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坛 →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第 189 楼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在2l 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正当年的大学生们,却忘却了这一个历经儿千年锤炼的“仁”字,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感,缺乏责任意识。根据调查,大学生中有89. 3%的人患有“三无”综合症。一、无兴趣,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精神颓废;二、无所谓,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无所谓、对于老师的批评无所谓;三、无意义,这类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无意义,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做的表面功夫。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该把仁字放在首位,培养“仁”的意识。更好的建设自身和这个社会。
2.义坛 →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第 312 楼
“义”,儒家学者认为是应将社会整体利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主张“义以为上”(《论语. 阳货》)、“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反对见利忘义。行其所当行即为义。然而,很多大学生都混淆了“义”的真正含义。在高校中存在两种突出的现象:一种是某些学生“真正”成为亚当. 斯密口中的“经济人”,凡事向“钱”看,将道义放两旁。比如,有些受到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困难学生,在笑脸接过助学金后,早己经将“义不容辞”报效社会的承诺放置一边了。另一种是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义”的内涵,将“道义”理解为“义气”,当自己的朋友有需要时,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脑子一热地去帮助朋友,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我认为这是及其不正确的,在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孩子的教育上,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重疏通孩子的这些观念。让他们对明天有个正确的认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礼坛 →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第 419 楼
孔子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突出礼仪、制度、言行规范,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对“礼”非常重视,所以高校教育中安排了不少关于社交礼仪及职场礼仪的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一致推崇,可见其对于礼仪的重视。然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乎?”。大学生们对于“礼”的推崇,究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职场成功,还是源于心中的“仁”呢?而如果一个具备高等学历的人,心中无仁之心,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只专营于自己的蝇头小利,那么即使他是一个温文尔雅,注重礼节的人,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的价值呢?
4.智坛 → [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第 212 楼
先秦儒家的思想家们虽然对“仁义礼智信”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但是他们对于“仁”和“智”有密切的关系,是有着一致看法的。在孔子看来,“仁”是核心,“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仁”需要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追求“智”的过程来实现。那么当今的大学生是如何体现这个“智”的呢?诚然,许多大学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学生都投入到考证的大潮中,获得多少证书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寻找好的就业机会的资本,但他们只是在寻求证书为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无人问津证书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智”,是仅追求眼前利益的“小智”,而不是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大智”。
5.信坛 →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第 301 楼
朱熹讲:“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指的是,说话要真实,言行要一致,信义结合,诚信要正当。古人认为,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这也是当代人在孩提时代听父母讲的“第一堂课”。可是,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让人感到世风日下,诚信不再。每次考试前,学校都会宣传诚信考试,更甚之,学生还会针对诚信考试签订承诺书,然而结果怎样呢?个别学生仍视承诺书为废纸,在考场上作弊,更有甚者,即使被抓住,仍然不以之为耻。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
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份量,强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进而扩展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将更加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6.忠坛 →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第 275 楼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7.孝坛 →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第 203 楼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 曾子认为:“忠”可以是作为家庭伦理观念的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成为政治原则。“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这就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
8.廉坛 → [经典学习]八、谦逊第 127 楼
老子曾告诫世人:“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达·芬奇也说过:“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秆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却低头向着大地。”不张扬的背后隐含着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做人谦逊内敛不张扬,不是做作出来的,需要有厚实的内功做支撑,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为人谦逊内敛不张扬,也不是消沉、保守。而不张扬的本身,是很有自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处于低谷而不颓废,遇到困难则不退缩,一帆风顺而不得意,成绩面前而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理性、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
9.毅坛 →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第 300 楼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10.和坛 →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第 429 楼
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成败输嬴,成者能有多少?不以成败论英雄。生活也不在于得失,也不在于生老病死。生活是为了体验韵味,合谐带给人的感受。比如:2+3=5,5+3呢就等于8,数字不同,有一个加法法则贯穿在其中,这个法则是相同的。在运算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法则。它是客观的、实际的、合乎逻辑的、完美的,一句话是合谐的。也如打乒乓球,,这样打过去,就那样回过来。这种回应是客观的、合乎规则的。如果打不回来,老是接不着,同样是客观规律的展现。通过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乒乓球飞行的是那样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体会的是无形的运动规律,有韵味,很合谐。生活中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向社会展示,社会就会这样的回应,完美合谐。对自己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各种各样的关系变化,那种无形的东西组成了一幅互动的画面,和谐,让人感到完美。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11.毅坛 →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第 220 楼
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若说人生是一部戏,那么,磨练就是这部戏的灵魂所在。磨练就是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学习中,工作中等等。对于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来说,缺少生活的磨练,遇到这些事只会束手无策,挫败不堪;反而对一个经常磨练自己,意志坚强的人来说,会从逆境中站起来,顺境中闯出去!
