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慈忠廉篇
湖南作家李晓晖
孝即仁孝,慈悲为怀,孝之根本是仁义。我们对父母尊敬爱戴的表现叫仁孝;对子女呵护有加的行为叫仁慈;对兄弟姊妹惠顾的行动叫怡悌;对朋友友爱的心地叫谊信。此种以仁义为原本,皆是孝慈仁悌谊的表现。持有这样的礼尚佳端踔蹴于当今社会生活中,便是仁慈善举。做企业拥有仁慈善举,尚可纳财进源;度人生拥有仁慈善举,方得寿比南山佛如东海。鲜活的生命存念人世,真的没有什么比健康长寿更值得拥有的上乘凤毛麟角了。中国人讲究四世五世同堂,并在其中追求天伦之乐。小家庭是大家庭的一个缩像,是国家的组成细胞。每个小家庭且能附庸融洽,均会组建成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这即是和谐社会簇拥着小康社会幸福乐此及彼悠哉游哉。故孝慈仁义浑然天成,是尚佳人生鱼和熊掌二者皆可兼得的优良品格,我等何乐而不为焉?
话说从古代中国五千余年来,先哲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位齐家,尔后治国,再平天下之顺序。古来儒家“仁”字的生活含义,是仁者演绎付诸任何事情的时侯都能先考虑到别人,此为“博爱善举”。普天下儿女做事情能全心全意替父母着想,此为“孝仁”,广大父母做事情能心有灵犀地想到儿女谓曰“仁慈”。人们在做事情之时,不仅想到父母儿女,而且想到非血缘关系者,此谓“博爱“,此乃真正的仁义道德。故古代有“仁君”之美称,当今政坛仍然沿袭如此尊称,盖乎上善若水谓之孝慈仁义的圣禅境界欤!
在中国古代,哪一个县郡倘若发现一个忤逆不孝之子,知县非得要把城墙砍去一角以示警戒,自认为没有教育好这方水土上的黎民百姓,以此而忏悔,以此而警示。试看一个社会尚且能把孝道如此公约维护这般规矩,哪里还有儿女敢不孝敬父母者?
而今我们提倡孝道文化的首要之意义是“奉养”父母,维护社会家庭伦理的最低纲领。但是社会的变迁速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今日家庭成员的流动性增强,让侍奉在堂的孝子之道瓦解,幅员辽阔的农村空巢老人正在不断地涌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凄凉晚景缩成社会上许多家庭的隐痛。
曾记得,湖南《长沙晚报》 就有这样的报道,家住河北广平县焦庄村的程娭毑经常见不到她的子女,特设探亲账本,专门记录儿女回家的次数,发红包鼓励两个子女常回家看看,这大概就激发了歌曲创作者写成了中国大地上流传已广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与西方文化里强调彼此独立,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惟有感情上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责任成为鲜明的对比。中国人得益于传统孝道观念,家庭养老继而社会敬老院成了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
对于孝道教育,历史上也曾有许多故事与传说,譬如“二十四孝”中的“扼虎救父”与“卧冰求鲤”种种,实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孝心犹如一粒种子,土壤传媒非常重要,整个社会如果有尊老爱老的炆温,孩子耳濡目染于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自然就会成为有孝心的仁人志士。因此孝子不是单方刻意培养出来的,后继有人需要家庭和学校与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的孝慈环境,及孝心的文化底蕴,使整个社会成为孝感恩典的磁场,并在良好的氛围中孝子贤孙建树千秋伟业,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人文基础,使得道德与文化永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助推器,这是精神领域里妻子是丈夫之脸的潜移默化循环往复之正能量。
世界上的文化祖先孔子和柏拉图系东西方文化代言人,个人奋斗到了耄耋之年亦是如此。纵观西方对亲子关系的认知,与其社会保障的网络严密有关系,西方年老的父母可由政府负责供养,所以对子女的家庭养老没有法律约束,而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孝道历史的文明古国,对赡养父母是绝对自然法律。佛家讲“人心向善,皆可成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更多的是聆听圣贤的名言警句,即为信念光明而不是信仰涣散。儒教,道教的基本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孔子讲“仁者爱人”,老子讲“无为而治”,此种对人类终极价值理想追求的思想在中国延续大抵二千六百余年,渗透到无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丰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道德精髓。
中华民族讲信念是有道理的,共产主义者讲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华民族优质道德精神的更高境界所在,因为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更多的是融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而不仅仅是理想主义。民族国家要有理想,像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有美丽的梦想和勇于实现梦想的强有为的行动。
20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割裂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融入的思想与新时期以后的文化,聊以丢失了五千年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割裂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与现在倡导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文化运动无疑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情绪化不是冷静的理性的并在分析基础上的,而是一种简单化地批判,是以全盘西化的思维对传统进行全面的否定,可以说是连祖先的文化精华和糟粕都已经抛弃。那时还喊出打倒以“孔家店”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意味着在社会转型时对既有的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的怀疑乃至屏弃,而又没有及时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那时人们的道德精神正处于真空中。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与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德治国,以文育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始终不懈发扬光大中华美好德智育体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忠的文化传播和推行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何谓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这是忠的仁慈理念。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应该强加于人。孝悌是一纵一横,忠恕之道正好是一正一反。忠是积极之仁,恕是消极之仁。忠固然可取,为何恕不如忠? 其实孔子自己消极的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现实生活中也还是可取的言行。
