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儒家哲学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哲学10
姓名:鄢姣姣
学号:104020435
联系方式:18788510881
2012年12月
1.仁坛 五、仁的价值 第333楼
仁,即爱仁。孔子说仁甚于水火,足见仁之重要,人处于这世界,最终的目的可以说是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不枉费,故仁是最终的理念,仁,看似虽然不能促成万物,但是仁却是万物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离开了仁,我们会变成恶,那我们的生命也就此失去了意义。我认为,仁,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哪个空间里都是必须品。仁的价值于我们的生命来说就好比空气之于我们的生存。之所以生存与生命不同,即因为我们有思想、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每个生命存于世间的理由各不相同,却都是为了活得更精彩,让自己能感觉生命之花在身体与心灵间开放,而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则是心,是我们的思想,仁则是基本。自古以来就没有恶人能够有好报,仁才是正道,是我们一生都要去践行的道义,唯有心中怀仁,才能长存于世间。
2.仁坛 【经典学习】六、众德之本 第126楼
众德之本,乃仁也。实质上也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之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态度。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参透的一种人生哲学。自古以来,人处于世间,会“得到”很多不好的私欲,这些私欲是我们应当剔除的,仁,就是让我们剔除这些私欲的,它是宽容的,让人变得襟怀坦然,学会宽人。如果真能悟到仁的至高境界,我以为那是一个快乐的世界,人生的成败,都变得淡然,得与失会变得渺小。而此人谦虚谨慎,胸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才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仁的境界吧!“仁”在心中,便是仁的升华,也是众生之追求所向,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种种私欲,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着,有人说是被这世界的物质诱惑束缚,其实应当是被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不愿意放手束缚罢了。仁,众德之本,固能化解万物。
3.毅坛 二、自尊自信 第167楼
自信、自强永远是战胜困难的有利武器,无论是多么有才能的人,唯有拥有一颗自信的心,才能无往不胜。自信并不是自负,更不是目中无人,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儒家讲求爱仁,其实也是爱自己,仁乃万物之本,自信自强是仁的体现之一;治世之道于仁,制胜之道于心,心中有仁,方得自信,而能胜。说白了自信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源泉,只有坚信自己,坚持自己的立场,维持仁义,才能长存于世间。方能战胜一切自己想战胜的事物,而最难战胜的则是自我,若能战胜自我,那么则无敌。
4.信坛 二、信的价值 第495楼
诚是儒家“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虽然诚信可能会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处于劣势,但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长远的利益,更是于我们一生都有用的东西。诚信,是一种人生信仰,对于我们这些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着的人们,诚信是一道正义的希望之光,于水深火热中,我们总是会期待诚信善良的出现,也总会以此为做人的标准。唯有做到了诚信,我们的人生才能实现更辉煌的永恒,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天下只能是行尸走肉,没有了信仰。做一个诚信的人是人生的信条,做到了诚信,那么离我们的理想便不远了,诚信是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它看似渺小,却无比强大。
5.信坛 五、信:主题解释 第143楼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诚信之于人之道德,同于心之于人之生命。当今人们冷漠,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冷漠,喜欢独自相处,而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名为信的东西,两个人交谈,你不信任我,我亦不信任你,久而久之,我们仅存的那一点点热情,那一点点信任也不复存在,很多人觉得朋友不可信,家人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不变的利益,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去相信别人的能力,其实一切都是起源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过于执着。我一直以为人情才是最可信的东西,它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让物质利欲剥夺了我们应当具有的品格,不能让利益剥夺了我们享受信任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温暖的世界,一个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家园,每个人都是温暖热情的,我们互相说着笑着,人情不冷漠,这样的诚信世界应当才是我们追求着的桃花源。
6.智坛 十、学习之道 第190楼
学习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孔子开篇言学,他一直重视学,重视练习实践,这也是人的根本性快乐。人之善飞不如雄鹰,善鸣不如黄鹂,无爪牙之利,而独立于群兽之上者,无他,以其善学也。学习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趋近文明。学习使我们通古今,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是一个我们向往的世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曾经为之迷惑的事物,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人生可以更加徇烂多彩。学习虽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却是我们一生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学习使我们的人生见解不同了,变得更加开阔,也使我们的生命于无声无息中悄然改变。我们的一生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尽的。知识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惊喜,更多的是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和一种人生的境界,没有知识,这个世界是蛮荒的世界,人们不会去享受自己内心的愉悦,只懂得看到这世界的表面,那么,我们的一生又是何其的无趣漫长,没有意义。知识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更是我们心灵的一缕阳光,带给我们无比欢悦的心情,让我们享受着世界的一切,让我们体会各种情绪。
