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2级
姓名:王乾
学号:201206703009
联系方式:13487092592
1、中华义理总坛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92楼
看了陈老师的论述真是获益匪浅。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生哲学、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义理学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义理学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儒、道、佛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a
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靠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这些硬的力量,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的软实力,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思想、精神、观念、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它通常是民间的、人文的、长久的,因而也是可持续的。我熟悉的“荷赛”,正体现了这样一种水到渠成的软实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通称“荷赛”),由荷兰民间组织“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举办,从1957年颁出第一个奖开始延续至今。由于其持续高质量的评选,获得了来自荷兰皇室与民间资本的帮助,但其方针与做法并未受到任何干扰。如此,这项比赛自主地按照专业标准一路走来,逐渐积累专业声誉,终于有了今天举世公认的品牌形象。在他们默默耕耘的过程中,无意间推动了全球新闻摄影的发展,无意间收获了专业美誉,无意间正面传播了国家形象,并且最终无意间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哲学作为启迪人智慧的学问在西方即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如果我们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视作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原理,那么,在不同民族那里,有会有一定的见解,从而产生本民族的哲学。义理学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按陈老师所说,重建义理学,以经学为主,整合子学、玄学、理学、心学,以义理学取代经学原有的地位,使之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建立义理学,可以使中国哲学、中国教育学、中国心理学、中国伦理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学、中国民俗学、中国宗教学等学科能从义理学中获取不同于西方思想的独特的思想资源。从而发展我们的软实力增强我们的软实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文化才是真正能长盛不衰的,是经典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义理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值得宣扬的值得学习的。
2、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211楼
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而言,其主旨及内容,早已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功利性质的范围。对个人而言,道德教育能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并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家族来说,具有萌泽后人,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和发展的作用;对国家民族而言,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教化功能。《礼记》中的学记就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在古代教育家看来,接受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且有关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大事。正因为如此,传统教育非常重视人的德行的培养,提倡发奋斗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较个人得失成败,不问个人安危荣辱,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义理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在我们现今的思想教育体系中无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152楼
价值反思
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大家很熟悉。近五年、十年来海峡两岸也好,海外的华人世界也好,都希望重新探讨提炼中华传统文化。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把“打倒孔家店”这么激情的口号改了一个字,叫“打扫孔家店”。这个“打扫”不是愚昧盲目的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中经过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华夏传统文化中毕竟有它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东西,不能盲目的抹杀,可能要从学术、庶民生活的实践等多方面做好好的整理和打扫,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要清理,什么东西要谦虚深入的探讨,里面有什么样的真谛,而不是长久的蒙尘。
这首先表现在官方,我们的政府官方在海外建了两、三百家以传播孔老夫子文明的孔子书院,这个东西当然有文化宣传的性质,自中国富强后大家很清楚除了富国强兵的经济改革等硬实力外,一个大国要和平崛起必须还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
既然谈到软实力,所谓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看成丰厚的资源、老祖宗的智慧。而且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这里面必须有一个时代精神的审视,如何与时俱进。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孔子书院,目前为止还只是挂了孔老夫子的牌子,里面即便有些什么,但还是以教中文和语言为主。如果将来要落实,这方面要有精深的文化实质内涵。
4、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150楼
陈老师的一句话说的很好“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就以“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来看,虽然目前那名同学投毒的原因尚未常清楚,但用有毒化合物混入饮水机,其手段是非常可怕的。从受害研究生抢救中出现的危急症状来看,投毒者显然是下了很重的有毒分量,非要致人以死地而不可。反讽的是,投毒者同样作为医科在读研究生,将学来的医学知识居然运用于害人谋命,难道真有什么化解不了的矛盾,非要用这么极端的手段来解决?可以想象依照这样的偏执型人格,那名研究生即使没有这次的投毒行为,未来在学习工作中一旦遇到其他矛盾,是否也会出现用非理性“暴力”来报复他人的结果?
