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道与今天教育发展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 王南楠
韩愈特别强调师道尊严,其《师说》认为师生关系是美好的人间交往,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家喻户晓。新的时代下,师生关系纷繁复杂,有的害群之马玷污了老师的名誉,学生甚至打骂、杀害老师,师道尊严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发扬光大韩愈的传统美德指导思想,重建师生美好关系,已经提到日程。2018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首场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语重心长、慷慨激昂,呼唤全社会尊师重教,重振师道尊严。陈宝生强调:“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要受到惩罚!” 正因为如此,“师道尊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今天特别需要加以传承。
一、当下教育乱象
1、师不师
老师中有的属于败类,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参差不齐,值得反思。作为“传道授业”恩师,老师在韩愈心目中十分神圣,寄予厚望,认为是社会良心和知识薪火传承人。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摆放在家庭中堂几案,老师备受尊敬、崇拜和敬仰。
文革时期,老师是“臭老九”,知识分子不受尊重,不少人成为批斗、改造的“无产阶级专政对象”,甚至化成敌人加以对待,投入“牛棚”(例如:著名学者季羡林、费孝通等),沈从文、华罗庚等被安排专门打扫厕所卫生,斯文扫地。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老师利欲熏心,和学校“狼狈为奸”,买卖文凭、高价出售就学名额,甚至要求“勒索”财物(礼品);有的老师,成为禽兽,骚扰、性侵学生,超过道德底线,走向犯罪道路;有的老师,借招生考试环节,大肆牟利,甚至泄露、出售考试题目;有的老师正规课题不用心、不下力,在课后补习班上课非常投入、卖命、挣钱。社会上评论有的老师“教授”是“叫兽”,“育人”的含义也成为贬义词。
2、生不生
现在不用功、不努力学习者,很有市场。学习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混文凭的“水货”学生不乏其人。课堂上打瞌睡、玩游戏、看手机、逃课,似乎比较普遍。课后更难以管理,尤其是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希望老师透题、划重点,要求高分数,以便评奖和出国有好记录。这种现象竟然在当今不以为耻,冠冕堂皇,很有市场。
二、重温韩愈师道
重温韩愈师道尊严的话语,当今非常重要。韩愈《师说》深切感叹、大声呼吁,:"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在当今似乎历史的重演,仍然切中时弊,需要进行仔细的研读。韩愈的《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韩愈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发人深省。
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青少年是人生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传道自然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应该是“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讲“师道”,后果不堪设想。“师道”是前提,“尊严”是结果。离开了“师道”,“尊严”也就无从说起。
柳宗元高度赞扬韩愈能够针对时弊,振臂高呼师道尊严。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韩愈的文章,突出了老师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传道是告诉一种精神,传递一种价值观,教导你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传习真理所在。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韩愈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韩愈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韩愈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是师道尊严的经典话语。
三、今天的选择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道尊严的重要意义,现在非常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一)遵循传统师道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师道尊严的论述,非常丰富。师道尊严源自《礼记·学记》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遵道,遵道然后民知敬学。”《荀子·致士》强调:"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汉书·匡衡传》认为:"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后汉书·桓荣传》说:"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 泛 再拜归道。" 宋代的陈亮《廷对策》论述到:"后世之所谓明君贤主,于君道容有未尽,而师道则遂废矣。"《元史·刘因传》指出:“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以上的点点滴滴,突出了师道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教育传统。
中国民间传统讲究、崇拜、遵循师道,非常强调尊师重道。“师”的地位,在古代是非常高的,古人天天要拜的“天地君亲师”,老百姓把这样的排位放在正屋中堂,师仅次于长辈,与祖宗是同样的级别。传统上师也叫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你拜了这个老师,这辈子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老师,恭恭敬敬的敬奉一生。古人非常重视“遵师命,守师训”。就在不远的民国时期,还有回忆录记载,有出息的人衣锦还乡,大宴宾客,坐在最尊位的一定是以前教过自己的老师,本地的官员只能做次席。甚至在民国时期新学设立后,学堂的“先生”也是非常有地位的。民国时大学教授的地位高、薪水高、待遇好,是完全不把政客们看在眼里的,收入也非常高,有比较说他们当时一年的薪水可以买下北京的一所小四合院。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师”的地位,这就是“尊”!,从社会的价值观角度,对于教师地位的高度认同。这种对教师的尊重,在中国的海外华人那里,在国内一些偏僻的乡村地区还有保留。
