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国际教育与合作学院
专业:会计专业2013级
姓名:朱双亚
学号:201342205078
联系方式:18363991742
中华义理总坛、一、335
中华十大义理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义理更是其中的精髓。虽然这仅仅是十个字,但是这些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刻意蕴,足够让我们付诸于一生去研究,去饯行。我认为这十大义理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我们总是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中华文明。我希望我们能够肩负起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中华义理总坛、三、221
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恢复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这个答案,在孙中山先生那里早已有之。孙中山先生主张“恢复中国人的固有道德”,可惜这种远见卓识没有得到广泛响应。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其结果是,传统道德被打倒了,而新道德却不见培养起来。我们要知道,新道德必须是在旧道德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取消了传统道德,新道德就成为无源之水,必定干涸。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培养民族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资源。要培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就必须传承传统美德。要传承传统美德,就必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将其纳入到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中华义理确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题,每个主题之下汇聚了历代圣贤的教导,并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编列出来,加以阐释。这为推广传统优秀文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中华义理总坛、三、222
科技与人文,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两翼。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与四大发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义理。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科技成果,十大义理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成果。中华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称之为: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生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十大义理,是中华民族亿万生命饯行的成果,并且由历代圣贤表述出来。
孔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是十大义理的奠基人。《论语》一书已建立了十大义理的基本框架,历代圣贤则为之添砖加瓦。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十大义理为核心的中华道统代代相传,以致永远。
和坛、一、273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在我的世界观里和谐就是不给别人找麻烦,每个人都友好的相处
和坛、二、540
和谐是一种恬静的美,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量。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愿望。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和坛、三、173
天人合一,“天”指代万物,能够与万物自然合二为一,是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只有忘记自己,才能“无所侍”。《庄子》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才能接天地之灵气,成常人不能成之事。虽然这也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在养生、取义方面都有着很积极的影响。只有顺应自然,借助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能安适处顺,逍遥自得。
和坛、十一、171
“和”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艺术境界,这一审美特征备受传统诗论家的推崇。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悄》)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全伤,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时期,孔子已为诗歌之“和”定下基调,认为“和”是诗的最高境界。但孔了同时又强调“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其“和”的艺术高境,即包含了社会人生的矛盾统一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文学揭露黑暗、讽刺时政的现实性。而发展到汉儒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则其所谓“和”,强调同,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这一观点,为明清儒家正统诗论所发挥,于是出现了追求温厚和平、含蓄委婉为审美极致的理论倾向。其特点是把思想规范与审美追求合二为一,如清沈德潜等即是。而张谦宜则反之,其《茧斋诗谈》卷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
和坛、十一、172
《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刘姆《文心雕龙》则将“和”的理论(艺术论)直接引人文学创作,《养气》篇云:“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创作之时,诗人的身心调畅清和,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销钎精胆,迫促和气”,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这说明审美主体的生理及心理和谐,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
和坛、一、280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之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
毅坛、四、311
做刚毅勇敢之人,经受生活的磨练,岁月的洗礼,才能让自己性情更加坚毅,才能有所成就。古人很早之前就有很多关于“毅”的言论:毅,有决也。——《说文》
毅,强而能断也。——《论语·泰伯》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性严毅。——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可见“毅”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毅坛、五、406
诸葛亮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懂的自强,就会明白为什么人总会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起来,而且变的坚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强的概念,又何须谈得起战胜困难,在我们把握好自强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毅坛、五、40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懂得自强,就会明白为什么人总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起来,变得更加坚强。在困难挫折中奋起,追求自己想要的,经过一番磨练之后,成功之路就变得有把握了。磨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经得起磨练的人,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人生的磨练,是成功的基石,更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在克服困难中取得进步,唯有体味这种自忧自喜的、不断提高的日子,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拥有充满活力的人生!
