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回帖内容精炼且全面,对经典主题内容的理解能够联系个人生活与社会实际,能够初步理解经典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与功夫境界,望继续努力钻研,提高个人境界,将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21级
姓名:张宛青
学号:202131115011006
中华义理论坛:一、550楼
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构成中华十大义理,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我们应该对之加以弘扬,将此精华代代传承。人人习传统、懂伦理、讲道德,社会则安。十大义理是人的内在道德准则,若人人都能提高和开阔自己的境界,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和谐美好啊!学知识前应先学做人,这就是学习和教育的意义啊!
中华义理论坛:三、464楼
中华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意义。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不竭精神源泉,中华经典教育在今天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随着科技发展智能给人带来便利,电脑手机等设备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通过键盘打字和语音通话的交流方式越来越普遍大于书写文字,教育也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如同现在许多大学生以“无纸化学习”代替曾经的纸和笔,这为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一种“提笔忘字”的现象。汉字是中华经典的重要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础,科技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到文化的传承问题,我们应该解决“提笔忘字”问题,注重中华经典教育。
仁坛:八、469楼
践行仁道,首先应该心怀仁道,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有些人为了富贵而行善、有些人为了名声而行善,这都不符合真正的人道。仁应该被内化于心,再从而外化于行。迫于外界舆论的压力、或是由于对私利的追求,都不是真正的仁的体现。反之“富贵不而淫,威武而不屈”,也是对仁道的践行。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由于他人或社会所评判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从而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自己内心对这个评判的立场就被边缘化了,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践行的仁,也不一定是对的。因而人应该学习仁,内化于心,自己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一套仁道践行标准,从而按照自己内心的判断实践,所谓真正的践行仁道。
仁坛:十、544楼
朱熹理学中,将理在自然中的体现理解为自然的必然规律,而在人类社会中,理则体现为人的良知道德。良知就是天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种属于人内心的感受。人性本善,人在作恶时,会受到天理的谴责,具体表现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我们对知识、道德、审美的追求,本质上也来源于良知,即天理赋予人的本性,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违背自己的良知。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授予,更注重于人的道德的养成,教人向善,从而达到社会的善与和。孔子所说的“仁”,也就是爱人。人有良知,才能做到爱人。
义坛:三、204楼
义是君子的行动标准,是人的内在准绳的外在体现。仁与义关系密切,孟子认为,仁是人的安生之所,而义是人的正确道路。通过义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君子行事,内心怀有仁,而施行义。对待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对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儿,以义行之,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待人接物尊重的体现。义在现在任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不仅能够指导人的行为,更能体现社会主流的一个正向倾向。构建一整个正义的社会,缺少不了个人的义举。
义坛:十一、116楼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体系中,义总是与利相对的存在,并且大多学者名家倡导义大于利,当义利产生冲突时,应当舍利而取义。孟子的学说中,将仁义作为核心思想,对于义,通过义利比对更进而阐明义的重要性。“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等中华成语,都是对利的贬义。我认为义利相辅相成,义固然重要,但是利也存在着其积极价值,例如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大利。二者的次序应该是先考虑义再考虑利的,义在利前。二者并非决然对立冲突的,分次序一并权衡得之并不是矛盾而不可取的,只是当义利产生冲突时,应该取大义而舍私利。
礼坛:二、646楼
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是礼的五个原则。与人交往,应当真心诚意,与虚情假意相对;个人生活,应当朴实简洁,与奢侈靡乐相对;克制自己的欲望,按规矩行事;做人做事行中庸之道,凡事恰到好处;用礼约束行为,和谐最为可贵,应当由于遵循礼而自然而然获得和谐,而非为了和谐而去强行和谐。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不仅仅注重礼的外在现象“复”,也注重内在的“克己”以复礼。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要求。我们要以内在原则要求自己,而不能仅仅因为外在的要求去服从,内心的觉醒同样是重要的。
礼坛:三、910楼
个人认为,礼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内在原则,对外表现为“礼”的规范和社会与人的和谐现象。礼能够使人端正自身,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都遵循内心的礼,讲求规范、德行,名正言顺,简易适度,整个社会便体现出一种规范且和谐的美好现象,个人内心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便都达到了。规范对于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礼在如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接受教育,不断学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且把道德付诸行动,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美好。
智坛:六、469楼
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养成品行,培养能力。而哲学,也被成为“爱智慧”之学,也就是追求智慧。什么是智慧呢?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它,想要得到它:追求智慧、崇尚智能、培养才智、提升智商。我对智的理解,便是懂得为人处事之道,并且能够以自己舒服的方式栖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闪闪发光!大部分人总是贪婪的,认为得到就是好的,但却忽视了儒家的取之有道和过犹不及应适度。贪婪应该被束缚,虚伪应当被提出,才能安然处于世间,不卑不亢。爱智慧的目的在于此。
智坛:七、351楼
孟子指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见,智的价值之一,即明辨是非。明是非,懂事理,听上去就是智者的属性,用一颗明辨是非之心指导行为,则行之有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大概率是一个有智德的人。知人者智,知人者明。如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知晓他人通达知识只能说明你拥有一部分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自知之明,即能使自己行止有度,方能成就美德。
信坛:二、995楼
信就是诚信,要诚实守信。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问,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的效果。人能穷,但不能没有尊严;人能平凡,但不能内心匮乏。总而言之,人不能虚伪,而贵有自知之明和荣辱观,要有内心的道德准则。信的价值在于要讲诚信,不诚实,则仁义礼智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是人之所以作为一个道德的人的立身之本。
信坛:二、1018楼
诚信,不仅对于个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治理国家,也是十分具有价值的。何为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代没有纸,经验技能不能通过笔墨记载,均仅能依托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真实而可靠。别人用生命或者鲜血换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讲信用是要吃亏的。信是立身之本,人无信而不立。
忠坛:二、774楼
所谓忠字含义的由来,来自弦高犒军。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往来于各个国家进行商品贸易。在鲁售公33年的时候,弦高去周王室的属地进行经商,结果在途中遇见了秦军。当他知道秦军要袭击自己的国家时,一边往郑国通风报信,另一边自己则是伪装成郑国国君派来的特使,用十二头牛作为礼物来犒劳秦军。结果秦军以为郑国知道自己兴兵偷袭,于是只好做罢。因此弦高这种将国家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的行为被视为“忠”的象征。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蕴含着忠于祖国河山,忠于人民的意义。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
忠坛:四、255楼
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廉坛:十二、601楼
廉由来于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大臣于谦为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视河南。返回的时候,同行的官吏都买些当地的绢帕、线香等特产回京分送朝贵,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因此后人常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正直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