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吕景屹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下半年三等奖 吕景屹

字号:T|T

帖子一:楼主湖北大学李秋月 和坛[版块主题]

发表楼层:2

帖子内容: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习总书记也说“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类,体现出对所有人类乃至所有生灵的包容,此“和”不限于人类,是所有生灵之间的和谐。若所有生灵都实现了和谐,全人类自然也是共通的,天下万邦皆为一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都是一家人,此为“大道之行”。最终的共产主义的梦想也是如此,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没有压迫、歧视,每一个个体都能全面自由发展。

 

帖子二:楼主陈杰思  和坛[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62

帖子内容:

冯友兰用“道”解释“大全”和进入大全境界的人,“大全”是无死生、无古今的,进入“大全”境界的人也是无死生、无古今的。处于“大全”境界中的人可以用“大全”的观点观察事物,在此人看来,万事万物既无成又无毁,既无不成又无不毁。这也是由于万事万物都处在“反”中,“反”既非成亦非毁,既非不成又非不毁,冯友兰名之曰“撄”,扰动之意,事物无不是扰动的,而从“大全”的观点看去,事物都遵循“撄”的扰动,自然同一,无成无毁,保持此种观点的人不去干扰事物的“撄”,就能得到宁静,故曰“撄宁”。

 

帖子三:楼主陈杰思  和坛[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63

帖子内容:

冯友兰作四种境界,以道家的至人境界为天地境界。

至人境界与动物境界如何区分?至人境界与动物的境界以是否自觉作为区分。道家的至人境界是自觉的,自己知道自己与大全浑然一体,而动物则没有这份自觉,即使至人将自己喻为婴儿,也是自觉的将自己与婴儿相较,与动物境界有很大的不同。天地境界中的至人自觉与大全同。境界的划分依据是觉解,处于较低的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觉解也较低,但仍然是有觉解的;处于最高境界中的至人,其觉解也最高,不但已经觉解到自身的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大全中的一部分,也自愿主动的使自身与大全同。自同于大全,使得对于道家的至人来说,非我的万物不再有分别,与万物皆是大全的一部分;自愿地与大全同一,与天地同一,故称真正的天地境界。

 

 

帖子四:楼主陈杰思  毅坛[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75

帖子内容:

《周易》中第六十四卦为未济,九四爻辞为“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又有:“《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未济中阳爻作为离卦的第一爻,不当位,故有“悔”;有“悔”,但若勤勉奋斗,保持本心,那么“悔”之缺憾也会逐渐消亡。九四本身不当位,从“命”的角度来说,或许可以算天资不佳,至少不能算天资上佳,但是长久坚持、付出大量的努力——携雷霆之势征伐鬼方,也能带来好的结果,取得胜利后被封赏为大国诸侯。《本义》:“然以不贞之资,欲勉而贞,非极其阳刚用力之久不能也,故为伐鬼方三年而受赏之象”。九四的资质是不好的,阳爻却屈居阴位,但持之以恒,勤勉奋进,终获“贞吉”。

 

帖子五:楼主陈杰思  廉坛[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发表楼层:388

帖子内容:

《周易》中有既济和未济两卦,既济就是已经度过危险,获得圆满,但既济最终会走向厉,情况十分危险,这就是由于不知节制。既济一开始说“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事情已经成功,这时是大圆满的状态,就连弱小的也能得到亨通。随即就是告诫,此时宜坚守本心,持之以恒,不能懈怠放纵,否则一开始良好的局面就会走向祸乱。圆满或说安稳的处境的确容易使人放纵,不知节制,所以既济的爻辞越来越不吉利,直至最后“上六,濡其首,厉”,放纵达到极致,就连喝酒都会把头沾湿了(也可说要渡河,河还没过就把头沾湿了,都是指不能谨慎克制),于是得“凶”。

 

帖子六: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发表楼层:670

帖子内容:

孔子是第一个把“仁”提高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 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孔子主张通过施行“仁道”来进行“复礼”,通过“仁”和“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来达到“仁”和“礼”的统一。一方面,从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人们在自身修养、与人交际、日常处事等方面应该学礼、知礼、有礼;另一方面,从作为政治手段、典章制度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上应该遵循“礼”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学习“礼”、研究“礼”、推广“礼”,对我国建设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孔子的礼学思想中发掘出可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方针策略。

 

 

帖子七: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发表楼层:671

帖子内容: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礼”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高达七十五次。 “礼”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一种优秀文化,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礼”由对神秘现象的敬畏而产生的祭祀仪式逐渐转化为对大自然、对先人的敬畏的祭祀仪式。在周朝时期完善成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阐发的,他的“礼”依然保留着以统治者、贵族为尊的意义,但同时孔子的“礼”也打破了以往只为贵族所有的状况。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建的“礼”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礼仪上,而是要关注“礼”的核心——“仁”以及“礼”的目的——“和”。《论语·八佾》中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要告诫我们在行礼的时候要有仁心,少了“仁”的标准,“礼”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以法治国,同样也需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也就是运用“礼”来治理国家。

