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上半年二等奖李莉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上半年二等奖李莉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李莉

学号:201611120100004

总坛:三、39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尽的经典,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社会,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难免会陷于浮躁而不利于个人的心性修养,中华经典教育可以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稍作停歇,用心去领会经典中的义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个人的心性修养,能够有效地戒除生活和工作中的焦躁;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同时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只有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加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华经典教育有利于提升当代人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义坛十四、107

朱子曾说“仁者,心之徳、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他对于“义”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强调“心之制”,即指“义”乃约束“心”的手段,是“心”动的依据,要求心之所动不可不义;另一方面强调“事之宜”,即指处理事情要做到适宜,根据傅佩荣先生的理解“义”字原来就有“宜”之意。从朱子的理解来看,“义”既包含了行动之前的动机,也包含行动之时的具体做法。因此“义”应该是由内而发的符合正义的行为。而告子却认为“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子上》),这与孟子以及朱子的看法大相径庭,按照他的说法,我们的行为将不必求合于义了。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各国诸侯不注重义的重要性,只看到利,才会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而在今天,我们更应该见利思义,所做所为应该追求合于义。

坛:十一、100

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首先问的是孟子能不能给国家带来利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这不仅是梁惠王对孟子说的第一句话,同时也是《孟子》一书的开端,这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状,各国相争,唯利是图,而将仁义拋诸脑后,这也正是孟子力图要去解决的问题。在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臣弑君”、“子弑父”等一系列有悖人伦的现象,原因在于苟为先利后义,不夺不餍,如果我们只见利而忘义,那么我们的心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就会造成争抢,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攻城掠地,无不是为利,因此,太史公说利诚乱之始。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我们应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作判断时心中要有符合正义的评判标准,做事过程中要做到适宜。在生活中做到正义先行,而后考虑利,追求符合正义的利,做到以义制利,才不会违背仁义道德。

义坛:二、103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该走的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足额不知道寻求,所以学问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把那失去的本心找回来罢了。义是指人的行为要符合正义,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本心都丢了,又拿什么去指导他的行为呢?如果一个人的本心丢了,他的动机也不会是符合仁义道德的,那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他的行为也不会符合正义,我们只有先找到仁这个本心,才能够将它显现为行为中的义。

仁坛:四、513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的意义,真正掌权的人是各个诸侯,天子并无实权,老百姓也只是隶属于相应的诸侯。在那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增强实力,称霸天下,一味地对外征战,丝毫不顾及百姓的生死,而小国往往是被征伐的对象,而被吞并的小国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就滕国这种小国如何能够免于灾难,孟子便拿出昔日周太王面对狄人的屡屡进犯为了保全百姓而自己离开的故事,周太王指出“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认为他是仁德的人而纷纷追随他。仁德的国君会爱护他的子民,不会为了拥有土地以及其他身外之物而不顾百姓的生活,更不会主动挑起不义之战,而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仁坛:四、515

在古代君主和百姓的直接联系是很少的,最主要的还是君主与臣子的联系,君主了解百姓的情况也是通过臣子的,爱人民的一个最直接表现是爱臣子,从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不难看出君主是否是仁德的君主。对于如何处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孟子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足,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狗与马,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泥土草芥,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敌。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孟子用手足与心腹、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雠来比喻君臣关系,如果君主清楚认识到君臣关系的相对性,就会主动听取臣子的谏言,和臣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如果君主能清楚地认识到君臣关系,那他也不难认识君与民的关系,君主将会爱护百姓,行仁德之政,这样离王道还会远吗?因此,仁的对象还包括臣子,爱臣子是爱人民的直接表现,爱臣子有利于更好地爱人民。

仁坛:九、257

作为仁德的君主最基本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为民制恒产。孟子在开篇回答梁惠王如何尽心于国便提出了他的经济政策,描述出他所理想的社会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的生活的条件,这也是孟子所说的恒产。

在孟子看来恒产和恒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根据朱子的解释,“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四书章句集注》)。没有常生之业却有常有之善心,只有有素质的读书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普通老百姓没有常生之业,就会失去这常有之善心,就会胡作非为、唯利是图,结果触犯法律,就会有相应的惩罚,在孟子看来,贤人在位是不会放任这一切而无动于衷的。因此,贤明的君主会让百姓有常生之业,让他们对上能够赡养父母,对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好的年成丰衣足食,即使是坏年头也不会忍受饥饿甚至死亡。而当时的情况却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主要原因还是百姓“无恒产”,没有常生之业。

仁坛:九、258

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老百姓征税要合理,“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再一次提到恒产与恒心的关系问题,以及无恒心会造成什么后果,但不同于《孟子·梁惠王上》的是,之前要求的是要“制民之产”,而在这里,他强调要“取于民有制”。也就是说前面谈的是怎样让老百姓有常生之业的问题,即怎样让老百姓拥有的问题,而这里谈的是在老百姓拥有的情况下怎么从老百姓那里取的问题,即向老百姓索取的度的问题。为民制恒产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有土地相傍,能够依据农时耕种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以维持生计,在古代农民的收入不等于土地的产出,农民需要按照相应的赋税制度向国家上交一部分粮食作为赋税。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灾荒年的话,土地的产出肯定是远远多于老百姓生活的,但是如果赋税太重的话,即使是丰收也很难维持生活,而战国时期大多都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度地向老百姓索取,而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孟子指出“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七十人而助,周人百亩而徹,其实皆十一也。徹者,徹也;助者,借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在这里列举了夏商周各代的赋税制度,虽然他们有所不同,但是税率都是十分之一,这是很合理的,只有制定合理的赋税制度,制民恒产才真正落到实处了。

