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上半年三等奖梁婷婷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上半年三等奖梁婷婷

字号:T|T

于书中明,与学同行

 

桂林学院 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202213005037 梁婷婷(女)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记录着我们的历史,讲诉着中华的故事,每一部经典国学,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血脉延续至今,品读国学,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当问起为何读书?也许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可当你拿起国学品读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而知朝代兴替之由,而知个人修身之要。书为何重要?我想从《尚书》说起,《尚书》乃政书之源,史书之祖,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尧典》为《尚书》之开篇,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懂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何为?治水。《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自此九州分定,四海会同,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九州生民,永世昌宁。《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奠定历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如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唐太宗与魏征论政:“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仍然秉承着这本源的民本思想。《尚书》望先贤古之美德,传于天下。华夏民族经典,斗转星移,历朝换代,青史永存!

         换读《史记》,记录无数精彩的中国故事,《史记·黄帝本纪》开篇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抚万民,度四方,于天下诸部相互侵扰,平定战乱,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统一中原部落;《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等揭杆而起,记录人民英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成为千古佳话,也成为中国美德;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书中看到尧舜禹美德;于越王勾践学会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家国情怀;在乌江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也牢记于书中记载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请于鸿毛,《史记》便让我对于死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人处于当世,该秉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于国于民于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泛读《论语》,为学,为政,为人,讲诉中国仁德智慧。理解孔子及其弟子追求大同的理想社会。《论语》记载:“不学礼,无以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从政者的准则。更于书中了解,生于乱世,诸侯争霸,礼坏乐崩,黎民涂炭,孔夫子于乱世之中,坚守道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晚年周游列国,历经重重考验,只为实现那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天下大同,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君子应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义推天道明人事,望后世学史明智。与孔夫子于《周易》中言:“坤元载万物,元亨利贞,元者万物之始探寻其中的天地大道。山岳耸立,江河奔流,日月依于天,万物附于地。

         论起屈原,便是《楚辞》。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天眼探寻自然现象变化日月星辰,中国火星探寻任务任命天问而如此之前,屈原曾脚踏华夏大地,仰望苍穹,发起天问。《楚辞》构筑中国浪漫主义源头那为何拥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楚辞》屈原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南仁东先生曾说:“美丽的宇宙太空, 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到无垠的广袤。中国天眼就是求索的眼睛,追索中国人对宇宙道路的探索,跨越两千年的探索,是以追寻大道。于《离骚》有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求索不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于《楚辞·橘颂》中记载:“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更告诉世人热爱故土,对祖国的热爱,伴随成长,写楚人的立身之本,更予以后世之本,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爱家国,是人人具有的美德,扎跟国土,爱我家国,的家国情怀延续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自信的态度和高昂的热情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带动感染更多国际友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大国自信,从而在他们心中树立起中国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国学经典须于生活中体悟,《老子》、《周易》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着社会发展,人类的进步,奋发有为的精神,当代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努力前行,砥砺奋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是以明于天道,而察于民之政。

         一壶热菜配点心,一盏夜灯加书籍,让我安心的地方,便有国学所在之处,红尘纷扰,于书中找寻宁静。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中路3号桂林学院教育学院2022级学前教育

邮政编码:541006

 

评语:作者从《史记》、《论语》、《楚辞》等典籍出发,探寻中华文化之根。文章逻辑清晰,语言严密,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但文章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对于传统中华文化需往深处挖掘与探索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