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窦勤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窦勤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

姓名:窦勤

学号:2018201318

联系方式:17863981410

 

 

 

 

 

1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456

进入大学之后我深入了解了一个词汇“国学”,学国学就寻找文化根基的表现,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

首先国学经典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涉及到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人文教育方面。从启蒙读物到文史著作都在传达给我们为人处世的理念,并且也能够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华历史的文化渊源 对我们的自身精神建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这些经典里面蕴含的精神内涵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随着民族实践和不断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因此学习经典就是在了解中华民族的特性和根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小孩子的国学经典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经典学习的地位逐步上升。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无论我们接受了多少外来优秀知识,在我们的精神深处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因此我们需要把经典当做精神食粮来滋养身心,建构人格。

2、孝坛 一 699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便是其中一乐。作为父母的孩子,“孝”是一种单纯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敬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这是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真的敬爱之情。这其实是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和教导,那么我们对待父母不应该仅存在于物质这个层面,而是要用更多地爱和尊敬去报答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除了疾病,我们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这是孔子在教导我们要体贴父母,因为我们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是时时刻刻地关心我们在哪里,是否平安健康的人。虽然上大学的我们并不是离开父母很远,但是我们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担忧和牵挂。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真心的爱护和关切,即使以后要远走他乡,也要爱护好自己,及时跟父母报平安,让父母安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能始终和颜悦色比较难,只在长辈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酒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尝,能算是孝吗?”在现实生活中,要儿女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在外交往的时候,无论是对待老师、同学还是朋友,我们都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种温和、谦恭以及保持微笑的状态,哪怕是陌生人稍有冒犯,我们也会在理智和道德的约束下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但是令人感叹的是,当对待父母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是很难做到和颜悦色的,更不用说尽孝道了。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会回家发泄到父母身上,一旦父母做的事情令自己不满意便马上不高兴甚至发脾气,这些现象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部分人对父母忍不住发脾气是仰仗父母会永远纵容他们,永远不会抛弃他们。但是实际上,孔子已经告诫过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能够与父母相处的岁月并没有多少。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岁月中对父母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让每次的相聚都是美好的回忆,让父母在我们的孝敬下真正的开心起来。

3、孝坛 三  172

我个人认为,继承父志拿到今天这个时代来说,其实可以不拘泥于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很多人可能认为继承父志就是父母做什么那么后代也要跟着做什么,包括父母所从事的事业,已经为人处事的准则等等。这其实是有偏颇的,在古代,继承制度以及社会风俗导致子承父业是很容易实现的,并且很多人以此为毕生追求。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子辈要想直接继承父辈的职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可能我们的兴趣与父母不一致,以后必然会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从事不一样的职业。但是这是从浅层面的理解,继承父志其实不止继承父母的职业,以及完成他们的愿望。也包括继承父母优良的精神气质以及道德品质。

比如,我的父母一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对我的职业是有所期待的,希望我可以像他们一样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平稳的过完这一生。他们可能看好了医生,警察,国企等的岗位。但是他们知道这不是我的志向,从我选择专业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我在职业上与他们分道扬镳了,但是这并不妨碍父母的志向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父母那里我知道在其位谋其职,无论以后我深处何方,从事什么,我都像我的父母一样,竭尽所能,不愧于心。我的父母为我的想法感到欣慰,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也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对“子承父志”持一个广阔而宽容的态度。

4、孝坛 四 478

古有曹操削发代首,今却荒唐自杀寒亲心。其实说来讽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大众普遍知道的一个道理。在古人的认知里面,自己身体的一肤一发都是来自父母,也就是说不能轻易毁伤、改动自己的皮肤和毛发,而剪头发则意味着父母赋予你的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被人给破坏了,是极不孝顺的行为,到时候不但令父母伤心,也会令街坊四邻看不起,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不比肉刑差多少!这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也不是一种封建的观点,而是在精神上教导我们,无论我们要做什么都要考虑到我们身后的父母,自尊自爱,不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父母给予我们的健康的精神。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现实的例子,一位军人的女儿,在同学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身中数刀,救下了自己的同学。她很幸运的活力下来,她的父亲没有因为女儿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生气,反而为自己的女儿的勇敢而自豪,因为女儿不是不自爱,而是把这种爱拓展到了更深的层面,成为一种大爱。可是还有一些花龄少女一言不合就去自杀,甚至还搭上了消防员的性命,使世界上多了两对伤心的父母,这类行为事不可取的,她们不仅不自爱反而失去人生的尊严,这种恶劣的影响也会波及到他人的人生。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孝不在于口头,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深刻体悟孝道更深的含义。

