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教 育 思 考

教 育 思 考

字号:T|T
教 育 思 考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梁一仁
教育,是人生、社会极大之事情。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可能需要几代人去纠正、弥补。
教育资源之丰富莫过于中国,传续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蕴藏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今日教育理念上迷惑的人们,做出深刻的指引。几千年来,中国人沐浴在圣贤的光芒里,对教育之深度把握,反而令今日之许多中国人叹为观止。圣贤们给后代在教育上留下了什么宝贵的意见?
今日人们对教育所作出的反思,已经使我们在“阴阳”的框架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矛盾”哲学的指导下,认识到今日世界人推崇的“知识教育”,应该只是矛盾的一方面,那另一方面是什么呢?是“德行教育”。 “知识教育”和“德行教育”构成了今日教育的一阴一阳。完整的教育表述也就有了!
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华文化的圣贤们,在“德行教育”上为后代,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宝贵资源。“德行教育”也可以叫“心灵教育”,因为德行教育之起点在心灵,德行教育的阵地在心灵。
圣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即“悦”,心中升起的快乐。“心灵教育”之第一目的就是“快乐”。
教育不能获得快乐,那何必接受教育呢?何必从事教育呢?设立教育岂不是无聊之举?教育一定要快乐,那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呢?快乐的根源一般说有二:一是欲望,二是心灵。欲望满足之后会得到快乐,但此种快乐低俗;心灵因行善积德而使心胸宽广、心灵宁静充实,如此便有了心灵的快乐。“悦”就是这样,孔老夫子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必须要获得心灵的快乐。同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学”和“习”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学”,学善学德;“习”,行善积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之首句,也可推断《论语》整部书就是在宣扬“心灵教育”。
亚圣孟子之心灵教育宗旨方法就更加清楚了。所谓“心”孟子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孟子指出此四心,是人与生俱来,非从外而有。所谓“人皆有之”。蒙蔽此四心,所想所行与此四心相悖,“禽兽也”。人必须寻找到这四个心,人生也只能循此四心而想而行。
例如,儒家力倡“五伦”,《孟子》中将其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五伦关系处理的原则。然而父子如何做到“有亲”?不能离开四心,就是说父亲母亲对子女用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体现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子女对父母亦复如是。同样,君对臣、臣对君,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朋友互对,皆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离开四心便无五伦。
孟子进一步告诉我们:“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尽四心,成就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就是人之本性。(尽,扩充之意)此便是孟子“尽心知性”之哲学。人之为人,就在“仁义礼智”四个字;人活,就是要活在“仁义礼智”上。而这都得从四心开始,无此四心,如何实现“仁义礼智”?
举孔孟,为心灵教育证明。心灵教育、德行教育为我中华之家传宝。后代子孙焉有不继承之理!?
地处中国心脏部位的兰州大方经典学校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教育就是教一颗心”。是大方人对祖先的孝思,是大方人对未来的希望,是大方人对现在的担当。
注:①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是整部《论语》第一句话。②出自《孟子·告子上》。③出自《孟子·滕文公上》。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⑤出自《孟子·告子上》。)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