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郭晓敏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郭晓敏

字号:T|T

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郭晓敏

学号:2023180054

联系方式:13013468927

 

仁坛:四、1

“仁”的境界。“仁”可以看作一种境界。对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爱自己,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仁”的第一重境界。随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血缘纽带的维系,人们包容自己的亲人,给予他们关爱,这是“仁”的第二重境界。个人在爱自己、爱亲人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仁爱的真谛,也就自然的学会去爱他人,尊重、关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是“仁”的第三重境界。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爱之中,仁爱已经变成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也就自然而然的去爱身边的万事万物,这就是“仁”的第四重境界。

 

智坛 :一 313

随着短视频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于部分缺乏思考能力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求真”的能力甚至拒绝“求真”。短视频平台固有的弊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例如:“信息茧房”效应对内容的屏蔽。“信息茧房 ”效应指在通讯领域中,个人只听自己选择的东西和能够愉悦自己的东西。这就使得部分年轻人可以通过不关注、不感兴趣等方式,只选择接受一些轻松、休闲、趣味的话语,如此一来,他们接收信息的质量与范围也就随之下降。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求真”和“务实”过程中的较大阻碍之一,在探求“求真务实”的过程中,寻求事件的真实面貌是出发点。

 

义坛:十二、250

在某种程度上义与利是一种不可分割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今社会上有许多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展现了人性中的欺诈强占剥削等黑暗面,一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在获取到利益的同时也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正所谓“祸福相依”,有得便有失。

 

孝坛:四、480

近年出现了不少自杀事件,这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给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爱自己,在日常的压力、悲伤、不堪中学会与自己和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害自己不仅仅是对自己人生的不尊重,更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

 

和坛:二、813

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最重要的是,和谐并不是相同,社会和谐的前提是需要尊重差异、协调各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国,作为普通个体,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和坛:四、79

“和谐”状态不仅仅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个人会因为所在空间中布局的改变而获得阳光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他的事业,甚至整个人生也会随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实现了人与周遭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身处自然环境中时,大多会感到心旷神怡、身心愉悦的原因,因此,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每个人的责任。

 

廉坛:十、28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伟大思想家曾子提出的三条自我反省的方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这三条原则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每个人每天若能以此标准要求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正如唐太宗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人要有时刻反思自己的品质对照身边的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去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中华义理总坛:四、459

焚书坑儒使得中华经典造成大范围的残缺;晚清时期,社会中崇洋媚外的风气开始发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的温饱得以解决,我们才意识到两千年文化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传承下去又成为目前的一大困难,近一百年造成的经典遗失与思想摒弃,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中华文化经典发扬出去,让社会道德与大众修养提升,使国家经济提升的同时社会风气也提升上来,如此便做到了国强民强,让我们一起憧憬未来。

 

孝坛:二、705

孝敬父母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日常生活中去尊重、爱护、关怀父母就是最寻常的孝顺父母。一个人在教父母使用手机时,若他们学不会,就大发雷霆,毫无耐心;在父母上当受骗后,他只会一味地指责和埋怨;面对父母微小的不良习惯,不仅毫无包容之心,还会要求父母遵循自己的想法方式去生活等等。这些生活中最易发生的事是我们每个子女最该关注的事。要知道,在我们年幼之时,在面对我们的坏习惯时,父母总会耐心引导,言传身教。

 

仁坛:八、459

一个真正践行仁道的人,首先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用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为思想武器,与生活中的杂念、恶念相斗争,使自己的内心时刻处于一个“仁”的状态。其次,在内心良善的感知下,才能从自身开始、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去帮助他人、关怀他人。最后,每个人践行仁道的能力、方式各有不同,只要事事遵从自己良善的本能,力所能及的贡献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义坛:七、831

敬重生命首先需要个人掌握爱护自己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正当的利益,使自己的躯体得到安稳,这是个人爱护自己的前提。个人只有获得了自我生存的物质保障,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去追求精神需要,才能去爱护自身、爱护家人、爱护所有生灵。在自我付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成长收获的过程中体会爱的真谛,在日常小事中去爱惜身边的一切。

 

礼坛:三、892

一个真正有道德、有节操的人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一定是遵守礼仪规范的人。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两大方面,现代社会虽然简化了许多礼仪形式,但始终都注重礼仪规范,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的体现首先就表现在他的礼仪规范中,一个有礼貌、谦虚自律的人在日常交往中总能得心应手。

 

信坛:四、681

要成为一个诚信之人,首当其冲的是要有一种诚信意识,就是明确什么样做法才叫诚信,诚信的标准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概念以后人的行动才会按照标准去执行。另外, 做一个有诚信的人,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捕风捉影、传播不实言论,与人交往中需要注意不要轻易的许下承诺,许诺之前都先要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办成这件事情,办不成的事情,不要轻易的就答应下来。一旦承诺代表的就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廉坛:三、280

有效合理地克制情绪需要我们正视情绪,人是具有感情的动物,也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因此,克制情绪的第一步在于正确理解情绪,在大多数时候,情绪的产生是为了提醒自己去解决问题,客观的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促使我们更好的克制情绪。另外,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调控情绪的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告诉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廉坛:八、282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对上级谦逊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适当。”决定一个人层次高低的,不是他自身的出身,不是自身的学问,而是他内在的品质和修养。一个精神境界越高的人,越懂得虚怀若谷,大智若愚,而不是自命不凡,唯我独尊。许多看似有能力、有成就的人未必就能够谦逊待人,他们更多的只是对比自己更“高”的人保持谦虚,真正谦逊的人是能够不为权势折腰,对不如自己的人同样谦和礼让。

 

毅坛:六、123

一个社会崇尚正义,人人都能怀有正义之心,那这个社会一定充满美好。正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不公就想发声,看到危难就想帮助说明这个人的基本良知没有泯灭;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把别人的危难和不公感同于己身,这是一种优秀的责任感;关键时刻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伸手救人于危难更是一种超人勇气的最佳表现。所以,善良,责任,勇气这些高贵的品质就是正义的内涵,它们正是通过“正义”体现出来的。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那些一个个迎难而上的人就是正义之勇的鲜活例子。

 

忠坛:六、218

对于忠诚理解是有层次的,首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你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其次,忠于自己的朋友、家庭和家族。再次,忠于自己的职业和理想。最后,忠于那些对你有帮助的人,忠于那些有着正直善良品质的人。人与人的交流需要以真心换真心,忠诚也是相互的,在有隔阂、有分歧的时候互相坦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彼此之间不因对方地位、容貌、家庭、财富的改变而改变。

 

智坛:六、457

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谋生需要,我们可以从龙应台写给儿子的话中体会一二,“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人活着就需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在知识社会,要想很好的养活自己,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人生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需事事经历,一个获得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当一个人体会到自己不断成长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其它物质享受所不能比拟的。这里的成长包括学习到新知识、明白了新道理、对人生有新认识、心理不断地成熟、人格的不断完善、自我境界的不断提升等等。

 

 

评价:作者关心时势,善于运用经典里的智慧思考当下社会现象;在一些主题表达上,仍然表达了作者在拥护中华传统文化下所持有的价值观,体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