这种恐怖的事件恐怕以后还会出现,我们看的心痛。我们作为将来祖国建设的栋梁难道就是这样的面目来对待社会对待身边的朋友吗?太可怕了。这类的事情西方国家也有,解决的不好。这个问题太迫切了,已经到了不能不重视的地步了。
我认为只有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中华民族的义理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才能教化人心使人向善,只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义理文化可以给我们迷茫的人生指明方向,让我们身心健康的朝自己向往的地方前进。
5、仁坛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556楼
“仁”,华夏核心的竞争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的这个“艺”不是指“艺术”,还是跟经世致用有关,甚至管理众人之事,经纬万端,要调理得恰当、调和顶端,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很高明的能力。“游于艺”不是艺术欣赏,前面是一步一步来的,“志于道”——人生有一定的主宰;“据于德”——实践的行为政于德;“依于仁”——要有核心的创造力,“仁”就像桃仁、杏仁,果实中包着核心的种子,千万年里面有生命基因、有文化基因,风吹雨打可以继续往下传,“仁”就是核心创造力的意思,每一个不同品种、生物,核心的含着基因的“仁”就它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有它的独特性,西方文化有它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不用学,遗传在你的血液中。我们可以世界大同,可以吸收很多东西,但不能够把不是自己民族的东西硬搬过来直接套用,如此便是有问题的。而且任何生命种子,有那个“仁”,有独特的核心创造力,这个特色是别的民族没有,这需要我们好好发挥,不影响吸收现代知识。
而且从国际竞争来讲,如果没有核心的创造力,没有自我民族的特色永远竞争不过别人。我们学西方文化,能学得到比西方学自己核心的东西还要高吗?你一出手他就知道。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一样有文化障碍,外国人学中国经典(不管是通过翻译还是其它)学得非常幼稚,一出招只有自己的东西或者华人清楚的,这个东西不是互补,而是回到文化本原后开放心态的创新。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仁”除了仁爱、爱心之外,还有一个桃仁性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特色在里面。“游于艺”是代表处理人事的化境,这也要参考五经的《礼记》。很多人说提着东西去看人,这是对《礼记》的普遍误解,对我们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障碍。
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应用经典,同时加以创新就可以成就我们自己的独特竞争力。而这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它并不简单的指仁者爱人,而是流淌在我们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不屈动力。
6、仁坛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286楼
最近有一部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叫《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样一句关于中华武术世界中的精英们浓缩并描绘出来的具有深刻哲理的话,无不让人感叹:我们传统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儒家经典的仁的思想就是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以致爱自然。这与这些武术界的天才们经历千难万阻过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么的吻合。见自己即是爱自己,人只有自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总是说自己找不到女朋友?你自己都不自爱,不把自己收拾利索了,人家女孩子怎么可能看的上你呢!见天地即爱人民,博爱。自己厉害不够要将自己的武术精髓传承出去让大家分享才叫厉害。见众生即爱自然。天下万物繁荣生长,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他把天下视为一家,把全国视为一人。
仁的境界之高让人仰望,感叹仁之思想之精髓、之广博、之深远。收益匪浅!
7、义坛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131楼
凤凰古城的悲哀,利益至上的凤凰涅槃
一直以来,凤凰古城都是自由进出,靠住宿、零售、餐饮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凤凰县政府突然宣布凤凰古城收费卖票,票价达148元/张。这一消息令游客始料不及,也立即使游客量锐减。凤凰县政府为了自己的钱袋子坑了游客也坑了古城内的所有商户。
相比于凤凰古城,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无疑要更长。然而时至今日,已很难在北京再找出一点古城的影子。在解放之初,梁思成、陈占祥两位先生提出的“梁陈方案”,是距今最近的一次能够保全北京古城的措施。随着“梁陈方案”未被采纳,古城北京终被林立的高楼所占据。
在古城和都市之间平衡,是很多大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巴黎和罗马的案例或可参考。巴黎如今的城市布局,包括街道、大型房屋和豪华旅馆的建造、下水道和城市供水系统的修缮等,都是在1852至1870年之间由拿破仑三世委任豪斯曼男爵所完成。从那时到现在虽已过去140多年,但城市的大体布局未再有变动。我们熟知的各个地标性建筑,包括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少则一百多年,多则数百年。而有两千年建城史的罗马,城市中广泛应用的黑色陨石地砖,居然依然是2000年前建城时铺设的。被行人踩了2000年的地砖依然还在发挥着作用
人家一百多年的甚至上千年的建筑少有消失,而我们中国一个小小的古城亦或是首都都因利益的诱惑而变的面目全非,我们拿什么去教育我们的后代,我们在利益面前把自己变的没有了道义,这是很可悲的。《论语》讲“见利思义”。人在最求利益的同时也得看到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看你最求的是不是合理,符不符合道义。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面的一条重要准则。
8、义坛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57楼
武侠作为我们年少时最喜欢的读本对我们影响至深,包括后来的电影传媒的形象使我们对金庸笔下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之所以喜欢武侠喜欢金庸是因为他的小说中有关人性的东西很真实,最引人入胜的应该是武林中人引以为傲的“义”。义薄云天的乔峰,意气风发的杨过,都无不让我们喜欢的不得了。可是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贫富不均,使当下的人们普偏心里浮躁,利益至上,一切向钱看的观念不时出现在我们身边。我想问我们的义去哪里了?现在的好些个人为了自己狭隘的利益至他人之安慰于不顾,出卖同事出卖朋友,身边的小女生为了一时快活不惜去做一些肮脏苟且的事情。还有很多的不良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出了诸如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老百姓带来无比的痛苦。他们置道义于何处,他们自己心知肚明。为何我们的传统义理概念在现如今甚至到达了沦丧的边缘。
