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姓名:陈卫宇
学号:202321115010028
义坛:十二、见利思义,274楼
唐甄在《潜书·制禄》中指出,“凡人之性,上者有义无利,其次见利思义,其下见利忘义。上下少而次者多,厚其禄所以兴义也。上者不德而忠,其次德而后忠,其下虽德不忠。上下少而次者多,厚其禄所以劝忠也。兴义劝忠,所以厚民生也。”
他的这一提法明显带有性三品论的影子与痕迹,将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上下难以变更,惟人数最多的中者亦即常人往往“见利思义”,这并不是说见利思义是绝对错误,义与利是截然二分的,而是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常人之性,不能只讲道义不讲利益,那样容易流于空虚,更不能只讲利益不讲道义,那就否认了人与禽兽的差别,唐甄看到了这一点,故而要求厚禄以兴义劝忠。
因此,我们应当把义与利有机结合起来,不因义废利,不因利害义,二者不能偏私,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社会公义与道德正义不能侵犯个人合法正当的权益,个人也不能因为自身的不合理要求而有碍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发挥与实现,所以,以社会公义作为底线,以赏罚损益作为依托,我们的“利”与“义”才都能得到一定的约束和发扬,才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义利观。
仁坛:八、践行仁道,535楼
实践仁道应了解仁,关于仁是什么的话头,孔子随处指点,并未予以明确定义,但综合其说,仁应是一普遍超越内在的精神实体,是宇宙秩序亦是人间秩序,因此,仁从境界上讲,应是万物一体之境,把万物都看成我的一部分,是吾体吾性,而“万物一体”也只能从境界上讲,从自我意识的内在结构讲,而不能从现实直接切入,因为现实只有同情之了解,而无真正的感同身受。由万物一体贯彻下来,才好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正是将万物视为同体,显微无间,才能确保仁爱的差等次序背后有一个形上原则的支撑,只讲远近亲疏过于流俗,只谈无有差别近于杨墨,仁之为仁的准则不单单局限于人际交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更要紧的是为天地宇宙万物确立起一个终极价值依据,为人间秩序找到一个合理合法合情的最终源头。
礼坛:四、礼的规范,572楼
礼本质上一种社会秩序规范,周公制定礼乐本意也是要使大小宗各安其分,各守其位,不得僭越,目的是稳固周初脆弱的统治,而随着朝代的更迭,礼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但礼的形式一经确定下来,则必然只会越发繁密细致,尤其对于皇帝来说,婚丧嫁娶的礼仪典范无一不复杂冗长,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借此凸显出来,而我们要注意的是,礼为何始终经久不衰,至今依然保有生机与活力,那是因为其不仅是外在的典章需要,更是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人需要通过礼来对人与物赋予价值与意义,经由这种价值意义人才会感知到自己的社会存在,而不是孤立隔绝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仪式感,这种仪式感甚至不需要有实际意义,只是自己的随性所至即可,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无意义本身也构成了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它是与其他有意义对比而显现出来的,简而言之,其就是个人的礼,是自己对自己的开示和展现。
智坛:十、学习之道,447楼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习文化与了解知识是为了安顿人的身心,使心定得住,能让人立起来,既要成己也要成物,既要注重见闻之知也要重视德性之知,中国哲学历来重视德性之知,见闻之知也是为德性所知服务的,这表明中国传统哲学在内圣方面确实独树一帜,然儒家讲内圣外王之道,而外王又似乎笼罩在内圣的阴影之下,实际上,古代的著名儒者或理学家大多属于士大夫阶层,其中担任过官职的不在少数,他们所渴望的是得君行道,一展宏图,因此,内圣之学其实是基于外王之发用而得以建立的,正是因为施展政治抱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他们才建立起一整套博大精深的心性之学,磨砺心志,以待时机,平日的格物致知与致良知是为了一朝的政治施用,当然,不能将心性之学的目的庸俗化为追求名利,因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重建人间秩序,维护伦理纲常。
信坛:二、信的价值,1077楼
“人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人宝贵的品质,良好的信用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但信是很难做到的,就社会层面上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一个实有层次的信,它的困难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信任,这个困难是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来达到最低层次的解决的,即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必然的相互尊重和认可,但形上层次的信就难以解决了,因为这需要的是“诚”,要人慎独,不欺暗室,真诚坦恻,不起妄念,这又要求“敬”的工夫,宋儒说“敬”,其实先从“静”开始,由“静”逐渐过渡到“敬”,先教人静坐工夫,澄澈念头,却有空虚流散之弊,后教人主敬,主一无适之谓敬,思维专注集中于一,不胡乱发散,便是一个敬了,这是从内在来讲,除此之外,外在容貌衣着体态的庄严整肃也是敬,从这两方面说,敬可能才完善了。有了诚敬,信才得以朗现,而不是仅就平常说信。
孝坛:一、赡养父母,750楼
孝亲敬长,尊敬爱戴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面对父母,我们最难保持的是神色,即“色难”,始终与父母保持和谐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子女与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或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必定会在亲情上撕开一道裂口,危害天然亲善的血脉关系,而这种对生命延续的崇敬和认可是刻在基因之中的,不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消解,古代中国之所以要把忠和孝联系在一起正是基于此,只有移孝作忠,才能把不稳定的君臣关系虚拟地转化为绝对的父子关系,才能树立起君父的无上权威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廉坛:十二、廉洁,625楼
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才能身正,身正则不令而从,才会自然产生威严,而廉洁又是道德自律的外在表现,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才能有道德自律,因为道德自律是从内心出发而来的,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是收拾身心,自作主宰,如果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和社会观念的要求,那就是道德他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不是自己主动产生的,那么势必会有破坏违反约束的可能,而从自己的本心本性出发,才能有真正的道德,才不会打破合理的秩序规范,而是从善如流,自然而然,不离日用常行外,直到先天未画前。
