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三等奖梁学成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三等奖梁学成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免费师范生)

姓名:梁学成

学号:2016200966

联系方式:17865320665

 

 

 

1.仁坛;二、仁的来源;357

 

仁的品质首先是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周易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告诉我们,天地伟大品德就是生养万物。这使我想起了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将这句名言放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岂不就是指生养万物的天地,而孔子所主张的“仁”的思想则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仁”的体现,而且都是人间大爱。而且,要实现这样的仁,首先就需要我们具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和仁爱苍生的思想意识。反观我们日常的行为,细化到一个很小的范围,我觉得《西游记》中唐僧那“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而当我联系到佛家的有关理想的时候,我更加你相信,仁者不仅爱人,更加爱护天下苍生。无论是山中猛虎、丛林巨兽还是岩缝草根、壤内微虫都是仁者大爱包容之所在。所以,凡是生命,皆应用仁。

 

2.义坛;十、舍利取义494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在几千年前的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深刻地揭示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生活本质。天下之事,似乎“名利”二字皆可以概括了。

而所谓的“利益”则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具体的表现。其中的两种利,我觉得是特别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的,那便是私人的物质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集体利益。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告诉我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引用孟子的观点,那便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即舍而取义。

舍利取义,舍生取义,这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怀。但是我也觉得很多话说起来很容易如果身体力行则又是相当困难的。人非圣贤,常人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必定都经历一番挣扎方能进行抉择,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支持。

宋濂有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尽管这句话主要是指内心的读书之乐和外在的物质享受之间的轻重关系,但是我觉得用它来阐述内心信仰和外在名利诱惑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合适。当我们内心拥有极大的信仰,比如说是儒家的义利观,当我们面对名利之时,那就不过是我们的身外之物了从而,自身也就拥有了几分豁达与超脱,从而可以正确处理“利”和“义”的问题。

因此,我们都需要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一个信仰,充盈其心,从而可以在纷繁的利益纠葛和欲望纠缠面前拥有舍利取义的定力。

 

3.礼坛;一、礼的精神94

 

欲要探寻礼的精神,使我想到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人”字的形象。甲骨文中的“人”字,两笔构成,一笔短,另一笔长而弯曲,整体看来,那就是一个人侧向一边站立作揖的姿势,而且显得相当的恭敬和谦逊

我们知道作揖是汉族传统的一种传统礼节,常用于主宾相见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礼仪自汉字创立之初就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了,而且象形文字所呈现的谦卑形象,也在表明礼就是让自己保持谦卑,克制自己而去尊敬他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尽管后世学者皆言其有悖历史发展逻辑,并不现实,但是其所传达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文明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就是要努力地克制自己,以最佳的形象去恭敬他人,如此才不负我“礼仪之邦”的美名。

礼的内在精神是恭敬和仁爱,这使我想到一个有关“以礼问路”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从河南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一天,他走到离苏州城不远的地方迷了路。正在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决,忽然看见附近水塘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便急急忙忙跑过去问路:“哎!老头!从这里去苏州走一条路对呀?还有多少路程?

老人听见有人问路,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因为问路的人太没有礼貌了,老人叹了一口气,随口答道:“走中间那一条路对。这里已离苏州不远了,大概还有六七千丈远吧”。

“哎!老头!”这人感到奇怪:“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

老人答道:“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可是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后,就不讲礼(里)了!”老人说完牵着牛走去。

生意人不解其意地摇摇头,只好走中间的路,结果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

 

从故事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恰当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它分明也是联系陌生人,拉近彼此关系的一个纽带和桥梁。人不知礼,与禽兽何异,自然会遭人厌恶,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礼仪、懂礼貌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国家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建设和谐社会就势必要运用礼来融化冷漠社会的寒冰。此外,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还使我联想到国家与国家相处的宏观角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外交礼仪,我们国家的外交官能够运用恰如其分的外交辞令和外交礼仪与他国进行互动,才不断彰显着我泱泱中华的君子风尚和品德文明,进而也促进着整个人类社会和谐融洽。

我也非常相信,只要恪守礼的原则,儒家所描绘世界大同理想终会美梦成真的那天。

 

4.智坛;九、知行合一259

 

这一点使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本身作为当下教育体制内的一名普通学生以及一位学习师范专业的未来教师通过与教育活动的紧密接触和感知,我总觉得现阶段的教育有知行分离的倾向总是过分强调书面记忆而毫不重视课外实践。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原因是功利心在作祟,时人太过急功近利了。

这使我想起一条古训,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且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改革开放前,我们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当时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并且我也认为理论唯有践行方可以知长短,理想唯有实践才能落地成真。实践和求知两个是缺一不可,两者兼修,一荣俱荣,人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缺此少彼,教育出来的人就是拄着拐杖的瘸子。