朱熹说:仁爱和正义扎根于人心之中,为人心固有,这是公共的天理。利欲之心产生于物和我的形体之中,是个人所私有的人欲。遵循天理,不去求取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放纵人欲,去求取利益而没有获得,危害已经随之而来了。
可见每个人并不是想一开始就不义而是诱惑在作怪。我们呼吁学习我们传统的义理文化,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以义制利,以道德感耻辱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常想想关二爷当年多么义盖云天,为人雄,万人敬仰。
9、礼坛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471楼
中华民族至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影响最深远的我想还是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感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乃至韩国在礼仪文化上的素养比我们国人要好很多。为什么上千年前的礼仪文化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民族发光发热,而我们自己却有点不思进取的迹象。我认为这是一个传承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是动荡的,我们有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有错误的做决策导致文化断代的时代,所以我们现在的礼仪意识没有那么强烈可能与这些时代有关。但是我们老祖宗经典的具有普世精神的伟大文化依然在动荡中流传了下来,只是我们却并没有深深的反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甚或有些大学生动不动就脏话连篇,甚至动手打人,更有甚者作出令人发指的行为。简直不可想象这些读了那么多书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些事情来。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我们总认为传统文化是虚的与实际社会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礼仪可以说是你人生生活的重中之重,是你生存于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素养。你走出校门人家看你的第一眼你的礼仪文化的印象就非常重要,以致后面的工作和将来的夫妻关系这些都需要礼仪的因素发挥巨大作用。 [宋]朱震有言: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可见礼仪的力量是多么强大。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人们的礼仪至上的观念。
10、智坛 [经典学习] 十、学习之道 203楼
“學”字上面“两只手捧六爻”
《学而篇》讲人生下来就是学习,终生学习。“学”在繁体字里,下面是一个小孩,上面是两个“乂”,这两个“乂”就是形容婴儿降生后会面临世间层出不穷的问题。《易经》的爻卦,人们用绳子绑绳头代表疑难,哪一天能解决就把那个结解开,碰到新问题再结。这就是"爻"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讲到学跟习,“學”上面就是两只手捧六爻的意思。很多大学的校训上都有博学的字样,意思就是勉励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读书多了才能明事理,只有书读多了才能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才能世事洞明。《论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此乃学习之精髓也。“習”上面是鸟的羽毛,像小鸟练飞,羽字之下应为自和日字的转衍,小鸟要学会振翅飞翔必须靠自己日日勤练,“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一定要自己学习,知识永远在那里,不去学永远进不了自己的大脑,要学习没有谁能替代,爱莫能助。
11、智坛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152楼
学习就怕没有怀疑,有了怀疑才能有进步。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曾发了一条微博,宣布“再也不读《文学报》了”,对该报“新批评”专刊上发表的李建军批评莫言的文章表示抗议。程永新在微博里写道:“如果说以前对王安忆《天香》的批评、对贾平凹《带灯》的批评只是显示幼稚可笑而已,那么李建军对莫言的攻讦已越过文学批评的底线,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文革’式的刻薄语言,感觉是已经疯掉的批评家要把有才华的作家也一个个逼疯!”之前,《文学报》的“新批评”专刊经常对著名作家发表批评之音,现已出版40多期,被批评的作家包括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等。
《文学报》开启了批判之风,对所谓的权威所谓的名人的作品进行深刻批判。确实对读者有很深的启发。但是,过分的批判,甚至诋毁中伤就不可取了。《论语为政》中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保留怀疑的天性,但是也要谨慎的谈论你未曾了解的东西。读别人的作品,我们要有批判精神,要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在你还没完全读懂作者的情况下就妄加批评,不可取。这不是真正的批判精神,真正的批判精神是要在读懂作者文字内涵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怀疑,再提出你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以求分享智慧以求共勉。
12、忠坛 [经典学习]六、互尽忠诚 125楼
朋友、夫妻之间应该在正道的基础上互尽忠诚之义务。
2011年婚恋幸福感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促使已婚人士产生离婚想法的三大诱因分别是对方出轨、对方的不良嗜好和家庭暴力。此外婚外恋发生的可能性与性别显著相关,男性更易出轨,而出轨也是离婚的最大诱因。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国人的婚恋是社会的镜子,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有时代的烙印,从父母包办婚姻、革命婚姻,再到网络时代的速食婚姻,时代变得越来越宽容,“性”也越来越开放,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以往的“忠贞”婚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白头偕老真的会变成传说吗?