毅坛:一、立志坚定,353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士人不能不有坚定的志向抱负,如此才能实现仁的理想,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艰难困苦是对个人的一种历练,经过事上磨练,个人能力和素养定会有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这不是代表所有苦难都是磨炼,单纯的歌颂困难是精神鸦片,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和精气,只有人主动接受苦难并且在苦难之后浴火重生,成圣成贤,有了一番长进,才能说的上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全是苦难,既无物质丰盈,又无精神富足,那么苦难只会是苦难,而不会成为其他事物。陆九渊说为学要先立志,立大志,明大德正是对当代青年的要求,志向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只有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扬帆起航,活出精彩,倘若蝇营狗苟,终日只计算利害,那么仅是蜉蝣而已,不见青天,人于现实之外,总要有一超越的沉思,有一形上的精神依据,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一价值基础。
和坛:十、孔颜之乐,413楼
孔颜之乐在于箪食陋巷之下的精神之乐,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并非是孔颜之乐的首要标准,而是说即使是处在百死千难的危急关头,也要保持精神上的宁静,故说君子仁人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平日的安适顺遂,自然惬意,如果通过做不义的事情来获取富贵,这是孔子所不取的,所以孔颜之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安宁,是乐观性与洒脱性的合一,是后世儒家学者的一个精神标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只有具备孔颜之乐的精神风貌,才能处约安乐。
忠坛:三、忠于人民,195楼
忠在论语中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常与“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联,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而就单个字来说,“忠”在帝制时代往往意味着对君主的绝对忠诚,与之相联系的是“孝”这一观念。古代不乏有“民重君轻”或“君舟民水”的政治理念,但在以民为重之上还有一“以君为主”的前提,故而重视百姓的利益是要为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利益服务的,究其根本,是“屈民以伸君”。在当代,忠于人民则出现了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意旨,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要为人民服务。
仁坛:四、仁的对象,620楼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一个仁爱先后次第推行过程,由己及人及天地万物,乃至一切有理性的存在物,正是所谓“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合理合法的人间秩序是可以上升为宇宙秩序而与宇宙秩序合一的,人间秩序即是宇宙秩序,此一路径是现实人间世界实现仁爱的合适道路;而此一路径又有其自反性,从天地万物又要回返到个人自身,这才能实现仁爱践履的循环往复、周全完满,即“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宇宙秩序也下落为人间秩序,宇宙秩序也是人间秩序。因此,仁的对象既是人间万物,也是宇宙万方。
仁坛:十、培育良知,591楼
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既是先天的又是先验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终极依据,故良知即是天理。王守仁要致良知就是致知的拓展,“知”何以为德性所知不为见闻之知,此正是一个性善论的先验假设,这是宋明儒者所共同认定的一个假设,无这一假设,便不能有宋明理学这一高峰,这一假设沿袭既久,就是一传统,因此,此“知”为良知,为道德本心,为德性之知。阳明早年以知行合一为宗旨,晚年则以“致良知”为教,要培育良知就是要践行天理,就是要格物致知,为善去恶,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正是要人保持心意的纯净,一恶意发动便是行了,一善意发动还需要为善去恶的工夫加以实现,良知在这里发挥的是知善恶的功能性作用,因此,良知的发显既要依赖正心诚意,也离不开格物致知。
仁坛:七、仁智统一,300楼
仁与智都是儒家的五常之一,虽然二者是并列的,但我们“仁”讲得多,“智”说得少,这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仁与智好像出现了上下的结构分殊,实质上,直到程颢才将仁提升到了本体论的位置,进而能够囊括仁义礼智信五具体条目,从此处讲,才能说“仁”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单说一个“仁”,自无不可,若使有了“智”,更能彰显仁德,仁的发用离不开智慧的运用;单说一个“智”,无所依靠,似是孤零零的,有仁作为主旨才能让智回归正轨,正确地发挥聪明才智,不至于误入歧途,至此,才能说得上是仁智统一。
礼坛:二、礼的原则,691楼
孔子强调非礼勿视听言动,要求人的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礼的基本要求,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引导民众,规范风俗的作用,而礼的形式表征又是以仁为内核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礼乐都要以仁为最高标准和原则,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最高境界是和,礼的运用并不是要发挥刑罚的惩罚功能,而是要协和人伦,合舟共济,发挥的是粘合剂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规范,维护伦理秩序,建立起公共道德规范和良好道德秩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礼的社会性功用,孔子追幕周礼,不是要恢复原本的周礼,因为周礼已经不完全适用于他的时代,他所着意的是要重新建立起一种像周礼一样的等级秩序,哪怕仅仅是在对周礼有所损益的基础上进行。
信坛:四、信的行为,740楼
人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信不仅是对自己,也要对他人,但自己与他人之间总是有所隔阂,是二不是一,那么如何将自己与他人打通为一呢,这就要从形上的天理上来说明,诚者天之道也,天的道在一个“诚”,正是这个“诚”将我与他联结了起来,成己成物,贯通内外物我,不诚无物,我真诚地面对他人,他人也真实地面对我,这才是思诚者人之道也,有了这一真诚坦恻之心,信才能纤毫毕露,豁然朗现,我们找到了信的安身立命之所,才会着力于诚信的行为,才能保证我们的信是绝对真诚,毫无虚伪的信。
评语:笔者并未简单的从道德修养的意义上去理解仁,而是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本着客观的精神将仁视作一种普遍超越内在的精神实体,顿扫千篇一律之感。笔者在对仁、礼、智、孝、和、廉等价值核心展开论述时,多以经典内容为引,尊重原文,较为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严谨科学的论证态度非常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