毅坛、九、87
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它还进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从观念上去体验死、去沉思死,去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毅坛、十、125
舍生取义表示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我们在生活中,要始终秉持义字当头,做个义士。
毅坛、二、211
一些人常常觉得,“我不如别人”、“我是平庸之辈”,这种心态就是自卑的表现。自卑产生有客观原因和心理根源。客观原因:①自身条件的缺陷。②好胜心受到挫折。③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④有利的环境发生变化。⑤人际关系淡漠、紧张。心理根源:①性格软弱。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③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卑的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最常见的现象是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上课、开会或参加聚会时,往往坐在后排不太显眼的位置;在课堂上做作业时,一定要遮遮掩掩,生怕他人看见会耻笑;考试答题时犹豫不决,容易产生考试怯场;做完习题或参加考试后,一定要与同学反复核对答案才放心。过于自卑,往往还会产生一些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毅坛、四、300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温室中的花朵固然娇艳芬芳,但却注定经受不住窗外的风吹雨打,严寒酷暑;雄鹰之所以能够搏击长空,是因为正值雏儿时就经受了高空跌落的艰难生涯。正如“一身正气冲云霄,著成青史照尘寰”的司马迁,在君主的不解下,在宫刑的折磨中,著成世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试问,他靠得又是什么呢?我想,是顽强,是不屈,是磨练。只有经受磨练,人生道路上你才会更顽强;只有经受磨练,走过的人生路,才会坚硬,平坦;只有经受磨练,才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
廉坛、十二、417
廉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如素梅般淡雅,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又似翠竹般坚韧而挺拔。它或许平淡,但折射出的光辉却足以照耀人间大地;它或许静默,却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它或许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足以让人类社会充满温暖。
古语有:
廉,清也。——《广雅》
摩廉者诘也。——《鬼谷子》
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孟子》
辞利刻歉谓之廉。——《贾子·道术》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周礼·小宰》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联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
廉之欲其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待己也廉。——唐·韩愈《原毁》
可见廉洁自古以来就收到肯定与推崇。
廉坛、十五、94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廉洁是一把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只有洁身自好,才会赢得他人的尊敬!敬廉崇洁,知诚讲信。
孝坛、一、438
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我们在父母的爱与呵护中成长,父母用强劲的双手为我们遮风挡雨,用坚实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蔚蓝晴空。或许父母给不了我们奢华的生活,却给了我们一生最不可替代的——生命!赡养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义务,更是对父母爱的回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相信很多人读这句话时都会很有感触,而我们往往在父母在身边时不知珍惜与感恩,失去后才追悔莫及。时间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跑,我们能孝敬父母的日子也在不断减少。或许今天,或许明天,当你每次认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孝顺父母,当你不断把孝顺父母推给下一天时,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然而在某一天,父母离开了我们,你突然就抱头痛哭,你开始后悔,你开始遗憾,可是你已经再没有机会孝顺父母,时间再也回不到原点。赡养父母来不及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遗憾,它不能补救,无法挽回。在有限的时间内好好赡养父母吧,莫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要给自己留下一生的遗憾……
孝坛、一、439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百行孝为先,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多替他们分担忧愁。
孝坛、八、312
孝,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繁琐礼节。孝是内心真诚的表达,孝是深切感恩的诠释,孝是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凝聚。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是否为他们打扫过一间房?我们每天睡到自然醒,时常玩游戏到天明,却忽略了生活的重担早已将父母的背压弯,生活的辛苦早已为父母添上了缕缕白发。父母一生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在我们身上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们又何曾体会到他们的劳累,又何曾注意到那缕缕银丝,那丝丝皱纹?孝,很平凡,却又很伟大。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表示,却必须有真诚的体会与感恩。孝,不需要等待,从日常中做起,从现在做起,孝敬父母,莫给自己留下遗憾,莫让父母的付出付诸东流……
孝坛、九、12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一次看到这这句话还是在初中,当时还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还是可以理解得出。首先,有父母在,家就在,爱就在。有家有爱的人自然不必四处流浪。其次,有父母,就有牵挂。既然挂牵,自不如陪在父母身边;父母同样也挂念自己,因此出游必须有方向目标,也让父母安心。也许我们现在还小,感觉得到家的重要,但是总会有些时刻,让我们心疚,总有些感动,让我们心暖。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
孝坛、十一、295
孝,是一种重要的品德,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品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孝的诠释: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孝利亲也。——《墨子经》
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
众之本教曰孝。——《礼记·祭义》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
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
孝坛、十一、296
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孝坛、十一、297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孝坛、一、456
赡养父母,自古时就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孝坛、十一、298
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
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孝坛、二、487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都养着你们家的马和狗,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汉传统文化里面真正意义上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孝坛、二、488
“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孝坛、五、66
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孝坛、八、315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忠坛、二、45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诗歌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先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谱写着壮丽的辉煌我们要忠于祖国。
忠坛、五、228
忠于职守、强化责任意识 反对越权越位,决不能因噎废食,保守失职,工作人员只有摆正角色位置,忠于职守、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称职合格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忠坛、五、229
忠于职守,董存瑞手举炸药包,铸就不朽的丰碑;黄继光挺起热血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邱少云燃烧自己,让生命如红旗般鲜艳。忠于职守,梁万俊鹰击长空化险为夷,终成试飞英雄;袁隆平淡泊名利专注田畴,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生活中还有很多忠于职守的人,他们立足于本职工作,默默无闻,不求人知,只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忠于职守是生命的原味,是人世间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忠于职守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只有忠于职守的人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忠于职守的人吧,让每天的工作都热情四溢,让每天的自己都神采飞扬!
