则是相对于社会或国家而言,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秩序或规范。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行礼呢?我们应该遵循礼原则,要做到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以我们周围常见的来说吧,所谓的礼尚往来,也要注意间隔适宜这一原则,如果需要对方回礼的话,过于频繁会加重他的经济负担。所以,掌握好合适的时间送上你的礼品,既可以培养感情,又能达到目的。送礼也是有讲究的,这也是一门学问;要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在社会有很多人,送礼是抱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会让人觉得很虚假,表里不一,可怕至极。礼物要简单大方,要能都发挥它的作用,就想平时送朋友礼物时,要考虑其的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摆设的废品,完全不能发挥其作用。
 
7、智坛 第 133 楼
求实,应该就是讲求实际,能够客观、冷静的去探索,寻得正确的认识。学习切忌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墨子的标准: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就是墨子的“三表”的思想。墨子告诉我们凡事要求实。做学问或学习要实事求是,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好多老师让我们看有关哲学的参考书的时候要看原著,从原著中才能得出自己的思想,这也就是本着求实的态度去学习,去思考。我们在解读原著的时候,可以有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需被个人己见所牵制。在人与之间,求实就是要真诚待人;对待传统文化,要实事求是的去批判和继承。科学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大跃进”让我想起了夸大事实,没有脚踏实地,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了危害了国家、社会和人民。
 
8、智坛 第 181 楼
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陆游的这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两句诗蕴含着的哲理是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书本上所讲的道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要躬行实践,依*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很对如何游泳的理论知识了解的很透彻,把过程及各方面的知识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没有下水去实践过,想游泳就得先下水,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只有去行动过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才具有发言权。只是听别人说描述,自己没有经历过,就像只是在书本上看过荔枝这一水果,没有去吃过,就不知道它好不好吃,到底是什么味道。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知道的就只是事物的表象,实践出真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9、智坛  第 128 楼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站在全局、高处的批判才具有价值。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得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句话的大意是:治学最可担忧的事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进步,大的疑问有大的进步。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就很少和老师或者同学一起交流,我们也就不会去思考,也就不会有所创新。因此,在学习或者看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质疑,要多角度的去考虑问题,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批判的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的看问题。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的迷信书本,应当辩证地去看书中的问题。人们在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阅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要知道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书中的一些东西要经过批判的,要加以考证。
 
10、信坛  第 295 楼
所谓“信”,是指要守承诺、不欺诈、不虚伪。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伪,不欺人欺己。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都说明,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不守信,如何交往,人与人之间又怎么可能有正常的关系,社会又怎么可能有正常的秩序?“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词,季布千金一诺,曾子杀猪教儿,韩信不忘一饭之恩,这些事教导我们做人要坚守诚信。诚信就是为人做事要诚实可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极为重要。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良好品格,讲诚信的人,都很受欢迎,尤其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诚信更是各种商业竞争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更是企业家的一张金卡。所以,每个人都要讲诚信,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才会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11、信坛 第 447 楼
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具备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承诺的行为品质,它要求人们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狼来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淘气的放羊娃,他在放羊的时候对着村民多次大喊狼来了,结果村民去帮助他的时候发现是他欺骗了他们,当狼真的来的时候,他再喊就没有村民相信他,这一次狼来真的将他的羊吃掉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讲诚信,随时都可能变卦,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朋友,甚至是毁了自己的前途,不会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帮助。诚信是要坚决的履行自己的承诺,要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我们要谨慎地对待学术,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承诺。无论是那个时代,我们都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以诚做事。不论是学习、生活、做人、做事,都要诚信。
 
12、孝坛  第 345 楼
中国有句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孝敬和赡养自己的父母。再说,父母养育了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本分,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是不可动摇的人伦秩序。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对孩子的爱说都说不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我们一步一步的成长,父母都在无私的付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多关心父母。
 
13、孝 坛  第 227 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自尊自爱。自尊就是要尊重自己,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 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对自己歧视侮辱。自爱就是要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树立良好的个人信誉。自尊是自爱的目标,自爱是自尊的表现,要自尊必须自爱。自尊自爱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气节,有人格,有个性,有主见,有毅力的人。做一个最好的你,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自尊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与肯定,是一个人的快乐之源,更是成功之始。 自尊自爱就是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 自尊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希望受人尊重,但受尊重的前提是尊重别人。其实,尊重很容易就做到,因为它是得到帮助时道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自己的努力加油,为他人的进步鼓掌,为团队的成功喝彩。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诚挚的祝福,一个支持的眼神……都是尊重的表现,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对自己的自信决定对自己尊重、爱护的程度。只有先尊重、爱护自己,才能尊重、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尊重、爱护你。
 
14、孝 坛 第 386 楼
孝心,如一缕阳光,温暖了父母那饱经沧桑的心;孝心,如一阵清风,舒展了父母脸上的皱纹;孝心,如一股温泉,洗净了我们的心眼,让我们把父母的爱感受的更加的真切。人生的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说行孝要及时,不要等父母已经离开人世,错过了机会,就会后悔终生。古人对父母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让父母享受到更好的物质产品,但是仅仅给他们提高物质产品是不够的,有时间要多陪陪父母,父母需要的是儿女可以和他们聊天,陪他们吃一顿饭,然而在我们的心中,可否常常惦记着孤苦寂寞、满身随时病的父母,他们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关怀。从今天起,有事没事,可以打个电话给爸妈,告诉他们你的近况,或者回家帮着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15、和 坛  第 190 楼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的物质生活是不断地富裕和舒适,然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却十分贫乏和空虚,以至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清净心灵就固然重要。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的根本。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顺利的事有它发生的原因,不顺利的事也有它发生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种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得志是不必兴奋,失意是不要太沮散,一切终归无常。
 