“磨练自己,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磨练自己,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磨练自己,对生活中的困境毫不畏惧。磨练自己,战胜自己的惰性与自私。”的确,哪怕是雄鹰也得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显得矫健;那怕是大树也得经过日晒雨淋,人们的曾经践踏才会茁壮成长。试问当今世上,那位名人伟人没有经过磨练,没有经过困难,没有碰到过逆境?拿破仑曾经说过: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磨练不仅是一个字词,还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必经的路程,但在这一段路后谁还能继续走下去,就要看你那百分之一的幸运和百分之九十九的造化了。
12.仁坛 →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第 548 楼
在儒家主流中,仁植根于人性,人是人本主义的根源;而神学原则的核心是上帝,神爱则植根于神性。这导致了对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对自然法的不同理解,又部分导致了不同的政治体系,西方形成了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而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则走上了以德治国的政治道路。基督教中的自然法来自于希腊哲学,因为在希腊哲学中,神的法高于人的法律,人的法因为神的法才成为可能。自然法是与理性相一致的,而理性是指导行为的准则,服从上帝的法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也就是不为人们自己的情感所误导,儒教传统是以“道”的概念来表现其自然法的思想的。在孔子的思想中,道是宇宙大道,或天地之则。天道是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法则,但天道并不远人。儒教政治的主流学说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会是什么法律体系,而是美德的培养;国家治理不是靠制度,而是靠德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13.仁坛 →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第 191 楼
仁是人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属性与作用, 人如果要体仁、达仁, 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只需要反身内省, 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然而, 世人往往都把内在的仁心放逐于外在的诱惑与感官的满足, 而不知返回, 所以就总觉得, 具有神圣而超越性质的仁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 只要人一旦返回到自己的本心, 就会猛然发现: 原来仁就在自己的心中, 何必外求呢? ! 所以,程子曰: 为仁由己, 欲之则至, 何远之有?一个人如果想要体仁、达仁, 马上就可以轻易获得,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有一份心愿,只要有一份志意欲求就行了;相反, 如果自己根本就不想追寻仁, 即便仁就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或者别人给予再多的劝告与帮助,也无济于事。显然, 朱熹的这一套解释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尽心上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仁在我之内, 仁因我而确立。但这一解释下的仁仍摆脱不了认识论的纠缠, 与我相分, 仍强调主体的作用, 还不如仁道不远,行之即是一句显得深刻而圆。润, 仁即用, 道即常, 实践之, 即达之。
14.义坛 →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第 425 楼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有着太多的理由,它们一片一片和在一起,成为一丝长线,牵住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成为多彩、永悦的春天!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因此,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我们的人努力地活着。不要当人去楼空时,再懊悔、惋惜时,还来得及吗?生命诚可贵呀!其实,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你可曾想过,爱自己的人有多少?他们为自己付出多少?他们给予了自己多少?当我们不爱惜自己时,可明白这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要让多少人为自己流泪?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可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一但失去了,就不会复生,每个人都有宝贵的生命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更多的爱给别人, 生命是多么的可贵。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②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当生理和心理出现病患时,要顽强战胜它,决不屈服,决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光辉。
③善待其他生命,不能侵犯和危害他人生命和健康,对亲人、朋友、动物、植物,都应以珍爱之心去对待,去呵护。
15.义坛 →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第 271 楼