忠坛、六、155
忠诚,即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坦率交往尊重对方并愿意为对方付出。朋友之交,贵在忠诚。而忠诚并不能只看表面。古语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但是君子之间却能相互帮助而不求回报,小人之间却不能。演变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比如自己曾经的好友,因求学原因无法经常联系,但一旦遇到事需要对方时,表现出的依然是之前的那种热心诚恳。当然也有一些人,平时表面上对你很关心,但一旦遇到涉及到他个人的利益时,瞬间就能变成陌路人。因此,我们交往时一定要谨慎,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忠坛、七、152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少数正确解读之外,多被严重错误解读,并产生了极坏的社会结果。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忠坛、一、372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忠坛、五、240
“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信坛、一、385
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有关“诚信”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忠信之人自古就为人尊重。但是何为诚信呢?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无欺的美德。什么是“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因此做人要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
信坛、二、609
诚实守信给人内心以涵养,并折射出道德之光,让诚信之人收获他人的尊敬与事业的发展。这一诚信引发的社会效应,昭示着诚信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是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健康的民族首先应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国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或许永远难挽回······
今天,在我们身边涌现出如此众多的诚信故事,不仅证明了先贤关于诚信的正确论断,也揭示了诚信在广大群众中的旺盛“人气”。正因为有了对诚实守信的一份崇尚与坚守,才引发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如高考跨省替考事件、论文抄袭、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违背诚信的事件发生。“守信”与“背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让人感到迷茫,也激发深思。
信坛、二、610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信守诺言就是给心灵一片净土!如果在你的心里没有一片净土,就永远看不到鲜艳的花儿在向你微笑,永远看不到一片蓝天!
信坛、二、611
诚信,比美貌要可靠。你可以没有西施、昭君的沉鱼落雁之容,也可以没有貂蝉、杨玉环的闭月羞花之貌,但你不能没有诚信。人,以诚为本,以诚为天。选择诚信,就是选择了如何做人。
诚信,比金钱更有内涵。金钱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必要工具,但并不代表金钱就万能的。拥有许多的金钱并不代表拥有了世间的一切。成天为金钱疯狂的人,最终还是要躺进冰冷的坟墓中,哪怕坟墓是金银砌成的,又能证明些什么呢?试问古代的巨贾豪绅的名字又有多少为世人所记住?反倒是那些品德高尚的诚信君子,千古流芳。
诚信,比机敏更要憨厚。与机敏相比,诚信显得那样默默无闻,但是机敏意义都远不及诚信深沉。机敏或许会给你带来片刻的欢愉,但似过眼烟云。诚信的作用也许不会那样显而易见,但时间终会证明选择诚信,就是选择了正确的人生。
诚信,比荣誉更有时效性。荣誉的光环是璀璨的,但是没有人能顶着它走完一生,有荣誉装点的生命也许是美丽的,但这美丽挥之即去。但是,诚信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愉悦,会陪伴人的一生。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也许你永难挽回。”富兰克林的话一直牢牢地铭记在我心中,让我懂得诚信,懂得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信坛、三、168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每个人良好道德境界的前提,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孔子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记载,"成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各种诱惑出现的前提下,诚实守信更显得意义非凡。在我们身边总有些人,他们在诸多困难中坚守诚信,这种精神不仅是信念的进发,更铸造了美丽的心灵。
信坛、三、169
失去诚信,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方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点木为玉。
信坛、三、170
一个诚信的人,更易赢得别人的尊重;一个诚信的企业,更易取得巨大的成功!
