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下半年一等奖 云南大学 宋宇婷.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下半年一等奖 云南大学 宋宇婷.

字号:T|T

帖子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发表楼层:431

帖子内容:

熊十力先生讲:“经为常道不可不读”,可见经书之中包含着不变的道理。这些道理可能是孝,可能是仁,可能是义,可能是礼......这些道理都能在人之身展现出来。由此亦可见,经书之中蕴含的道理是切己的,是能学习和秉持的。我们从阅读经典,一方面能进入优秀的传统世界中,获得知识,以由此让经学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经学之根本精神,与其蕴义之大全,或思想体系,实无所探究,无有精思力践。”即经学之中蕴含着大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读经时若采用“精思”的态度用力读经,自然因心中熟读其义,行之自然也能符合大义。在深入把握古人的思想、与古人所说所述产生同感,以此能够获得新的思想与感受。秉持让古人的精神和知识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另一方面,在经书中感受中华民族道德智慧,以提升个人的涵养与智慧。个人的生命比起漫长的历史河流,显得太短暂,由此一个人若是不去学习,其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少的。在学习经书时,我们能看见古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姿态,我们能读到古人的所思所想。徜徉在经书中,我们便能一一洞见这些,由此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亦能慢慢获得这些道理,自身的涵养与文化也会逐渐提升。所以经有常道,不可不读,更不可不学。

 

帖子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36

帖子内容:

何为教育?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教育二字做出了如下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说,教育是以“身教”来影响每个孩子,然后使他们向善发展。但此“身教”,我们可以通过父母、通过老师、通过身边的人进行,亦可通过优秀经典文化来作示范。因为书中彰显的道理,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太过急切与浮躁了,透过学生来看,我们更多追求的是高分数,追求的是如何考取有用的证书,这些不是都不好,只是我们忙于这些而忘记学习的意义了。我们把学习当作工作、挣钱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学习最大的目的应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样无论以后我们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我们的内心都是充盈饱满的。因此,教育应是唤醒孩子内心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与爱。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站在生命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成绩的角度。教育应该让孩子享受生命真正的喜悦,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道德修养……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教育不应该变得浮躁,不应该掺杂着太多功利性的目的。教育是让我们能更好的认知自己,能发挥自身的潜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得大一点,教育应该如同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我们不能将教育的本来面目遮挡住,应让教育能真正称得上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能得到成长,让社会更美好。所以,经典教育是急迫的,或许真正将经典学习发挥影响,得到重视,是我们唤醒我们自身美好的一个有效方法。因为中华经典文化中的精神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在经典之中习得,那为何不去努力学习经典呢?忘记经典文化,就等于要丢弃它们。而丢弃了它们,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便会消失,失去文化之根,我们的生活会缺乏活力的。

 

帖子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二、仁与爱

发表楼层:865

帖子内容:

仁与爱是人类内心永不会泯灭的品质。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这场疾病作斗争,在这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内心怀揣仁爱的人。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向第一线,用自己的身体同病魔战斗,不顾辛劳,拼命向前。武汉这座城市选择隔离,很多人普通民众选择乖乖待在家里,虽然迫切希望外出但知道我们仅仅是被困于家中,有的人是在用生命来斗争。还有许多人与不同的方式面对这场战役,面对疫情,社会人员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捐赠、坚守岗位、呼吁、重视,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我相信这些美好的行为是因为人人心中具有仁心,也正是如此这些举动才能如此的具有力量。人们常说:“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在这场战役之中我们看见太多太多的星辰了,这些星辰正是我们所见的人呀,因为他们发光发热,所以我们才足以在黑暗中前行。而他们能够发光,是因为他们有爱的行为举动。而这些都足以可见,他们内心是有仁的,正如朱子所讲的:“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帖子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八、践行仁道

发表楼层:423

帖子内容:

心怀仁义,践行仁道,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心之中本是具足仁心的,只是人们把仁之道看得太远,一昧在外苦苦寻求,最终无所获。正如孟子所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内心之中本有仁义所在,不用到别处寻求,探寻自己的内心,做符合内心良知的事情即可。践行仁道,求其“放心”,因此,我们需要将心中的仁义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正如孔子所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从仁心在现实中做事,自然不会有所逾越。人生于世上,需要经受许多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要固守内心的美好,所以知晓道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去践行,所以阳明在其话语中时常谈及“致良知”。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想做便能做到,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努力学习经典,在学中涵养自身;努力学会反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最为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识本体而做工夫,由工夫而求本体,体立道自然生。

 

帖子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发表楼层:804

帖子内容:

 爱护生命。第一,爱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时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父母给予的。为此我们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困难或者疾病中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人生只有一次。生命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正如孔子所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在不断流逝之中,不可扭转。为此,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过好现在才能不惧未来,更不会沉湎于过去。第二,对一切心怀敬意。《诗·小雅·小旻》中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庸》中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这些话语之中,我们可以知道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是广大宽阔的,只有心怀敬畏,才能行为顺利。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大自然心怀敬意,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对礼仪法度心怀敬意,才不会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保持敬畏,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一切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不应该去践踏,而应学会爱护。学会爱护,拥有柔软之心,自然如水一样坚不可摧。

 

帖子六: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发表楼层:508

帖子内容:

礼作为一种规范,很多人都会因为礼而感觉到约束,由此认为礼太过于紧,过于讲究秩序,需要与乐一起来说,方能得到和谐。但其实礼本身的使用也是有和合性的。正如孔子所讲:“礼之用,和为贵”。关于这句话朱子讲到:“礼是严敬之意,但不做作而顺于自然便是和。和者,不是别讨个和来,只就严敬之中顺利而安泰者便是也。礼乐亦只是如此看”。其实,礼若依理而发,自然而然便能产生和谐之感。虽然礼仪森严有秩序,但是若我们依礼而行,对老人保持恭敬,对父母保持和颜乐色,对朋友以礼相待,我们内心安足,自然而然会感到开心。往小一点讲,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衣着合适得当时,我们也能感到轻松自在,自然会产生愉悦感。再者,依礼而行,有秩序,在行为处事时自然不会产生混乱,从容不迫自然也能让内心得到喜悦之感。所以,作为行为规范的礼,虽然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但是这其实未尝不让人感到愉悦感。对人太过热情,太过亲近,易使人感到难受,让人觉得你过于谄媚。因为凡事都不能太过,礼恰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至于对人太过亲近,或者太过冷漠。有适当的距离感也会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需要学会去尊重、理解对方。如此,与人相处自然能够和谐,从而心生喜悦。

 

帖子七: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发表楼层:300

帖子内容:

正如其上朱子所讲的:“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读书不仅应从纸上求得,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知行应是合一的,如此才能将理切己。知行虽然应是浑沦一体的,但其不能因为圆融为一而不加分别混而谈之,知行合一应是有层次、有结构的。首先,知行是不二的,二者本是一理。正如朱子所讲:“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其次,知行应是不离的,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朱子所讲:“知与行须是齐头做,方能互发,......不可道知得了方始行。有一般人尽聪明,知得而行不及,是资质弱;又有一般人尽行得而知不得。”由此,可见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行其所以然;只有能够践行,所知才不会落空。最后,知行应是不同的,因为“理一分殊”。虽是一理,但所彰显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知是知,行是行,两者和合为一,却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不加区别。如若混而谈之,则知会不明,行亦会不明。

 

帖子八: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发表楼层:654

帖子内容:

上面谈及到信的行为,分别如下: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实意,行与心应、言行一致、慎独。由此可见,信的行为包括对待他人要讲诚信,对待自己也要讲诚心,而这些信的行为最终在于心有诚意、行与心应。内心怀揣美好的品德,行为自然也不会表现为恶劣。内心有诚明之光,所思所想自然也是真诚磊落的,如黑夜空中皎皎夜色流淌在地一般洒落明亮。正如《论语》中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若一个人无真实的诚心,其所言则为虚妄之言,其所行亦是不与心相应,是不真诚的。一个人如此处事,是不能够令人信服的,如此如何立身于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将内心不真实之虚妄一一清除,慢慢光复内心的真诚之光,如此便能如同君子一般光明磊落处于世间,所言所行都能让人相信。信得过,才会与之相交;若信不过,自然不会与之来往。所以,一个人若心怀明亮,其行为自然洒落。这样的人即使身处深渊或黑暗中,也能自成一道光,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因为其无论如何都会行的正坐得端,无论如何都不会失去自己的信仰。因此,诚之品德,美好如初,怀揣于心,行为端正,如此行之,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帖子九: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四、忠于正道

发表楼层:240

帖子内容:

在忠这个论坛中,谈到了许多忠的行为,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正道、忠于职守等等。在我看来,忠于正道是体。只有内心忠于正道,才能忠于自己的祖国、人民和职责。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如在边疆防守的战士,因为内心怀揣忠心,所以能够忍受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将小家放在大家之后,用生命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忠于自己的职责。内心有忠道,所以才能固守本职;内心有忠道,所以才能怀揣祖国与人民。心中有忠,自然能一贯到底,其行为流露自然而然就是忠。正如朱子所讲:“圣人之心浑然一理,盖他心里尽包这万理,所以散出与万事万物,无不各当其理。”正是人人心怀忠道,忠于正道,所以才能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一个人发光,或许光芒太过微弱,但是一群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发光发热,那此光芒自然能达万丈。凌晨四点的早晨,你有见过吗?也许你还在甜美的梦乡之中,但许多地方早已繁忙起来,早餐店里的人、大街上的清洁工、承载客人抵达目的地的司机、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等等,这些人忠于自己的岗位上,让整座城市在黑暗之中充满光亮。正是一群群这样的人,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美好繁盛。