5、毅坛 二 309

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增强自信力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国家到个人,自信不仅是立足点还是发展的内驱力。其实从古代许多经典名著当中我们都学习过自信的含义与力量,如寓言故事“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如果不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绝对的自信力,那么他就不会踏出那一步,他的人生也不会获得转折点,所谓“不安于愚,而不终于愚”。

再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学习过,蝼蚁當有鸿鹄之志,自己的力量虽然很微弱,但是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坚定,认定自己的行为的方向性与正确性,那么目标必会达成,可谓“不安于弱,而不终于弱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但是有的人就能抓住机会,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而有人便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缺乏自信心将一事无成。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也是这样,每个人的起点以及自身潜质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眼光一直放在其他人的身上,而是要发现自身的特长,并且潜心学习积淀,在关键的时刻抓住机会绽放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有当每个人自信了,整个国家才会自信,才会一直矗立于世界之林。

6、毅坛 六 122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这个世界从不可怕,孔子说:“不是自己所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自古至今,勇敢的人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这个社会需要勇敢的人,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失德的人,扶跌倒的老人可能会遭到诽谤,跳河救人可能会失去生命,但是这些都不足以阻挡勇者的脚步,我时常被他们的见义勇为而感动,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是当这些勇士为了他人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可谓大勇之人。勇气是我们生命中最显眼的一抹原色,很多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曾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拥有勇气的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自横刀向天笑,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7、廉坛 十  280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需要自省的地方很多,比如反省我们的做事方法,反省自我成长,反省人际交往等等。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反省的过程就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自省不一定全都是错误的。曾国藩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虽愚笨,但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倘若一个人持有这三把戒尺:自知,自省,自律。即便不能前途无量,也能将人生不如之事降至一二。”这与儒家的自省是一脉相承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磨练心智,厚积薄发方能寻得一隅寂静之地,拥有欢颜和甘甜。人贵自知,而后自省,终而自律。希望我们能够不断的改善自己,每一天都有进步的欢喜,过一个热气腾腾的人生!

8、廉坛 八 280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谦谦君子之所以活得更加舒适,为人处事游刃有余,都在于一个谦字。谦卑,除了谦虚不自大,也有讨巧的意味,甚至会成为压制个性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但在现代生活中,它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形形色色的利益之争中。

在任何交往处事中,人总是喜欢一种谦虚的交谈交往方式。三国刘备就不失为一个开明谦卑的君主,从他三顾茅庐诚心求诸葛亮出山便可以看出来了,根本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但要认清谦卑并不是卑微。

谦恭比起谦卑,它有恭敬、恭维别人的意思,但这其实更接近于赞美。它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它是人际关系润滑剂,当别人赞美自己之时,没有虚荣,而是继续把事做得更好;当别人做错事时,也不因此贬损他人。

谦逊较前面两者更有一种低调的追求精神,而这一点往往就体现在学识上。谦逊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学识优渥而话语浮夸、自以为是。世上没有人是能够什么都懂的,学问包罗万象,更应该谦虚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此外,谦逊,就要做到敢于面对并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短板,多学别人长处,不出风头,只有这样才能修得真知,启迪心智。

谦和,它所关乎的是除虚心外的和气、和睦、和善,谦和之人是至德之人,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处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总是友善的,他们会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能够最终和解,在于蔺相如的谦和之心。无论廉颇如何百般为难蔺相如,他都能以天下为公,始终保持一颗谦和容忍的心,最终廉颇惭愧不已,负荆请罪,将相之和成为千秋佳话。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9、廉坛 二 387

“欲”是儒家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儒家并没有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儒家认为人欲是正常人性不可缺少的属性,努力满足人欲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在人欲的需要和资源有限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的意义上,主张适当的节制欲望。欲望是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的。他们看到了“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等;

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人们的欲望也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人们的某种欲望受到了外部的影响而产生了某种虚幻的欲望,经过反求诸己之后就会发现那些欲望并不是自己真实的欲望。我们之所以要对欲望加以节制,是因为满足人欲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除去善的欲望,那些超越了限制的欲望会损害身心健康,,因此适当的寡欲,节欲是有益的。