很难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海尔企业,是由一个濒临近破产的小厂成就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它走向财富?“不是别的,是诚信创写的历史佳纪”。厂长张瑞敏自豪的讲到,记得那时的工程濒临倒闭,而且在用户反应我们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时,我毫无顾虑地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毁!其实我也知道,这是“海尔”最后的挣扎,前进是成功,后退是倒闭,但我有勇气的是与诚信并肩闯困难!如今,“海尔”成为了我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强品牌。在诚信中发展,在诚信中进步,拥有诚信,那么成功也在不知不觉中蹒跚而来······
信坛、四、436
诚信是娇艳的鲜花,美化世界;诚信是灿烂的阳光,温暖人间;诚信是甘甜的清泉,滋润心田。 古往今来,有多少诚信之人令我们感动,有多少诚信之事让我们难忘。
春秋时期有个鲁国人叫曾子。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她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教导妻子:“如果大人都不守承诺,小孩子又怎会诚实守信?”曾子面对孩子尚且讲求诚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诚信,如熏人沉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诚信,如悠扬清远的驼铃。倾听铃音,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澄明而又清澈。 将诚信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心田,让诚信之花开满人间吧!
信坛、四、437
诚信是金,诚信是胜,诚信是称,它衡量着人的言行,处事方法,对人态度,它胜于人们拥有的其它东西。
还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在自己拥有“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要挑一个出来以减轻负担,他竟将“诚信”丢掉了!那就是愚蠢的做法。
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常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记得“掩耳盗铃”的故事吗?那就是自欺欺人的最明显例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真正正大光明地去对待生活,挺胸昂头于天地之间!
诚信对人,是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还记得“曾子杀猪”的故事吗?曾子为了履行对儿子的诺言,杀掉了家中唯一一头猪,曾子的言行不但维护自己的诚信原则,也对儿子进行了诚信教育。
诚信,也是企业的生命,当今社会企业家的辛勤工作竞争尤为激烈,但也不能影响人们对诚信条约的丝毫动摇。因为对对手的欺骗,也就是对自己的实力不肯定,它还会直接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相反,因为对客户诚信,反而会获得客户的信赖,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他人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会使你的人生更美丽!
诚信对社会,诚信对国家,是诚信对己,诚信对人的升华。它不再是一种行为,一种态度,而是上升为另一种精神。一种对国家忠诚,对社会忠心的精神,成为一种民族不倒的灵魂。对社会诚信,你的人格也会得到升华!
诚信,在你我心中。让诚信的风吹遍世界!
智坛、八、150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这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学到智慧,必须先从最基本的道德学起,只有我们的心态、素质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掌握人生的大智慧。之所谓德才兼备也!
智坛、十一、151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礼坛、五、282
“不学礼,无以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对“礼”做出如此重要的评价。礼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君与民、君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国家才不会动乱,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必须依靠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礼”能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具有全备的礼学,才能建立安定的国家,和谐的社会。
义坛、一、391
兄弟义气是人和人——大都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一种单纯的感情,类似于友谊,又比友谊更深一层。朋友之间的才叫友谊,兄弟之间的就叫做义气,做朋友要够义气,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的多帮助朋友,相互合作,相互鼓励,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分享快乐
义坛、六、147
义与利,好像怎么也不会有关系。说到“义”,我们自然会想到史上一些大义大勇之人,这些人怎么能和利益扯到关系呢?这里说的利,是一种广义的利益,它不但包含财益,更多的是人们的根本权益。“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中就指出“利义相依”,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人是大义大勇之人,是因为他们勇敢地维护了我们的利益。”舍生取义“也是说人们为了他人或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仁坛、四、35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仁坛、九、174
仁者爱人,为仁者,常怀一个慈悲之心。在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乏少数,而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呢?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正心,必须一心向善,一心向仁,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善对世界。其次,我感觉我们要从小事上规范自己,让自己不要受利益社会的影响,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诚心仁意。最后,我们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心怀世界的大人,还必须坚持自律,持之以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拥有“仁”与“爱”,才能让我们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