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下半年 一等奖刘晓彤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下半年 一等奖刘晓彤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国际学院

专业:数字媒体专业2013

姓名:刘晓彤

学号:201342206015

联系方式:17854299459

 

义理坛 385

义理十大,不仅囊括了中华传承的核心思想与精神,也是天下人立身之本。但是弃义理而趋从考据、训诂者古而有之。

义理一学,更重于思想和精神,以文字概述,则难以贯彻始终,也无法在对错之间泾渭分明。天下义理无论何时都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立场,各自分别。

泓水之战,毛泽东论宋襄公是蠢猪一样的仁义道德。但是抛开战争,宋襄公可谓仁义,不失诚信,有君子之风。然而涉及战争,宋襄公又偏离了孙子“兵者诡道”的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义理的真谛,义理在某些地方的使用到底是对是错?

这就免不了“白马非马”。

我想立足义理,必定需要一个根本,那么根本是什么?

在说到“信”的时候,想到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我觉得形容地非常好。仁义道德在自身建设中是必然重要的,也能感染身边的人,但是固执于其中,则势必过于极端。要在明义理和用义理之间做权衡,我觉得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很值得搬上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我的总结是义理是立身之本,但是若为了大义家国,可弃义理乃至舍身而成大道。

 

义理坛 18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传承千年,得前人千万回淬炼的经典,就像是钻石一样,在无数次敲打锤炼雕琢后,流传千古。但是在时代面前,古老的东西就像古董文物一样,有无穷的价值,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辨认。在当今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在碎片化的知识摄取中,无论男女都在安逸获得中生出懒惰。对于经典深奥的东西往往浅尝辄止。既然快速时代造就了不安分的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那么教育也应该存在和而不同的圆滑,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其用枯燥艰涩的古文经典生硬地要求学生学习,不如先抛开经典,而从经典中衍生一二,培养学生的兴趣,任何人对于有兴趣的东西都会渴望想要去了解,而这就是道德经给予我们的的新理解。既然已经有了道,就不该局限于道,而是发散其中思想,这就像程钟龄用假古董治疗心理疾病的足萎患者一样,如果只用单纯的医术,是无法那么快治疗心理疾病者,如果将现在的学子比作心理疾病者,那么单纯地以应试教育想要培养对经典的热情,那就和海市蜃楼一样空有理论而不可得。想要抓住真正的经典楼阁,还在培养出学生自身对于经典的兴趣与探索心,在正统教育中另辟蹊径。

 

仁坛 717

仁,从人从二。也即是说,站立之人,及人之人。一个人立身需要仁,什么是仁?及人之人为仁,及人之人即是爱自己爱他人。能爱自己也能爱别人,就会产生仁。因仁生爱,由爱而发仁。仁与爱相存相生。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的精神,那么他又怎么会有其他的道德准则?墨子的兼爱是仁的一个更直接的解释,把你看成我,你是我,我是你,那么我又怎么会不爱你呢?大爱为仁。

 

 

义坛   440

义或者有大义与小义,利益在个人为小义,在公在家在国为大义。所以有仁义。仁者,爱人也。因爱人而行义事。以仁为根本而做出适宜于仁道的就是义。中国人对于义的定义有很大的模糊。与忠义相关、与仁义共存,也有侠义、利义......所以有人漆身吞炭,有人用一百二十多斤的大铁锤刺杀秦王,也有人不肯舍弃好友而处身危城......而义其实并没有大小之分,之所以成为义,是因为仁。只要离开了仁、离开了公,那么所谓的义便是匹夫之勇。最典型的莫过于哥们义气,用义气来掩饰所作所为的行为怎么能称得上是义?前人有一句话说少不读水浒,正是因为水浒宣扬的义气与传承的义有所偏离,更偏重于激烈的匹夫之勇。而失之大义。

 

礼坛 486

礼这个词经常与礼貌连起来使用。或者礼貌是礼这个词的基本意义。但是何谓礼貌。面和心离的虚假问候?在网络上表达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断开网络之后呢?还是大肆庆祝婚丧,大搞无意义建设来博无知人一赞?礼是自卑而尊人,是施予人而惠于人而不是施予人惠于己。比起逢人施礼,待人无益,不如收起过多的礼而行有益的事,才是礼。郭雍的那句“过则为伪”讲究礼的适度。所谓礼仪之邦,并不仅仅是以礼待人。对长者有礼是出于敬,对幼者有礼是出于爱,对弱者有礼是出于勉励,对伤者有礼是出于怜惜,对残者有礼是出于同心无等差......礼是修养的体现,我记得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于职场的虚伪和吹捧视作修养的体现,我认为这是曲解大谬。礼是养德而不是钻营,应该是发于心而诸于形。

 

智坛 281

智是开启人行为处事的一种方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没有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人为什么会呼吸;没有智,我们不能分辨怪力乱神,不能明辨是非;没有智,我们不能推翻地心说、不能飞离地球前往月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正是对一个人智与不智的最好阐述。智是一种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理论,而将它们发扬光大的是实践。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信坛 425

信,人言。人生在世不过就是说话做事。一个人所说的话是否掷地有声就在于信字。商鞅徙木立信、是因为要取信于民,国家政府就得首先言行一致,法令公允。曾子杀猪守信,是因为在肩负未来的孩子面前,长辈必须要成为榜样......我们老祖宗有句话叫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是信又必须建立在仁义之上,恶徒行恶的信只会为祸社会,并不可取,就如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为了博得一个女子欢心而许下妄言,遭致国破家亡。所以仁义智信礼等等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轻诺者寡信,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管做不做得到轻许诺言,然后往往自我宽慰,你不说我不提,这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殊不知,一点点的小事都会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缠绕荆棘,直到无法靠近。而长辈教导我们信用,却又在生活中处处钻营取巧投机,节目的不公平,职场的黑幕,欺诈谎言比比皆是......那么又何谈诚信?在面对这样的时代,总有一天,孩子时候的原则会被动摇,一直以为的道义会被崩溃,那么信该怎样传播?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从我们做起,不去在意社会污流,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感染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再去感染更多人,是否就足以?