我想起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修改名字的故事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早年敬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思想在实践中发生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决定把以前信仰的观点倒转过来,确认“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1年他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并改名为陶行知。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

 

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光注重理论,不追求实践的教育是伪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知行合一的。

 

5.信坛;四、信的行为;615

 

信,从字形上看,由一人和一言组成,人和言谁也离不开谁。这突出地展示了“信”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要么不说,说到就要做到。《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记述形成了后世的一个成语“一诺千金”就来源于此,它告诫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

形于中而发于外,言语的得失是我们内心状态的一种体现。能否恪守诺言,遵守诚信的原则首先在于个人内心对“诚信”观点的认同。我认为信的行为首先应当体现在个人的心态上,即从内心里就要做到诚信待人不欺瞒,更不会坑骗。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首先需要反省的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们特别倡导“君子慎独”,即一个人的日常性内心反省。独自一人的时候,是最能够考验一个人的内心品德的。我们也实在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扪心自问,去反思自己的内心诚信与否

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与朋友交往,都需要恪守诚信这个准则。商业发展只有恪守诚信的原则,经济运行才能更加通畅,朋友交往只有恪守诚信的原则,彼此之间才会更加紧密无间。

 

6.智坛;六、学习目的;397

 

每每提到学习目的,我总会首先想到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宣言。毫无疑问,总理的情怀是博大的,理想是崇高的,对祖国的感情是诚挚的。纵观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总是占据主流的,古人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说法,一方面,这是中国古代士人发展道路的狭窄性所造成的,传统的中国重农抑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入仕可以显达;另一方面,这也是封建专制下君权高度强化的结果,忠君便是爱国,士农工商四种,唯有仕途地位最显赫,为实现抱负当官是唯一的途径。但即便如此,古代圣贤们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其中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不可抹灭的,这就与当下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制度有着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反思。

以上是有关比较博大的学习目的,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我内心的感受,很多老年人也会从事一些学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这也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

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树立一个恰当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活动才能够有的放矢,而目的的设置由决定着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当今流行“小目标”的舆论背景中,对于目标的设置我还是相当支持设立一个大目标和大梦想的,这样才会具有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7.智坛;一、求实精神;270

 

从古至今,“名”都是相当重要的,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名”。中国人做事总是讲究师出有名,仿佛只要有了名号,事情就可以好做许多。放在过去,哪怕是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罪名”,像秦桧父子诬陷岳飞,就得给他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传播飞速的时代,由于“名人效应”的存在和“追星潮”的狂热,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更加相信的是“品牌”。往往是只看广告,不管疗效,总是显得过于浅薄了。

“名”相对的就是“实”,有个词叫做“名副其实”,这应当作为我们的追求。我们都懂得得何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也被告诫要做一名“善假于物”的君子,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人生的旅途会有捷径可走,最快最稳的永远是一步一脚印笃定的人。掌握方法只是开启了一道门,抵达心中的终点,免不了跋山涉水。

鲁迅先生讲,“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以说是一句至理名言了。就如行者,胸藏万山之气魄,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他们用留给世界的背影诠释着务实。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们应当秉承“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信条,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去奋斗,并且要尽可能地在浮躁的世风下做到平静,努力地去沉潜去积淀,如此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8.智坛;十、学习之道;337

 

孔子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为大教育家,首创私学,提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并且其众多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很有借鉴意义。但就当下的社会环境而言,“红黄蓝事件”“刺杀老师事件”以及众多的对于老师的争议性话题层出不穷,这极大地损害着老师这一职业的形象,也使得教师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进而将影响到我国的教育的发展以至是整个民族的未来。我认为当前要做的首要就应当是要做到“尊师重教”,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环境和氛围。老师的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难以进行优质的教学,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9.忠坛;一、忠的内涵;495

 

根据字形进行分析,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竭诚尽责就是忠的一种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的做法就是忠,小人的做法就是不忠。

从古至今,我们就具有大量的刚直不阿的忠义之士,比如说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就是忠的表现。“忠”的这一概念在中国当下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进行反腐倡廉的斗争,对于但腐败斗争的执法者而言,其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忠”,即刚正,如此才可以明辨善恶,依法从事。

 

10.孝坛;六、祭祀祖先;145

 

《礼记》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实际生活中,对于我的父亲而言,逢年过节的祭祀祖先活动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我的父亲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世间有鬼神的存在,也从不从事迷信活动,而唯独对于祭祀祖先他是相当重视的。是因为,父亲内心存在着对死去长辈的敬意,我认为这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和寄托。

有个贬义词叫做“数典忘祖”,告诉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传统。祭祀祖先在中国具有非常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发展祭奠祖先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些年,我们提倡清明文明祭扫,以鲜花代替焚烧纸钱,但是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祭祀祖先的内在精神是不变的。除了追思祖先功过,勉励后世子孙之外,更重要的应当是一种家族认同和心理归属感的寄托和获取。