7.孝坛 一、赡养父母 第373楼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亲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对父母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尊重父母,不是仅仅从物质上关心他们,而是应该用我们的心去关心他们。父母吃得怎么样,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了我们又放弃了怎样的梦想。我认为,我们对父母的孝是一种从精神上的关怀,听父母唠叨,听父母诉说他们曾经的梦想,若有可能我会帮助父母完成他们的梦想;多陪陪父母,给他们讲我们的事情。只有让他们内心不空虚,内心欢喜,我们才能说自己做到了孝。
8.孝坛 五、遵循正道 第42楼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究竟什么是孝,顺从父母是小孝,尊敬父母是中孝,能够对父母不合理之处提出指正才是大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完人,父母也会有不对的时候,作为儿女,不能看着父母的错误而不管,不能让父母陷于不义之中,真正的孝既能尊重父母又能不让父母陷于不义之中,在尊敬父母之时,能够敢于指正父母的不当,让父母能够认识自身的错误并改正,此为大孝,这也是遵循了道义。子女不可让父母陷于各种争辩中,为此,子女要遵循道义,还要尊敬父母,防止父母陷于不义之中。
9.礼坛 三、礼的价值 第451楼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而在一定程度上礼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所谓不仁不义之事不做,什么事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在人们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故有德之人不做无德之事,礼因此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一种人们遵从的行为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礼的影子,儒家的“之所以能长久发展,必有其精华,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当守住。除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礼在国家的管理中也体现了它的价值,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万事万物若能尊于礼,那么则国兴。
10.礼坛 二、礼的原则 第347楼
儒家提倡礼,意在维护尊卑有序,儒家要求的礼是严格的礼,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礼。要求我们态度认真谦卑有序,不越己,不超过道义,对待礼要持有虔诚的心,不能够跨越自己的界限,而“克己复礼”就是节制一个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和行为以合于礼仪,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复体验。节制情绪、能养气;节制饮食能长寿;节制自己的欲望,能让自己平和。人生的许多福气都生自节制。普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能走上成为圣贤的大道。然而,节制也当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情绪节制得心如铁石,饮食节制得营养不良,那么就过犹不及了。
11.和坛 九、心灵清净 第210楼
尘世的纷扰。我们的心渐渐被蒙了尘,有的贪婪了、自私了,怨恨了、欺骗了。这些不经意的意念,像细微的尘,悄无声息的落在我们的心灵之边,直到有一天,完全占据了整个内心,人彻变了,回不到原来的自己了。所有的一切来自虚无在烟波浩渺中,终将归于尘土。当然,我们不是要摒弃一切物质,那是一种倒退。而是要尽力克制一些浮躁情绪,抛却需求之外的奢望,更关注心灵的完满和丰富,尽量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望,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保持自己本来的善性,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否则的话,就会为身外之物所奴役,从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强调的“寡欲”的道德修养方法,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浮华喧嚣里,给自己一处净土,给心灵一个净土,那我们在这世间生活才不会那么累,那么狼狈。
12.和坛 十、孔颜之乐 第28楼
“孔颜之乐”,是忽略身处贫穷、困厄的现实处境,能长期地保持一种精神饱满、愉快的心灵状态,是一种超脱、高级的乐趣,是一种宁静闲适、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它表征的是道德修养境界在宋明理学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这种不同内涵具体表现为由“与道为乐”到“与道合一”、再由“与道合一”至“顺心任性”的过程。只有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不为世俗而困扰,我们可以秉持自己内心的清正,让自己如流水一样的清澈明净,不被混染,虽然我们可以一直活在真空社会里,但是却可以让所以的尘埃都沉淀到水里,只留下水本质的清澈。
13.义坛 二、仁显为义 第48楼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有三个阶段:君子“修己以敬”,仁人“修己以安人”,圣人“修己以安百姓”。圣人的达到不仅要道德高尚还要有权势,所以很难。而仁人需要的就只是道德高尚了,所以还有希望。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仁”的人,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大写的“仁”。模糊的“仁”。但我们不能轻易的抛弃它。追求它的人是人上之人。我们决不能放弃“义”,它是我们人生的法码,每个人思想的重量全由它称量。守住“义”就守住了我们的心灵,不管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都是值得的。仁与义其实并存,关键是我们要守住自己心中的仁,不做不义之事,不玷污自己的心灵。
14.仁坛 十一、仁的主题 第141楼
仁者可以安守仁义,智者知道仁的妙用。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内心如果明白了仁的真谛就会感到非常的美好,这个境界可不是不知道仁的人能够知道的。如今社会浮躁,追求功利甚嚣尘上,人们所谓的追求幸福被误导为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了,好像如果物质极大丰富人就是会自然变得快乐、文明、知道礼节了。可是,真的富有了,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没有责任心的话,他仍然不会幸福,即使功名等身,亦是失去灵魂的卓越,漂浮于尘世,不知所归。子又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学习仁,还可以向山学。易经艮卦云:山止 宁静。山养万物,矗立不动,静之极也。学仁,便要知静。当人能完全静下心来,便能感受到善良的本性。本性一出,仁义也自出。
15.忠坛 七:忠: 主题题解 第118楼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诚不仅仅是忠于他人,更是忠于自己心中的道,也是忠于世间万物的大道。忠要求我们具有仁的思想。忠即是尽己谓忠,忠是由心的发挥自己的全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能够不息的奋斗是因为强自我出,不假外求,也就是发尽全力而不论身外之事。儒家的公忠是指,“内有体尝万物悲天悯人的仁心,外有强自我出尽己全力的健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忠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一种人生的升华,有忠的存在,人们才会有责任感,人生的大道、仁才能得以实现。
评语:
作者侧重于对经典精神的自身理解和体会,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作者“学、思、行”三者合而为一的经典学习取向。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有感而发。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