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二等奖 潘汝熙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二等奖 潘汝熙

字号:T|T

                       原典雨露   润物无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202010101001   潘汝熙(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五千年沧桑岁月依旧璀璨夺目,这在所有文明古国中绝无仅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的血脉相承是民族兴盛的源泉,而那些原典著作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自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被奉为“经典”的著作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阅读原典,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方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原典犹如雨露,滋润万物而无声。

轻轻翻开一本《论语》,迂徐含蓄,平易雅正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论语》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论语》似乎可以想见孔老夫子正在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与弟子们促膝谈心。“学习”是《论语》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其涉及多种层面、多个意义上的学习,并教导我们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学而”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学会按时复习,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新的收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与老子“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道理上颇为相通。在孔子的眼中,学生可分为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是上等,学而知之者次一等,困而学之又次一等,困而不学,便是最下等。总而言之,学习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是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值得我们不懈努力,终生坚持。

《论语》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交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当我沉浸在和朋友相处不愉快的苦闷中,脑海中浮现这句话,心中竟有一丝安慰。纷纷扰扰的尘世,不求他人理解,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内心的安宁,哪怕是片刻的安宁。《论语》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责任担当,不可“士而怀居”应像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是那样重要的一个阶层,在中国文化史上,士大夫是代表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阶层,他对于舆论思想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法则,士大夫群体便成了封建社会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宰相,下至七品芝麻官,无不来自这个群体。

《论语》指出现代学者为人错误思想学者应为己。学者即求学的人,为别人而学,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读书人的虚荣、肤浅,我们应引以为戒,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学问,提升自己的修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道至简,事物是矛盾中的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个人没有“远虑”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近忧”。对此我深有感触,实在是放之四海皆可的真理。从《论语》中我也读到了夫子的孤独和寂寞,“觚不觚,觚哉!觚哉!”正如夫子的天下关怀渗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也可透过觚这一细节展露。他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个人的孤独和寂寞,而是仁义道德的鲜少和见弃。

夫子对《诗经》的评价很高,“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对《诗经》的总体评价。初读《诗经》,颇有煎熬之感,那种感觉至今仍能令人,一大堆不认识的字,陌生的方物,去古甚远的风俗,无论是从阅读,还是理解上,我都觉得《诗经》拒我于千里之外。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艰难的查字经历,让我对书中的草木鸟兽虫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题材丰富令人瞠目结舌许多那个时代的文化常识囊括其中,堪称西周至春秋的“社会百科全书”。读之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真是得让人不敢相信。最打动我的还是那真挚的感情,与诗中人物的共情,让前面所感受的痛苦与不快很快烟消云散。沉浸在“月出皎兮”的唯美画卷中,也流连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纯净世界,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袍之泽而动,亦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情唏嘘不已。怀想“青青子衿”,艳羡“窈窕淑女”。至今不忘方玉润先生《诗经原始》对《芣苢》的解释“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渐渐的,我进入了《诗经》的世界,字音已不成问题,对方物习俗也慢慢有所了解,对《诗经》的阅读与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这一阶段,我深深地感受到《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之大。我很喜欢《诗经》中叠字的运用,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来在赏析《陶渊明集》时,我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赏析角度,试图分析其与《诗经》的关系,如霭霭采荣木眇眇孤舟逝,归思;还有《诗经》中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堪称妙笔传神,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令人赞叹不已,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许多至今广为流传的成语也源自《诗经》,如“黍离之悲”“赳赳武夫”“德音莫违”“登高能赋”“伯埙仲篪”“白圭之玷”等。《诗经》对后世文学题材的影响深远,如《葛生》为悼亡诗之祖,《女曰鸡鸣》可尊为联句诗之祖,《硕人》是写美人之祖,《伐檀》是颇具强烈的斗争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个学期,学校开了古代文学课程,老师着重讲解了《诗经》中的一些重要作品,让我对这些诗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提高了我的文学审美能力。老师讲解的角度给了我很大启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借阅了向熹先生的《诗经辞典》,第一次真正地明白何为“十五国风”,对《诗经》的学习因此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三个阶段。然而,依旧存在许多阅读障碍。随着“国风”学习的结束,我开始读《小雅》,越发觉得力不从心,对《诗经》的喜爱是一层层深入的,但篇幅的加长,内容的枯燥无趣,显然将我挡在了门外。硬着头皮读完33篇后,我不得不止步于此。可《诗经》也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结,难以割舍,又难以融合。偶尔触碰路边的草木,我总会浮想联翩,试图猜测会是《诗经》中哪篇曾经写过的种类?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通过《先秦诗鉴赏辞典》找到了方法,逐步学会了如何阅读“雅”“颂”,品味它们与“国风”不一样的风格和特色,觉得它们同样值得我去精读并深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一次读屈原先生的诗句那还是在记忆中的小学,就这样孤独的一句,印在语文课本的扉页,和龚自珍先生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列放一处,当时懂得它的大意,却不知它的出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离骚》节选部分的第一句。家国情怀,忧国忧民。每次读到这些诗句,脑海中便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满脸哀愁、表情决然的形象。

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屈原的世界是在大一,我借了洪兴祖先生的《楚辞补注》,开始逐字逐句逐行研读,虽仍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但对原典的阅读着实令我欣喜。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时曾经看到《远游》,“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好默默地了个签。而如今,当我近距离地欣赏它,不禁为那些神奇瑰丽的想象所倾倒,为其中营造的浪漫氛围所吸引,为神秘的楚地风俗所感染。一度痴迷于香草美人,那是不同于《诗经》的意象美,更多的蒙上了一层空幻色彩,令人欲说还休。也一度追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一篇篇读毕,一路走来,纵满身伤痕,诗人仍是初心不移,“我心如磐石,坚不可摧”“气往烁古,辞来切今,精彩绝艳,难于并能矣。”无疑是对其最好的评价。“山川无极,情理实劳。”自古以来,后人对屈平的评价多集中于爱国情怀和怀才不遇这些方面。其实,不妨去看看《天问》,一口气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是一首以发问的形式写下的人间兴亡史诗,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屈原,大胆怀疑传统,勇敢探索真理。还有《九歌》所描写的诸多神灵,情态各异、性格迥然,以及暗含其中的巫觋本色,都值得分析。不可一味将其和屈原的政治处境、人生抱负强行挂钩。

阅读原典,我们才能对相关知识获得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纠正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提升文化修养。阅读原典,不受别人观点、结论的影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原典犹如雨露一般滋润着我们,无声而伟大。

 

邮编:541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1号

 

 

评价:对该篇文章的阅读大有行云流水之感,特别是作者对于《诗经》这一经典的引用可谓信手拈来,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说“原典犹如雨露一般滋润着”,“无声而伟大”。

该作品体现出作者对《诗经》等经典的深刻理解,同时也真切体会到作者对于国学知识的赞美与热爱,并将其中智慧运用到自身,指导自身。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