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李斌先生指出:“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历史上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之类的千古佳话。” 现代尊敬老师、师生关系和谐的典型事例也不乏其人。例如,启功先生自中学毕业,便受业于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终生执弟子礼甚恭。而陈垣先生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为报师恩,在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启功将自己呕心沥血、伏案三年创作的上百幅书画作品进行拍卖,用所得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以此来纪念恩师,弘扬师道。启功对陈垣先生的一片真情,感召日月,是美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今天,非常需要努力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新时代的师德内涵,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先进师德典型,同时又要严肃处理有损师德的恶行。尽力化解新时代师德冲突中的道德两难。在探寻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冲突中的道德两难时,研究师德失范治理的新渠道,追根溯源,吸取古人的教诲,从中获得智慧启迪,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的问题。
(二)做地道师者
孔子指出人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道尊严”的伦理基础,也是教师人格的魅力所在。教师自律意识在老师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老师一定要树立师德,道德权威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始终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古代老师爱生如子,倾尽一切培养弟子,堪称典范。今天,我们必须给师道尊严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师道尊严,才能与新的师生关系相适应。“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首当其冲。教师能够坚持师德自律、具有师德自律的意识,必须深刻认识师德修养对于优良师德师风形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应该成为道德底线意识。
传道,是老师的第一职责。老师自身悟道,尤其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循规蹈矩,言行一致,率先垂范,树立榜样,非常必要。教师先要有师道尊严,才能被“尊师重教”。换言之,教师要想获得“他尊”,必先“自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谈尊师重教,首先就要谈师道尊严,亦即教师之尊严。因为,“尊师”与挚爱学生,“重教”与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位教师若失去了师道尊严,就不会受人尊敬与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为了提高老师的道德情操,需要细化量化师德规范。除了认真履行教育部制定的师德规范以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师群体都要细化师德规范,增强可操作性,促进实现"广大高校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建设目标。把一直难以考核的师德这一抽象概念量化考核和评价,增加师德考核的可操作性,把考核指标落到实处。
(三)从严治教
严师出高徒,是古代经验总结。师生关系,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在于老师。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应该更多地以人为本、从单向到双向: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从神性到人性:建立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从神性到人性:建立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四、从矫情到仁爱:建立相互关爱的师生关系。
(四)当好学子
循规蹈矩,自觉做好一个学生,接受老师教导,责无旁贷。一个学生,务必尊师重道。在学校,学生认真学习,遵守指点,是份内的事情。一个连老师都不尊敬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一个连课堂纪律都不遵守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将来成为守法的公民?师道尊严的丧失,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师道尊严并不必然意味教师侵犯学生的权利,就像没有师道尊严学生权利未必一定受到关注一样。在校方、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上,其情形往往是既缺乏师道尊严,又缺乏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这才是今日校园中令人忧虑的地方。
总之,韩愈的师道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关键,在于确立新时代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新时代的师德培育、激励、监督、预警、考评和奖励的系列长效机制,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新技术,融入媒体时代的特色,准确把握新时代师德失范的新动向,从而整合新路径有效治理教师师德失范。对此,也可以借鉴国外师德建设的经验,对国外著名师德建设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借鉴这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推动我国教师师德、师道建设。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复兴韩愈强调的师道传统。
评价:作者围绕韩愈师道展开阐述教育中的师道问题,首先从现下师生之间的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再重温韩愈师道,最后给出如何复兴师道传统。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