16、和 坛  第 84 楼
《孟子·尽天下》中“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意就算值得去追求、惹人喜爱的叫做“善”,自身“善”就叫做“信”,如果“善”充满了全身就可称之为美,有这种美的表现就叫做“大”,这种表现感化了他人就叫做“圣”,在感化他人后,他人又不知道是如何被感化的,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无论大自然,亦或社会、生活中,善和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放眼生活,悉心洞察,就不难发现:善和美,不仅崭露于自然山水的风景之中,亦蕴藏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之里;不仅崭露于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亦蕴藏于寻常的点点滴滴之里。在现实社会中,积极进步的道德观与腐朽落后的道德观总是并存的,人们或善良、或邪恶的行为心态便是这两种道德观的具体表现。善良与邪恶都是从微小的积累中所体现出来的,当“小善”与“小恶”经过了量的累积,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善”与“大恶”,此时,人的思德便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正反对比。美善相乐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大力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个万物相融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想。由荀子的美善相乐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历史穿越千年。我们的追求不变。圣贤思想的精华将与日月同辉,万古流传!
 
17、毅 坛  第 295 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尤其是在高中,在我快丧失斗志的时候,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人生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要坚持住。人生总要有几段黑暗的隧洞需要我们自己穿行,这些路上没有扶助你的双手,没有拥抱你的人,那我们就要学会自己顶风冒雪,高歌前行,为自己伴奏,从容的走过每一个雨夜。在第二个晴空下拥抱自己。凡事鲜有一帆风顺者,冲关夺隘,靠的就是气势和勇气,也就是他们一定会自强不强,如果在事前就为自己的失败找好理由,想好了退路,在事情的过程中,这些理由与退路会不时地来干扰我们的决心,从而我们就会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样我们将会输掉整个人生,我们要不断的超越自己,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
 
18、毅 坛 第 217 楼
  生活中难免会遭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的时候,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你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在关键时刻就看你有没有那一抬脚就过去的勇气。 
  生活的磨练可以让人成长,当我们还在家里,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已经有和我们同龄的人,一个人在国外打拼生活。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坚强。要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时我们不能克服的。其次,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解决问题,要对我们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平时努力、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胸有成竹,才能遇事不慌。
  我们要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凡想要成大事者,必要经受得住磨练,将自己打造成金刚之身,能够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19、廉 坛  第 115 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清醒,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和科学的决策。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困难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困境的渴望,我想在这儿呆下去了,随便哪一条路,只能走开就行,躲着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在各种情绪冲动,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做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的决策。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句贤文是说如果能够忍受一时的怒气,就可以避免长久的忧愁。旨在教人要懂得忍让,而不要感情冲动,鲁莽行事。
 
20、廉 坛  第 179 楼   
欲望是无底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有时,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并不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是我们贪图的太多,积重难返。其实,机会来临时,我们只要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行了。人要学会知足常乐,顺应自然。 
  一个人,只要学会知足,快乐其实就在你身边。因为知足常乐是一种感觉,一种愉悦,一种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不学会知足常乐,你的生活将出现许多累赘。只要懂了“知足常乐”,你就在阴暗中能感受阳光的灿烂;你就可以在雪中读出温暖的春意;在夏日里可以体悟一丝丝清凉。太多的追求,只会让你活得太累;太多的牵涉,只会让你日渐憔悴;太多的梦想,只会让你太过于自卑;而好高骛远,贪慕虚荣,令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只是无尽的怨悔。你只要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就可以轻松、自在、快乐的生活,因为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你尽了力,你将问心无愧。
 欲望是无底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有时,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并不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是我们贪图的太多,积重难返。其实,机会来临时,我们只要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行了。人要学会知足常乐,顺应自然。 
  一个人,只要学会知足,快乐其实就在你身边。因为知足常乐是一种感觉,一种愉悦,一种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不学会知足常乐,你的生活将出现许多累赘。只要懂了“知足常乐”,你就在阴暗中能感受阳光的灿烂;你就可以在雪中读出温暖的春意;在夏日里可以体悟一丝丝清凉。太多的追求,只会让你活得太累;太多的牵涉,只会让你日渐憔悴;太多的梦想,只会让你太过于自卑;而好高骛远,贪慕虚荣,令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只是无尽的怨悔。你只要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就可以轻松、自在、快乐的生活,因为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你尽了力,你将问心无愧。
  欲望是无底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有时,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并不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是我们贪图的太多,积重难返。其实,机会来临时,我们只要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行了。人要学会知足常乐,顺应自然。 
  一个人,只要学会知足,快乐其实就在你身边。因为知足常乐是一种感觉,一种愉悦,一种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不学会知足常乐,你的生活将出现许多累赘。只要懂了“知足常乐”,你就在阴暗中能感受阳光的灿烂;你就可以在雪中读出温暖的春意;在夏日里可以体悟一丝丝清凉。太多的追求,只会让你活得太累;太多的牵涉,只会让你日渐憔悴;太多的梦想,只会让你太过于自卑;而好高骛远,贪慕虚荣,令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只是无尽的怨悔。你只要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就可以轻松、自在、快乐的生活,因为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你尽了力,你将问心无愧。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