而对我而言,受我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感受得到,他是极其希望我能够秉承孝道的。并且,我也始终坚信,父母健在时的及时行孝要远远胜过死后的追悔莫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我们年青一代着实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11.和坛;三、天人合一;227

 

宋代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思想,其实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我认为这是将自然与人类割裂并对立了,其最终的结果是无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类与自然其实本身是一体的,天理自在人心,天理也即是人本身。

此外,我认为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意义,我记得杭州的园林艺术就讲求天人合一的原则。在当今中国,我们宣扬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因而他具有较高的价值。从而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毅坛;四、经受磨难;42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篇文章深刻的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同时《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相当直白地点明了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刚强一点。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来说,一生当中总是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的,总会面临一些艰难挫折,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巨大的勇气去面对艰难,去挑战挫折。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它能够教会人类成长。因此,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拥抱苦难,并在困难中磨砺成长。

 

13.孝坛;一、赡养父母;648

 

乌鸦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如果不孝顺、虐待老人则真的是不如鸟兽了。现今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心目中普遍具备了尊老爱老的观念。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社会上竟出现了看见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尴尬。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社会现象,它自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中国古人讲到“孝”,自然会说出另一个字,那便是“顺”,孝和顺仿佛是完美的一体。但是在现在的生活实际中,儿女孝顺父母不定就非要“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迅猛速度,长辈与子女之间总是会具有很大的代沟,有时候很多父母的观念是会落后于子女的,因此,我认为子女也是可以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子女们只需要给予父母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关爱,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陪老人唠唠嗑,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讲完,这就是孝顺。

 

14.廉坛;二、节制欲望;340

 

《增广贤文》给后世留下了“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告诫。金银财宝也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堆积如山也毫无意义。所以说,对于这样的外在欲望,我们还是需要尽可能克制的。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叫做“你的野心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由于我们拥有探索世界的欲望,我们发明了飞机、火箭、潜水艇;但同时也正是由于我们具有征服世界的欲望,所以才造成了众多的污染和破坏,乃至是发动世界战争。

由此可知,人的欲望是不可以无度我们更不能纵欲而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能够达到无所欲求,进入逍遥之境的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洒脱,但是我们可以淡然处世,不慕名利,不求闻达,心不为形役,超然于物外,远离喧嚣和诱惑,遗世独立,行无过错,独善其身,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解放,享受轻松惬意的人生,这是一种睿智而洒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成就。

孔子深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陶潜懂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韩昌黎欣羡“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苏东坡唯爱“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些贤人高士远离名利纷争,怡然于冲淡平和的生活,一生洁身自好,不染纤尘。追求得太多,心灵的空间就会逐渐被粗鄙、媚俗的东西充塞,不断受到压迫的灵魂就会变得日益麻木。所以我们也应当及时“知足而常乐”。

既然是一株小草,就应该尽量展示自己的青翠,可以去追求花的妩媚只会让自己变得不伦不类;既然是一颗星星,就应该保持生命的亮色永不消退,非要落到地上去与顽石争地位只会失掉自己的尊贵。面对各种诱惑,心静如水,淡然视之,在灯红酒绿中耐得住住寂寞,在功名利禄前把握住底线。自在、洒脱、随意,保持无过,走向超越,让生命的本质得到还原和释放。

欲望是把双刃剑,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凡都是利弊参半的东西,就看人怎样去适应它、利用它。所以把握住“度”,有追求而又可知足,方可以纵享人生。

 

15.和坛;七、文以载道;9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高度地概括了《诗经》的思想内涵。不论《诗经》中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还是赞颂祖先神灵的华美辞藻,还是宴飨士卒的庙堂乐词,具有出征无邪的思想主旨。这是《诗经》所传递给读者的价值,而这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灵魂所在。

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在我看来,文章除了“文以饰身”之外,还应该要传达某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使读者“充盈其心”,这才是其价值所在。

另外,很多人有关于“文以载道”中“道”的不同解释,有的认为是作家自己的所感所想,即文学作品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即可;有的人则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拥有大格局,传递大精神,不能拘泥于“小我”,要反映大的社会背景。我是颇同意后者的,但我也并不否定前者,各种文学作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在进行文学创造的时候,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力求严谨。比如说古人所提倡的诗句推敲和炼字,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真正的好文章绝对不是单纯地追求凑字数和品页码,它更加需要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就是要做到静心沉潜,我们有“沉潜十年”的说法,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的写作辅导老师陈瓷先生曾送我一幅书法,即四个字“功臻学成”,意思就是说只要学习一定要下功夫,功夫达到了,自然可以学有所成。直至今日,这四个字始终对我有长久的勉励,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评价意见:作者对问题有一定的把握,有自己的思考。然而一些想法较浅显,望继续学习,深入拓展问题内容。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