孔子在《论语》中已经将“义”和“利”的关系解释得淋漓尽致,而《孟子》对“义”的注解则更加深了我对“义”的“利”的理解。“义”在孟子看来就是民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看重了民心的作用,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发展壮大的关键。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故他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孔孟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16智坛 →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第 290 楼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17.孝坛 →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第 60 楼
祖先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的基因,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许多人看不起自己的祖先,因为我挨过打,受过穷,因此,很想换个祖先,这种想法是愚蠢和无知的表现。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祖先绝对不给子孙丢人,我们的祖先非常地伟大,非常地智慧,非常地了不起。我不知道要用什么语言要公正地形象我们的祖先。除了近现代一百多年,我们的祖国一直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文明的国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祖先都没有侵略过别的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这样近在咫尺的小国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发挥着她的美好和睦的声音。五千年的文明,没有造成任何环境污染,到清朝末年,几乎是完好无损地将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交给子孙的手中,生存方式完全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范例。相比于二百年历史的西方,他们能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交给后世呢?虽然,他们看起来很狡黠,把污染都留给了第三世界,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可是,不要忘记,地球是一体,他们今天污染了中国,后天美国的天空也会漂来灰尘。
18.孝坛 →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第 394 楼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想想你都为他们干了些什么,我们要用心做事,要用情做人,可是今天你陪他们逛过街吗?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多回家陪陪父母。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一个有爱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相随心生,相随心感,其实你的面色脸色是由于你的内在造成的,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又和气呢,没有和气的人怎么会有愉色呢,没有愉色的人怎么会有婉容呢,赶紧孝敬父母吧,百善孝为先,行孝不能等!
19.孝坛 →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第 352 楼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全才,在经学上颇有造诣,注释过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的《周易》;还通晓天文历算,作有《混天图》;仕途上也不错,当过太守,也就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陆绩六岁的时候,曾经在九江见到了袁术,就是那位参与起兵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的袁公路。
袁术见陆绩可爱,就拿出一盘橘子给他吃。陆绩拿起一只,偷眼一瞧,袁术扭过头去跟大人说话,就把橘子揣进怀里,然后又拿了两只,也放进怀中。不一会儿,大人谈完了,起身辞别,陆绩也跟着行礼。不想一弯腰,怀里藏的橘子掉了出来,落在地上,骨碌碌地滚到袁术脚下。 袁术望望橘子,然后盯着陆绩问:“陆郎身为宾客,为什么把人家的橘子装进怀中?” 陆绩连忙跪下回答:“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尝尝。” 袁术感到十分惊奇。 简议陆绩装进怀里的不是橘子,而是对母亲的爱。正是这一点使袁术惊奇,小小年纪,竟也懂得把好吃的留给父母。 赡养父母是孝的最基本要求,道理很简单,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你养大成人,使你能够自立,享受生命,如今他们老了,你就必须承担起责任,这没什么可讲的。孟子曾经列出五种不孝的情况,前三种都属于在赡养方面的责任:自身懒惰,不照应父母;赌博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生活;贪求钱财,偏袒妻子儿女,置父母于不顾。
赡养父母是孝的最低要求,不能认为只要能够给父母养老送终,就算是尽了孝道了。对此孔子曾这样说:“如今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够赡养父母。然而像狗和马之类,也能为人服务。要是缺少了尊敬,怎能区分人与犬马之间的分别呢?”
20.廉坛 → [经典学习]九、知耻 第 89 楼
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惜荣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闭心自慎,终不失过也”;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珅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 语:
作者认真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题的相关经典,结合所学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论述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有感而发。但有些地方似乎不够认真。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