 

忠坛 413

忠是比较难以权衡的,对国家忠,留下了美名,但是如果国家已经腐朽不堪,那么忠于腐朽的国家,不就是失忠于人民?同时也是阻碍了新时代的进步?夫妻朋友之间的忠诚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有一方为祸了社会呢?那么是忠于这份感情还是大义灭亲呢?过犹不及。子贡问友里有一句话,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我觉得说的很好,可以用来解答这里的两难问题。不管是国家也好,朋友也罢,能好言规劝,能导而向善的,可以尽忠;不能导而向善的,则作罢。

 

孝坛 十一 342

孝,没有那么多需要言语去表达的,父母在,不远游。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再去哭诉自己的不孝就足够了。然而,母亲亲手织的衣裤被弃如敝履,还嫌弃父母给自己丢脸的;偶遇一个少年,母亲给他买了包子做早餐,母亲一转身,便丢弃在地,那一幕一直深印我的脑海。其实在我们标榜孝道的时候,我们早就成了言语的巨人。放下手机,陪爸妈说说话,吃饭的时候记得爸妈爱吃什么,夹给他们,出门在外,天冷打个电话给爸妈嘱咐他们添衣......我们要做的只是这些细微的小事,孝敬一道哪有什么大道理可讲?

 

廉坛 281

你必须承认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是过度的欲望会淹没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东林党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标榜正义却走向了毁灭。但是廉洁毕竟是正道。过于廉洁很难创造财富和推陈出新,过于贪婪同样会吞噬自己。然而人都是有欲望的,控制这份欲望不破坏社会公器并引导这份欲望惠及自己和他人就可以称为廉。

 

毅坛 198

这让我想起三国里刘备的一句话:“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退缩和逃避是人的本性,没有产生过退却的人那不是人,也不存在这种人。一个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只有战胜退缩,从逃避中走出来的人才是脱胎换骨的强者。刘备如是,毛泽东如是,就是马云何尝不曾经历困顿?没有人知道他们成功之前经历过多少卑微和困苦。那么有谁能保证你不是下一个他们?退一步不会有那么多的海阔天空,但是进一步却一定是披荆斩棘。坚韧是战胜一切的源泉。如果自己放弃去达成一场人生的赛事,那么这场人生之战就已经提前散场,接下来的人生,不过是庸庸碌碌。

 

和坛 601

社会大同,人民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社会,老子有句话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私心的,利益驱使,人人君子则失去了小人的参照,那么什么是君子?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善恶就如同太极的阴阳,相对又相成,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欲望可以督促人想要改变想要得到更多。节制可以克制这种欲望超过限制而成为危害。所谓亢龙有悔,过犹不及。社会是自私与虚荣的培养皿,自私与虚荣又在侧面加速人的竞争意识,时代进步。和谐社会的主旨是人自身修养建设,达到明善恶,知得失,进退有据,在善恶没有准确定义的社会中,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而不要求别人怎么做。爱人而人恒爱之。并以此淡化竞争意识产生的负面影响。即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阴阳之中调和,才是和的现实意义。

 

和坛 44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单论道与艺,个人认为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诠释各种意味。学艺的人往往流于考据、训诂而得于形不得个中三昧。以至于天下百长,具其形者众也,得其意者寡也。立志于高远,凭据于道,修身于仁,以寡生众,如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能将所学在万物中挥洒,游刃有余,才能算踏入了艺的门径。所谓一技吃天下,正是这个道理,而不是一个技能只能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使用,离开这个行业就失去价值,这就流于形了。

 

智坛 211

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是拿国内的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对比,个人没有出国经验,所以仅作为话题论述。国内的教育是课结束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没问题,老师会觉得这堂课上的很完美。国外则是你们有什么问题之后,如果没有人提问,老师会恐慌自己的课程毫无争论性。既然前人早已提出批判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什么时代进步,关于学问却越来越流于形式?一张毕业证证明一个人的学识,对师长和书籍的论述,深信不疑,或是不敢批判,亦或是不便批判。从深层去探究,还是学习教育的氛围造成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两害相较取其轻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的做法就是空有前人著作的宝山,但是却因为害怕使用它而空手而归。这是教育的失败。

 

和坛  三(上) 189

天人合一是一种高深的自然思想和法则,我相信这是圣人的境界,作为凡夫俗子,我想到的是大禹治水的一段故事。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用的是堵截的方法结果水患不仅没有治理,反而更加严重,禹治水疏通水道,引流入海,而完成治水大业,这正是顺应天道自然的成果。天地生万物,道法自然,有其生有其死,有静有动有曲有直,我们顺应它就能顺势而为。那么现在医学研究出来的克隆人,器官移植等等岂不是逆天而为?我想,存在就是道理。孙子兵法有云“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我们所知何其渺小,又怎么能执着于自我束缚之中?天地生人,人治天地,周而复始,大道乃成。我们终其一生便是在道的循环之中。道生了我们,我们发扬道,不就是这么简单吗?

 

 

 

 

评价意见:对现实有针砭之处,观点有精彩之论,所述结合自己切身认识,有一定思想性。但有一些对经典的解释有待商榷,且可继续深入阐发,所提出的有些问题的回答可在继续深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