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重温经典《论语》,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上入手,认识到了继承传统文化要尊重传统文化原本的面貌,创新传统文化也要不忘初心,对待当今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不当现象敢于批评,走好文化自信的道路任重道远。
品阅《论语》,守正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110102285 陆小婷(女)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论语》中蕴含着华夏民族原始的智慧,核心思想是道德政论,其“仁”的精神,融人伦道德政治于一炉,将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念扩大到政治关系之中,对中国封建政治、民族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影响至深。我们爱它的沧桑,爱它的风光,爱它沉甸甸的历史思想,给予我们走向未来的自信与智慧,任意汲取一点,皆如饮玉露琼浆,让人才思泉涌。在此,我想带大家感受《论语》里潜藏的守正与创新的思想,以在我们面对大时代新事物的冲击下,对如何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启示。
守正创新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民族发展不可避免的话题。古时,虽以农立国为发展根本,更重传承积累,而乏大胆创新,但先人伟大,也留下传承与创新的智慧。《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其意大致为: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承夏礼,周承商制,所减增废改的内容是可知的,以及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即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预先知的。”由此可知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基本态度:支持改革创新,但以不改变文化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今时,守正创新的故事和行动也仍在延续,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的情况下,守正创新更为人们所推崇。习近平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强调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继承的重要性;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央视 《 典籍里的中国》体现了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让文化在保留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创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得到了大众的喜爱。
但是,若不能把握好文化发展中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则会滋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端。一旦失控,便是“东施效颦”,只能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加上一笔。以近年来大火的“古风”为例,随着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满足人们共同精神追求和审美的需要,“古风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外来文化的“黄雀在后”的情况下杀出一片血路,各路商人、创作者、“传承人”等嗅到其中商机,大量以“古风文化”为背景或卖点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涌进社会文化生活,小说、漫画,乃至游戏都是受现代人青睐的呈现形式。但在浮躁的心理和功利心的催使下,大部分作品存在词藻堆砌,毫无逻辑义理,更不谈思想文化。进而有“大学教授兼小说创作者的迦楼罗火翼怒批判花粥所作歌曲《盗将行》文辞不通、逻辑荒谬”一事刷上各大平台热榜。此外,人民日报《古风音乐走红用“流行味” 唱出“中国风”》一文批评到:“有的‘古风作品’创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提醒大众,“‘古风’走红,鱼目混珠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提高鉴别力。”还有2023年北京卫视春晚的第一个相声节目也讽刺了用辞藻堆砌的伪国风和滥用缩写首字母的现象等。以上批判思想皆是针对文化创新作品中存在的“堆、杂、伪、乱”四个问题,这些现象无一例外与没有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导致的。那么,如何守正、正确创新?《论语》里的智慧已然为我们指引方向。
首先要端正态度,坚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大意为:孔子夫子言:“富裕显贵人皆想,应正当的之法得之,否则,即使在最紧迫、最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此理欲观,看似非黑即白,过于“神圣”,实则所虑深远,是通过欲望和道德看生命力的问题。就如处于短期爆火心态所造的流行乐音红极一时、“快餐文化”曾引人入胜,或许一夜走红,但由于其扎根文化不深,迎合趣味,易使受众腻烦,迅速失去大量支持者,不过终究梦一场。蓦然回首,宫商角徵羽、诗词文赋和名著典籍等蕴含传统优秀文化的作品却仍有一群人追随着,也许是为了传统文化的振兴,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审美志趣,都保持了初心,克服物质与精神上的困难,去芜存菁,让有着共同精神追求的人们得以找到精神栖身所,在那个怀旧却新兴的世界里邂逅“遗失的美好”,给古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长期濡染培育的结果,一蹴而就造快餐文化将会破毁优秀文化的生态,这种态度不可取。所以端正态度,以慢火煨出文化的价值;坚守初心,在敬畏和尊崇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创新,优秀文化的生命必会绵延不绝。。
其次是挖掘和整理文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宝藏,也是难啃的知识,毕竟“我非生而知之者”。若不能真心实意的去热爱它、发掘它、专研它,那终究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国家非遗“天琴文化”,其著名曲谱《放雁》(目前官方翻译),本应将“yan”翻译为在壮族的图腾文化中意味着“把美好送给天上的亲人”的“燕”,却因“雁”在大众认知里更为“大气”而把“燕”翻译为“雁”的信息传播不符文化习惯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作曲唱词脱离群众、信息误传的现象,这归根结底是人们对文化挖掘不够的原因。反观越南对天琴文化的传说、上百本的典籍整理、民间习俗、表演宣传等有一套完善的整理体系,所以对天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更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吸引力,并且成功申报为世界非遗文化。因此,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是创新的基础,是孕育新的文化生命的养料,我们应当秉承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精神,才能畅游华夏文明的海洋,不让宝藏蒙慧。
最后是融入思想。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不仅要有文化底蕴,还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个人的独特思考。屈原在整理楚地南方本有巫蛊文化融入个人的家国情怀、怀才不遇等复杂情感,颇有“诗歌何为时而作“的,是坚持本来,创新融入新思想的体现、是时代个人思想的体现,由此,创作出文体有自身的独特的爱国情怀,才创作出了我国浪漫主义代表之作《楚辞》。鲁迅在熟读中国神话的基础为原料,以亲身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经历的所体所思所感及时代特点才熬煮出大禹治水群怒斥贪污吏的伟大情节、才有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新编》,这何尝不是坚持本来,创新表达,加以个人见解的典型例子?我国诞生的第一支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墨明棋妙”创作出的《倾尽天下》《风起天阑》 等作品,也是以古代文化为主要创作元素,一个人的独特感受创新性的融入现代乐器的音乐特色,其中和弦使音乐更为朗朗上口,又不失古风之等。团队成员们坚守本来,融入思考,才能创造出新时代新作品唱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唱乐,才能传唱到千家万户。所有的文化作品创作只有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底不断钻研的基础上不断打磨,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有思想的进行组合创作,注入新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新光彩。
春秋战国,孔子的车马粼粼印拓九州大地,留下千古的文化智慧。当我们翻开厚重古朴的书卷,当我们的目光与旧墨黄宣相融,岁月源头的清光在眸中吻出荡漾的波澜,历史似乎已将华光占尽,那今日你我又该如何书就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呢?《论语》主打“仁、礼、孝”的儒学思想,也蕴含中华十大义理之“智”,是文化守正之初心、务实、专研,创新之与时俱进、改革。启示我们正确处理好文化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仰赖于自发的坚守,亦仰赖于我们对永恒绚烂的生命主张的追求,对民族、对文明、对自我的凝望与审视,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有不竭的力量之源,走向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声音。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级汉语言文学 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