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月印川 赵玲漫 学号12016000218 邮箱1030123630@qq.com
仁坛。一 905楼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所有德性的核心。仁的基础是人可以为善的初心。由于人有为善的可能,人才能够做到仁。仁是内在与人的内心的。并不是外部强加于人的条例。人将自己的初心发扬出来就是仁。由于初心微妙所以要通过修身来加强初心所发的善。仁是内在在自己本心之中的,人对仁的追求是达到真我的途径。
义坛 一 538楼
"智者,义之藏",如果以已发微法来理解的化,义就是仁在各事各物中的具体展现。故义应当是各事各物的义。义就是"宜"所谓"义便作"宜"字看,训之为"宜"就是直接在事上见。"义"字 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所谓"两分"就是一定要如此做,一定不如此做。"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见于事则必如此或不如此做,固"仁"包义。义就是分辨的能力。好好色恶恶臭,能够辨别何者为好色何者为恶臭。这个能力也是良知的初见,良知就是一种分辨能力。致良知就是能够将这种能力从认识中实现出来。可以理解为义就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礼坛 五 421楼
礼通理者。纹理也。在孔子时代,礼是礼仪礼节,当时是一种礼乐文明,但是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对宇宙论的强调,这里礼乐类似外在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提升高度。礼脱去了外在意味转变成了理。这就跟天理联系了起来,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故而在宋明儒的眼中礼没有理那么的自然直达本心。将礼转而变成了理。
孝坛: 七 116楼
孝弟:"孝悌是忠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成仁的基础。人之间因有孝弟才得以亲亲仁人。故爱有差等。孝弟也是儒家的根基,孝弟也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基础。通过对孝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不是个体的人,是关系中的人。孝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最直接的联系。在家敬重长辈,与兄弟亲爱,出门才能由己及人。为官才能为臣。仁的第一步就是孝。孝悌是家的关系。由孝才能推至其他德目比如忠。孝是为人的第一步。
智坛 十一 185楼
"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智,作为发端,也就是能分辨善恶,所以是义之藏。但是在中国传统中的智并不仅仅是现代概念智商中的脑力活动的等级。而是对事物的感知。并不是能不能快速的进行一系列逻辑思维能力。而是要在关系中体察一件事的能力。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行为有一种高度的理性化的自觉。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智为四德之一。智则是自觉此爱,并自觉如何去爱。智是对仁的一种自觉。心统性情中,人通过智来觉智心里的性,即天理。所以中国的智是涵盖更广泛与德性相依托的。不能仅仅只是看作现代智商上的聪明。
信坛 :五 234楼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中国传统思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基础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坚持;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这个也是君子为人的基础,是仁之下的一条德目。也就是说,要想为人而仁必须要做到信。言而无信非仁矣。与朋友交要信,与师长,长辈交也也要信,这个是为君子的一个基础之一。
忠坛; 七 209楼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由孝发出的,在家孝父母,事君要忠恕,这是一种以己推人而出的德性。这是一种尽己之心。它吸收了之前"忠"的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在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体现之一;含有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君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要"尽己"。忠是君子对政治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忠不能解为迂腐,君子为仁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一个好的政治,而这个好的政治中,君子为臣其德性必须是忠。忠在现代便被视为对国家的忠。
廉坛 十五 136楼
廉是官员的一种品德。莲者廉矣,能够在污浊之地自己洁身自好。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也是出自于此。自古对官员廉的德性就一直倡导。唐朝的贾公彦注释这里的“廉”字说:“廉者,洁不滥浊也。”管仲提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晏婴“廉者,政之本也”。廉是官员须恪守的品德。也是洁身自好,得人爵不忘天爵的必要。不可见利忘义。这与儒家的不忘本心是有关的。为官为民,不能为官之后忘记自己的本心而被利欲熏心。
毅坛 十一 170楼
刚毅木讷近乎仁矣。因为为仁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功夫。毅是一种坚持的品德,为仁需要这种品德。立志一定要坚毅,不能常常立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毅勇为三达德之一。毅也可以理解为成仁的工夫。立志不毅,即不坚定,是不可以达到仁的。孔子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这里说的也是一种毅,也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品格。为仁不是以朝夕之间的事,而是持之以恒,每日慎独,三省吾身,都是为了使为仁的不间断。努力朝孔夫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靠近。为仁是长久的修身,所以对心志的坚定尤为看重。
和坛 十一 222楼
不过且无不及为和,叩其两端取其中者为和。和是一种度量,不偏不倚为和。是情之所发中节为天理的依据,为仁的尺度。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在人,喜怒不行于色。但和并不意味着意味的妥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只有发的合适恰当才为仁,过而不及都均失去了仁。所以对和的强调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着充分的体现了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做到中的时候,所显现的就是和的状态。未发为中,已发为和。和是一种内心的度量,内心对行为的度量。
评价意见:说理较为全面,然而深度不够。望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