回想自己的父辈,他们所处的时代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但是的确很少,几乎是没有出现很多的离婚现象,他们并没有现在年轻人的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人甚至在洞房花烛夜才真正见到对方的真身,此等没有基础的感情却在他们将来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活力,一直相濡以沫,真正是能做到白头偕老。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原因就是他们互尽忠诚、互敬互爱。
现在的人太自私了,什么事情都只为自己着想,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为什么现在的夫妻离婚率高,就是因为不懂得相互敬爱、相互忠诚。什么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替你的伴侣考虑,做事情冲动鲁莽,把忠贞二字抛之脑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离婚的悲剧发生。实乃时代之不幸也。愿我们现在的夫妻都能恪守忠贞之道,相互忠诚,互敬互爱,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和谐美满。
13、孝坛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419楼
美德培养的社会臆想:疯狂“量产孝子计划”
日前,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中国儿童中心启动。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并倡议天下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孝心,为孩子做孝道榜样。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刻引发网友热议。
客观而言,道德确实无法被简单地量化,但我们不能据此就简单否定“孝子工程”的积极意义。其实,“孝子工程”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的“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虽然孝心作为人类的美好品德之一,无法被简单量化,但是却能够被人为培养。不管是通过学校,还是通过家庭,当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孝的教育,受到孝的熏陶,那么这种品质就会在他们的心底扎根,成为伴随他们终生的一种道德品质。
孝是最具中华特质的精神品质。中国的语言中有孝的概念而美国的语言中没有,所以中国的小孩子懂孝,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就知道孝顺是怎么回事,只是做不到,或者被父母的溺爱所取代。我认为培养真正的孝子,要多一些行胜于言的道德激励,少一些浮夸炫耀的形象工程,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如此,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转变,青少年经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出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孝心。
14、廉坛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217楼
在校园里,她们是稚气未脱的花季少女,走进酒店,她们摇身变了一副面孔,成为卖淫女。如此的角色转换,发生在未满18周岁的花季少女身上,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的确是真实的事情。不久前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对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办案检察官披露案件始末时称:“不少涉案女生为零花钱主动卖淫、介绍卖淫,嫖客形成了固定‘圈子’,形似日本社会的所谓‘援助交际’。”
“援助交际”这种卖淫形式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但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颇为流行。究其原因,有评论认为,“东方文化教化给人们的是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也就是所谓的奴性。在东方女性的潜意识里,依附于男人不但能够获得快感,而且还能够获得金钱。古代帝王们的三宫六院早已人满为患,可还是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托关系、走后门进宫当差,为的就是能够有机会取悦皇上,有朝一日获得荣华富贵。”
曾有一个女孩在电视节目里面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也就是说宁愿当有钱人的“二奶”,也不愿做穷人家的正房。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何以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扭曲到了如此的地步。
我们说人的欲望无止境,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得到了这个就想下一个,无穷无尽。而人的财力有限,所以去想办法,女生出卖灵魂和肉体,男生去卖血卖肾。这发生在我们当下是何等的可悲,何等的让人觉得心痛。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只有知足,节制自己无穷尽的欲望,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最求是什么,克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从而走向一条光明的大道。
15、和坛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143楼
《中庸》、《大学》里提出“慎独”的概念
真心为慎,自性为独,自性是万法,所有东西要找到根源开发出来。慎跟独,唐朝以前都知道“慎独”的“独”是什么意思,是要开发自己深沉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性,不盲从、肤浅的学一些躯壳的东西。但自宋朝后把“慎独”当成黑屋子关注自己。孔学里的《礼运大同》,这在当代都非常启发人。世界大同,中国要和平崛起,两岸统一都是现在的课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是和平崛起的,都是打仗打赢的,两岸、台湾海岛跟中原政权,从明政到康熙没有是和平统一的,都是诉诸于战。和平崛起史无前例,为什么以前没有做到?这是因为有文明发展上的惰性,所以老是在轮回,没有办法突破大格局。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要在和平情况下、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大国崛起,开历史新章的话,中国传统经学、经典思维,包括礼运大同、世界大同,王道思想,是真正的深厚思想之源。其中最为精髓的当然是“和”的思想。所谓“和”其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如此博大精深之思想应该为精明的现代人体会、汲取,而且真正我们下一代人有帮助,甚至超越。
评语:
作者侧重于对经典精神的自身理解和体会,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作者“学、思、行”三者合而为一的经典学习取向。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有感而发,但作为研究生有些部分还可以进一步思考。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