文化圣贤孔子主张“忠与仁”归根结底是为了包括自己以外的每个人的幸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普通人,未必都有能力让别人立与达。倘若“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该怎样实行仁爱呢? 故孔子还有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不愿意的,也决不强加于其他人。这就是人道主义,是一种原始朴素的人道理念。正因为它原始朴素,所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联合国大厦里镌刻着黄金规则是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相处之道。其第一是把人当人,其第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黄金规则糅合起来就是仁义道德。但如果只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任意地“施之于人”么?那么恕道中隐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就会春风无栖,也与仁爱的初衷相悖。人要有恻隐之心,像活吃猴脑,生吞蚯蚓之类的极品特色菜就不要如法炮制,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仁爱之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尽管我们餐桌上盛满喷香的羊鸡猪牛鸭鱼肉,蔬菜水果时令鲜,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满口流油,但是我们要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灵草木和睦相处,这就是正真的仁义道德。
要建立廉耻文化建设道德与道德回报机制。这就告诉我们,有善不赏,君子必稀;有恶不惩,君子必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善必赏,有恶必罚,千百年来已成为咱老百姓的道德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既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这要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企业要得到维护和发展,就要尽量让职员感觉到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个人要获得权利就必须尽到维护和增进企业利益,这是职员的义务,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倡导伦理道德观,重建道德法律,建立起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扬善惩恶,让道德精神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法律代替不了道德精神,多渠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道德体系。任何一个民族没有了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感召,这个民族的前景就很难想象。我国正处于变革时代,社会结构处在变化阶段,我们不仅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理论,而且还要高尚的道德风尚武装规范我们的行为准则,并且更需要爱国主义的强大的精神作为动力。炎黄子孙应该为出生在这样一个有深厚底蕴文化的国度而自豪高歌,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能想到他人的利益,毛泽东领袖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早已是中国社会的座右铭。
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软实力。道德精神涉足民族长远发展,是不可低估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更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教育,使炎黄子孙人人成才。古希腊哲士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在于,理智德性的获得是要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渐养成的,而不像人的理智仅靠知识传播和认知就可能获得。我们应该从多渠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塑道德价值的导向来规范道德行为,完善已建立的道德体系。吸取西方传统中的合理成分。中西文化虽然背景不同,二者文化及其道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相互之间可以互补。我们继承传统美德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道德,因此我们要吸取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贤能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德性,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让其懂得礼尚的重要性,因为礼尚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各种飞禽走兽也会说它们的话,也有它自己的思维,但它们不懂礼尚,因而它们和人类相去甚远。相反,人如果离开了礼尚,即使会说话和思考,也形同禽兽一般。
儒家贤能还认为,丧葬礼仪对于建立和谐社区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礼记•曲礼上》明确规定,在同一社区生活的人,遇到邻居家有丧葬活动时,不能在街巷中唱歌,帮助护送灵柩时要面带哀容,不得嘻笑。“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丧不辟途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弗不笑,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还提倡,平时与死者或死者亲属有交情者,可以去吊唁死者或慰问死者的亲属。“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在儒家看来,只要按照礼尚的要求行事,国家会安定团结有序,家庭会和睦相处,邻里会关系融洽。因此,中华民族只有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正确地承发扬祖先传承下来的本真文化道德,才能再创和实现美丽辉煌的梦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文化人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道德建设好,誓把文化精神领域的“孝慈忠廉”变成一种全社会时尚,这关系着中国美丽社会的公德,是对人类的特大贡献,是功德无量!
2013年5月8日
湖南沅陵李晓晖的QQ邮箱:963738123@qq.com
网名:凤凰·伊丽莎白
- 上一篇:汉代女性道德形成浅析
- 下一篇:基于新木桶理论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