10、和坛 二 811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论语》里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了。那么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正的标准就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做正。朱子说德就是得,得于心而不失也。按照真正的道德而行,就能够得到民心。

譬如北辰是一个比喻。我们的地球在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所有的天上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北极就像一个轴,所有的星星跟着它转。所以这段话代表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实际上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对如今的政治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1、和坛 九 452

“举世独睡,而我独醒;举世独浊,而我独清。”生活就是一个大染缸,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持心灵的清净呢?其实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自己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生活,让自己主动远离名利的诱惑,减少外界因素来干扰自己。把引诱自己的人抛开,把造成麻烦的事情丢掉。但是身为学生的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独立于世,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在自身薄弱的地方多下功夫,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提升自己。把一切令自己痛苦的事情都找出来,着手去一一的解决他们。这个过程必定是艰辛的,但努力过后,我们就会达到一个光明的境界。我们还需要对人生有清醒的认识,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不能把时间喝感情浪费在无尽的沦陷与挣扎上面,应该提高警觉,努力前进,保持初心。

12、忠坛 五 346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 秦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我们要做的便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了,而不是想着去做自己职务范围之外的事情。有时候,胳膊伸长了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如践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就像诸葛亮,他谨记自己的使命,鞠躬进村,死而后已。尽管他行的不是帝王之事,但是他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依然名垂青史,令人敬畏。

当然,我们要意识到忠于职守不是单向的行为,就像《周易》里面所说的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君子与上面的人结交,不奉承讨好;与下面的人结交,不轻慢、高傲。对于上下级来说这是一个双向的行为,只有上级的风气正了,不亲近谄媚之人,才会让下级更有动力,各司其职,全心全意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3、智坛 二 42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收藏家有 一幅出于唐代大画家戴嵩之手的 《斗牛图》,视若珍宝, 时常取出炫耀观赏。 有一次,一位农民看到了,在一旁窃笑;那人斥道:“你笑什么?你也懂画?”农民说:“我虽然不懂画,牛可是看得多了。牛在打架时,力气用在角上,它的尾巴都搐进两腿之间。可这画上的牛,正斗得起劲,而它们的尾巴却都翘了起来。画错了,所以我觉得好笑!”烈马飞奔,马尾高扬;两牛相斗,牛尾紧搐。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不但显不出它们的神态,还会闹出笑话来。文学艺术允许虚构,但虚构要逼真;逼真的基础就必须是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就谈不上逼真了。无根据地虚构的东西,是绝不可能成为好的艺术品的。

就像我们写作一样,在大一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现代诗,我当时在构思的时候,总是找不着自己的思路,因为此前看过太多知名作家的诗,不子姐的就会套用别人的思路与例子,这样就算最后写出来了一首诗也会觉得这个作品没有自己的风格与灵魂。就在我苦恼的时候,老师提点的一句话我深受启发,她说任何作品都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我不禁在想,大作家的作品应该也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加以创作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因此我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稿子,尝试着以自己的经历为基本来进行创作,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思路是异常清晰的,并且最后写出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当理论的研究者,而应该当通过实践来创造新的理论的人。

14、孝坛 二  700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孝敬父母不止于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会尊重我们的天性,在我们人生的分叉路口会尊重我们的选择,那反过来,为什么当我们的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尊敬他们呢?赡养父母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幸福。当父母需要依靠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凭着自以为是的了不起,而寒了生你养你的父母的真心。

15、孝坛 七 127

关于孝的话题,我们平时探讨的有很多,但是关于孝敬的礼节,我们接受的知识是匮乏的。都说教养孩子要教之有道,那么反过来,侍奉父母也是要讲究礼节的。首先我们对于父母的感情是要发自内心的,我们也只是学生或者打工人,没有到日理万机的地步,所以时常想一下自己多长时间没有联系父母了,每次跟父母讲话的时候多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一声问候,换来的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欣喜,而我们的一声埋怨也许会使父母伤心落泪。父母用无私宽广的胸怀来包容我们,换来的应该是我们的无尽的感激和格外的尊敬。因此,真正的有礼节的孝是要做到孝敬父母的内心动机与外在表现的表里如一,真心实意。

 

评价:作者的文笔好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其深意。其能将自己日常所思所想融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可见有很深的专业积累。文字内容紧扣主题,层次清楚,体现出对于中华义理知识的深谙于心。

评价: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