仁坛:九、259

要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光靠养民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教民。儒家极为重视礼仪,孟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屡见不鲜,孟子大力提倡人伦,以期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办学校虽然称呼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教民的目的是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关系,提升老百姓普遍的道德水平;而且处于上层的人明白了任何人之间的必然关系,百姓之间就会亲密,就会少了很多争斗,从而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教民是行仁之方,而教民所达到的效果同时反过来推动仁政的施行。

:十490

良知是需要培育的,其中树立仁德观念是培育良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孟子看来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如果这个最本质的特征丢失了那又如何能培育良知,因此树立仁德观念对于培育良知十分重要。“仁之不胜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将仁与不仁的关系比作水与火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说,水是能将火浇灭的,但如果是很大的火用很少的水是浇不灭的,这是由于量的缘故,通常人们不会因为水太少无法浇灭大火而否认水没灭火的实质,但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却因为个别的仁没有战胜不仁而否定了仁胜不仁的实质。对于个人而言,这将导致个人形成错误的观念,助长不仁的观念的滋生,不利于良知的培育;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将遮蔽人们的眼睛,同时助长不仁之人的气焰,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十一229

“仁”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核心范畴之一,圣人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来展开的,仁是自内而外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使行为表现出义的重要准则。孟子认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行仁德就好比射箭,射箭的时候是先要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应该反躬自问,而不是去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在行仁德的时候,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好,那首先是得反思自己,看看自己仁之所起的“心”是否正,自己的本心是否还在。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事情,也会学习很多东西,但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学到的东西良莠不齐,有可能把我们带到和本心相反的方向上去,我们应该时刻反求诸己,找回失去的本心并加以保持。仁由心发,只有保持本心,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孝坛:一、654

赡养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果子女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那更谈不上去践行孝的其他方面了。孟子对于不孝有两种分类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按照当时流行的五种不孝来分的。其中有三种不孝都是在说不赡养父母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因为懒惰而不去工作赚钱,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赌博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成家之后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不管父母的生活。动物都有反哺之恩,更何况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呢?如果连赡养父母都不知道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父母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让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求回报,只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好,只要他们能给的,他们一定会尽心竭力地给我们。但人都是有情的,而且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差,而作为子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赡养父母,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能只顾自己而把他们放在一旁不管不顾。

孝坛:四、43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异于禽兽的基本良知。“孝”表现在生活中会展示出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自尊自爱。“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孟子将不孝归为五种,放纵耳目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一方面,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必然会遭受法律制裁,自己会遭受刑戮,这会让父母很担心;另一方面,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从而受到法律制裁,这不管对于自己还是家人都是一种羞辱,而且父母还要遭受别人的嘲笑,使他们更加羞愧。父母生我养我,如今长大成人,没有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反倒让他们为我操心,因我受辱,这是不孝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尊自爱,要经得住诱惑,不要放纵欲望,更不能作奸犯科,这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免于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不说要成为他们的骄傲,至少不会让他们蒙受羞辱,如此他们能过上安稳而舒心的生活,这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孝坛:五、98

所谓遵循正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行仁义之道,这从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上来说具体表现为孝敬父母,那我们如何才能孝敬父母呢,我人为其中一点就是要不让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不让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父母主动陷入危险境地,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大麻烦,父母处于对我们的爱护心切,主动陷入我们所陷的麻烦甚至是更大的麻烦之中;另一方面,父母被动地陷入危险之中,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喜欢逞勇打斗,虽然我们逞了一是之快,但别人很有可能会找我们的父母寻仇,这样会让父母被动的陷入危险之中,这是不孝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个人修养,一切事情起于修身,我们应该将仁义道德内化为己,外化于人,这样既使自己得到了修养,同时又感化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不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也不会让他们被动地陷入危险的境地,至少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是做到了孝敬父母。

孝坛:二、657

所谓孝敬父母是要求我们既要孝顺,同时更要尊敬,只有尊敬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可以说是孝敬父母的本质要求。我们说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对他们作为我们双亲的尊敬。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单纯地把给父母物质上的回报当成是孝敬父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子女离开了父母去到大城市打拼,一年下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更有甚者,几年都没有回一次家,很多人往往借口学习或者工作忙,很久都不和父母联系,而钱却成了和父母联系的理由,没钱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要钱,自己挣钱之后会给父母转钱。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我给父母给钱就算是孝敬父母了,而缺少了对父母的关心,甚至都没有问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要的也许就只是我们能经常给他们打打电话或者开开视频,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当然物质上的回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赡养父母的表现,但我们不能让孝敬父母流于形式,而是应该从内心去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使孝敬父母成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从而弘扬孝文化。

 

价:在论述中,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后的体现,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结合理论与现实。然而一些说法还有待商榷,望继续学习深入相关内容。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