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二等奖 卢雅雯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二等奖 卢雅雯

字号:T|T

君子重修身——读《大学》原文节选有感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2020012055 卢雅雯(女)

 

《大学》是《礼记》中很重要的一篇,其中深刻体现了古代的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后来经过儒家大力推崇、挖掘,由南宋的大学者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并且将它和儒家的另外三个重要篇目《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大学》也因其重要性成为《四书五经》之首,成为了儒家最典范的代表作之一。宋代理学兴起后,凭借科举考试的大力发展,《大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宋代以后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大学》中强调了学习者应该加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应该积极入世,关心民生,关注国家、社会,这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修己以安人”是“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也体现了古代大部分读书人所认同的人生价值。儒家曾提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之学”指的是能够使人大有作为,可以成就一番伟业的学问,它是儒家济世安邦的大学问。其中“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大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就是表现个人美好善良的德性,兼济天下、修己安人,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示出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思想关怀。

“大学之道”中的“道”指根本宗旨和规律,不是道家思想中的“道”。“明明德”指的是彰显弘扬美好善良的品德。人性本善,但我们身处变化无常的人世中,难免受到各种利益、欲望等诱惑,迷失本心、善性,而这就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教化彰明美善的德行,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有德性光辉之人。“亲民”强调由己安人。明代大学者王阳明认为“亲民”是亲近民众之意,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朱熹之后又把“亲民”改为“新民”,因为“新”有革旧布新之意,统治者应当通过教化使民众能够革除旧染之污,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至善”之境。“止于至善”指达到最高的“至善”之境,强调个人应当明确认识自己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所处的位置,这样才能不断地“修身”,精益求精,从而在人生境界上达到最高层次。“知止而后有定”,知道目标方向,才能有坚定志向。“定而后能静”,有坚定志向才能心静专一。“静而后能安”,心静不躁才能内心安定。“安而后能虑”,心安才能思虑周到。“虑而后能得”,思虑周密最终才能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指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明白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在提出“三纲领”之后,又继续提出了“八条目”,即实行“三纲领”的八个详细步骤。“八条目”具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是顺承递进的关系,具体地描绘了古代大部分读书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完美路径。在这八者关系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前提,而“修身”的具体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以儒家的观点看,其重点在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伦事物,从而分辨出是非真假、善恶因果。“诚意、正心”指一个人内心要坚定良好的道德信仰,信念真诚,不自我欺骗,这样内心才能持正无邪。内心端正才能使我们免除各种不良心绪的影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保持纯洁善良的心灵,从而在安身立命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理性的认识。“修身”指个体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通过完善道德以提升个体修养品性的过程,儒家认为个体修身是造就完美人格以及安邦济民的根本途径,它是大学之道的核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和价值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虽各自针对不同对象,但实际上,三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措施具有相通性。“家、国、天下”三者是一体的,家是国与天下的缩小,而国与天下则是家的放大。“修身”也一直贯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表明个体应该正确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个体与家庭、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归纳总结了全章,也高度地阐明了“大学之道”的重要性。表明由上至下,不管是君王还是普通民众,修养自己的道德品性以及恢复明德是根本。人的根本错乱了,末节却可以发展好,这是不可能的。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要把事情完成好,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纵观《大学》原文节选的这段话,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一节强调了德至善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对于我们内心的净化、个人的发展、国家社会的安定和谐尤其重要。在古代的很多读书人看来,修身的宗旨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治国才能,成为君子。同时,也应具备很高的文学文化修养。新时期以来,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和谐,作为生活在这承平盛世中的一名研究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我们更应以“修身”为己任,“修己以安人”,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为国家、社会的兴盛繁荣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修身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所学应该是综合的,北京大学曾提出过“博雅”的概念,即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的研究生学习、借鉴的。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可以作为我们修身的具体途径。“知”是指人内心的良知,一种道德意识。“行”主要指人的实际行为和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指的是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观照,遵循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意识进行道德实践,从而使知与行相统一。《大学》中的“知行合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我们追求人生理想的阶梯。它将每个个体的素养导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境界以及实践相应的道德行为,既阐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又将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使个体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以及承担家国天下的责任感。纵览历史,许多仁人志士都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们对内修身,对外修己安人,用自己的才华抱负为百姓为国家做出贡献。如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一生历经宦海沉浮,但他知行合一,用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迎接人生的苦难,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在文学领域上建树颇丰,而且他在为官时政绩卓越,为百姓谋福利,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最终流芳百世。所以,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也应该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此外,儒家对于学习和修身都是要求德才兼备的。因此我们研究生在注重学习知识、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努力地修身,加强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素养。最基本的如遵守学术道德和诚信。近些年来,论文抄袭、造假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论文造假、抄袭者是非常缺乏“修身”意识和学术精神的,他们更多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我认为胸襟不开阔、道德情操不高尚、过于求名求利者也是做不好学术研究的。虽然古人常说“学而优则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的本心,过于追逐名利,丢掉道德的底线。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追求高洁的品行,努力做到“修己以安人”,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 雁中路1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古代文学

邮编:541006

 

 

评价:此作表现出作者对于《大学》这一经典的部分阐述做过深刻研究,并且能将古今之事例作为论据很好的与经典之涵义进行融合,可以看其读书态度具有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广度。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