 

帖子十: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理解

发表楼层:418

帖子内容:

    “孝”字,上面是老的上部分,下从子。意谓着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孝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个人,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个流派。孝道精神不仅是儒家精神的基础,同样也是佛、道两家的根基。儒释道三教对“孝”都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一、儒家对“孝”的诠释

    儒家以“仁”为基本精神,而“孝”是“仁”的根本。儒家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儒家认为“孝”离不开“养”,养是孝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养父母的身体,但要“敬”养,无怨色。在《论语》中讲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赡养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还需要在态度上。一直对父母保持尊敬,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但是如果只是养父母的身体那么和“乌鸦反哺”有什么区别。

   2)孝,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孝顺,还体现在“身为父母所遗留而慎重保护”。《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礼记》中讲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因而,对父母的孝顺,还应做到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和生命,让父母少为我们担心、忧虑。

   3)孝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祖先的理想人格的承继和发扬,是对家族所创造的价值的继承。《中庸》中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经》也讲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4)儒家的孝道体现于修德成道,得大德之同时得位、禄、名、寿。《中庸》中说到:“舜其大孝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5)孝顺、事亲是全面的,既事其生,又事其死,是一项终极一生的任务。孝,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一生的。在《论语》中讲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6)孝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以天地为父母。”

    总而言之,儒家的孝讲究内外一致,既在肉体上讲究孝,也在精神上讲究孝。

    二、佛教对“孝”的诠释

    佛教虽然讲出家修炼,秉持空的精神,但是佛教也讲究孝,只是在行为、诠释上有所不同。慧能在《无相颂》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地藏经》中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佛教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行孝对象来说,佛教将其孝称为“出世间大孝”。“谓孝顺父母,孝顺师僧三宝,孝顺一切众生。”佛教将对父母的人伦之孝扩展成对师僧之孝,对一切众生之孝。

   2)从行孝的内容上讲,佛教孝行的侧重点在使父母亲属、所有众生能否得到解脱上。

   3)佛教认为孝道不仅是人内在的道德意识与外在的道德准则,亦是充塞宇宙的化生力量。

    总而言之,佛教提倡的孝德,既与儒家的孝道想通,同时又保持了佛教出世以求解脱的超越品格。

    三、道教对“孝”的诠释

    道教认为,仙道与人道相融合。因此,与儒家、佛教一样,道教同样主张孝。在《太平经》中说:“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义为本。”可见,道教在修仙的同时也重视孝。道教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教不仅如同儒家那样,在养与敬、事生与事死等方面主张孝。道教还主张“寿亲”,在自己追求长生的同时为父母求长生。

   2)道教也如同佛教那样,主张修行和行孝两不误。道教要求信徒尽力侍奉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提出可以在家修道,以避免出家和行孝的矛盾。丘处机说:“莫问天机事怎生,唯修阴德念常更。人情反复皆仙道,日用操持尽力行。”他认为亲情不是修炼的阻碍,尽孝也是在修道。他还说:“道本有为有作,原非枯坐空顽。修丹何必弃家园。混俗和光取便。”在家修行也可以成大道,又可以照顾父母。

   3)道教的孝道不拘泥于亲属之间,还体现在对师、对天地的孝。《太平经》中说:“天地君亲师”,可见“天地君亲师”都是尽孝的对象。人秉气于父母,受教化于师父,而天地是人的父母,因此对此都要尽孝,行孝。《太平经》中说:“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地所欲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对天地行孝要尽力养天地所欲生,不伤害自然。

总而言之,道教主张行孝、修道两不误,应将仙道和人道结合。

 

帖子十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六、专注善念 

发表楼层:77

帖子内容:

佛教中讲:一念三千,一念应是细微精致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我们要注意到心广阔能容,但因心中念头万千,我们也应注意心中这些细小的念头。心中这些细微的念头,往往也会决定我们的行为,正如人们常讲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们心中,往往是既有善念,也有恶念的。正因如此,我们要专注于善念,好好保持它;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恶念,认知它并去克服它。正如存天理,灭人欲一般,所灭的欲望有粗众细浅之分,有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粗众的欲,也有细微浅小的欲望。而对于这些欲望,粗浅的欲望我们能更容易洞见,但细微浅小的欲望却容易被我们忽略,面对这些欲望需要我们时时光照、体察,层层剥掉,如此方能使心处处呈现光亮,从而更好地了知当下的自我。我们也常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我们一点点去去除这些微小的欲望,虽然每一步行走都可能很是困难,但一点点去做,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光亮澄明。而去除这些细微的念头,我们可以借由专注善念这个方面入手,发现自己内心细微的善念,逐渐扩充,自然能将恶念遮挡。

 

帖子十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

发表楼层:310

帖子内容:

立志需要坚定,且所立之志应是高尚的,目标望向的应是远方。朱子讲:学者须以立志为本。如昨日所说为学大端在于求复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致,须是便立志如此,便做去,始得。若曰我之志只是要做个好人,识些道理便休,宜乎工夫不进,日夕渐渐消靡。今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必须是光明正大,必不应只如此而止。就自家性分上尽做得去,不到圣贤地位不休。如此立志,自是歇不住,自是尽有工夫可做。如颜子之欲罢不能,如小人之孳孳为利,念念自不忘。若不立志终不得力 。如此可见,立志是本,若无志向则无前行的方向。而所立之志应是与自身性命相关的,须立大志。因为目标远大,才会孜孜不倦向前追寻。虽然志向远大难以一时实现,但此志向是能伴随一生的,在困难时是引路的明灯,在荆棘时是内心不断激励的话语,在颓废时是安慰鼓励的陪伴......有此志向,生命在没有希望时才会升起希望,才会不断向前行走,矢志不渝。

 

帖子十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发表楼层:372

帖子内容:

 “孔颜之乐体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快乐并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或是权利,而是因为内心与道和合的满足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快乐是一种精神,是与内心息息相关的感受。正如王阳明所讲:乐是心之本体。乐更是一种境界,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不是沉湎于享乐,而是为了达到与物浑然一体的境界。若人之身真正能够融入世界之中,自然能与道合一,此时内心是活泼泼地,是了无滞碍的,如天地间的气流一般,如何能不感到愉悦呢?与物浑然一体,自然处于万物皆备于我的境域之中,心体洒落,正如王阳明所讲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同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道在人心,人心感于万物,与世界同体,在与万物所感中显现自身,自是活泼泼地。

 

帖子十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44

帖子内容: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是整体博大的生命境界。这是一种为了追求对整个生命一体的关切,是力所能及追求生命的丰富性,是自在自由、有生意的生命状态。比如儒家重礼乐,不仅希望使人能在其已有的气质品质上或增益或收敛,还能成就品格的圆满,成就与天地相和、和乐一体之象。礼、乐反映了外在的秩序、和谐,与天地的秩序、和谐相符,天地有大美,礼乐也有大美。生活在礼乐的世界,生命会变得广阔。如《礼记·乐记》说:是故,大人举礼乐,天地将为昭焉。通过大人自身的礼乐性活动,天地就由闭塞、幽暗走向澄明。比如宋明理学中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我们时时去关照自身的欲望,了知当下的自我,层层剥掉太多的欲望,使生命处处呈现光亮,在节制、自律之下使生命产生能量。处于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能够抵达阳明所讲的心即世界的境界,如阳明所讲: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有密切的联系,所有的物,都是附着了意识的物;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物的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与物的界限消弥了,心即是世界,世界是心。天地万物同体一仁。人正是在这一种的仁之中呈现自身,因此才讲去了知自己的心便能明白一切。所以说,天人是和合的。

 

帖子十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六、众德之本

发表楼层:247

帖子内容:

是众德之本,正如钱穆先生所讲:天与人,心与理,皆在此仁字上合一。天地间许多道理条件,亦皆从此仁字上生出。何为仁?第一,是复杂的,朱子在解释显诸仁、藏诸用时讲到:“‘显诸仁,如春生夏长发生彰露可见者。藏诸用,是所以生长者,藏在里面而不可见。可见,仁既有显露在外易显露可见者,也有藏在里面不可轻易洞见者。由此亦可洞见仁是体用一体者,其作为众德之本,是体;其在万事万物生长中彰显,是用。无论讲体亦或是讲用,其仁都是根源之所在,是形而上之道。第二,是生生不息的,仁体活泼流动,流行发用从不停歇。如朱子所讲: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

 

评价:作者围绕帖子主题进行阐述,既有联系现实生活,又有自己的一番感受。帖子内容明确,逻辑清晰,态度认真。在这其中,最为好的地方是在关于“孝”主题理解时从儒道释三家进行了论述。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