帖子八:楼主陈杰思  礼坛[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发表楼层:531

帖子内容:

我国古代社会自先秦时期实行礼制以来,“礼”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过程中,还是在国家政治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礼”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是天子与诸侯、贵族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评判标准,是通往圣人之路的要求。其次,“礼”是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的礼节规范,在封建社会时期它还是统治阶级和贵族举行各种仪礼、仪式的制度和规范。孔子认为通过“礼”的作用能够最终实现他的社会“大同”理想。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倡导学习和继承礼学思想,不仅仅是因为“礼”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让人们知礼、守礼,既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可以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帖子九:楼主陈杰思  义坛[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发表楼层:568

帖子内容:

关于“义”最普遍的解释是“义者宜也”,“义”包含了对恶的抵制,其中包含了良心拒绝的内容; 在义利关系中,儒家首先认为义本身就是目的,强调它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所以没有必要到道德领域之外去 寻找义所以存在的根据。“义”需要自我思求表现出来,又包含了良心自由的韵味; “义”是每个人共有的,具有了平等的特征; “义”不是需要在“外”求的,孟子的义由此具有了某种原初性。当孟子诉诸于这样的义、达于人伦的时候,多少具有了对多数人的正义感的期待。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说,也需要把孟子对人伦之义的思考和正义论对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的思考结合起来。人伦秩序既受到义之端的规定,也会构成伤害正义感的力量。即便是从义之端的角度来看,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也正是“义”所要求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保护了“义”,而限制了“不义”。

帖子十:楼主陈杰思  义坛[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发表楼层:569

帖子内容:

关于“义”的 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己存在,在《论语》中多有涉及,但它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被置于仁礼一致、仁智统一的结构之下,显得不是十分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尤其表现在《孟子》一书中。如果说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礼”,那么,对孟子来说,就是“仁义”。当然,“义”也有其独特涵,义作为一种有独特性质的道德价值,“义”的基本意涵是“道理”和“规范”,且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它与“行”即行动关联密切,其实践性更为鲜明;二是它带有明显的禁制色彩,首要之义是不违反规范,并以畏慎遵从的态度对待。此外,“义”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律则,而且指社会生活中阶层秩序与合理性的结合,特别表现于阶层井然、以尊重高位者和贤能之人为首要价值的社会秩序。

 

帖子十一:楼主陈杰思  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416

帖子内容:

古之学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所得,就如孔夫子所言,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志学之年有志于学,但尚未能得道,是学习之初始阶段;而立之年能得道、守道,能够立业、立德,小有所成,但不能融通事理,所把握的是礼乐的内涵;不惑之年事理明澈,受理性支配,有所智慧,所以建理明确无攸迷,但只知其所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天命之年,虽知其所以然,但需有所思索,方能明悟,能够推天道以明人事,即顺帝之则,穷通不贰耳顺之年虽不思而得,理与心会,但在实践中尚不能出自自然,只是和顺积中得状态;人至七十则能涵养成熟,所习之道能够内化于心,成为己性,道、心、行融为一体。

 

帖子十二:楼主陈杰思  智坛[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417

帖子内容:

《论语》开篇即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以学为乐的至高境界,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自觉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把学习活动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强大的内在心理动力。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最大的快乐、愉悦和满足感,推动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至高境界。在这种内在动力推动下,孔子能够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本质是主体学习者和客体学习内容两者的和谐统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协调,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才会发自内心的悦,才会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快乐,这种把学习之乐作为自我内驱力是一种极佳的学习状态,是当今的教育值得一学的方式。

 

帖子十三:楼主陈杰思  义坛[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发表楼层:395

帖子内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字所言和而不同,以天下道义为公,是有德、有才、有位德君子之举,因此,君子以天下道义为原则,用心常公,处理事物一视同仁而无偏私,是德高尚之人的正义之道能够广泛交友,团结大多数人,但是不互相勾结,是真正的有德者;字所言偏私也,是无德、无才、无位的小人之举,小人以一己之私立为天下之原则,不顾天下公义,唯因利益而亲附、交结以为援,是不顾道义的。因此儒家时刻强调义之重要性,以义为指导实践的行为准则之一,以君子之德为学习的榜样,时刻不失君子之范。

 

 

帖子十四:楼主陈杰思  仁坛[经典学习]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87

帖子内容:

关于仁义和礼乐,一直是儒家所关注的道德品质,其二者的关系如何呢,仁爱存在于百姓心中,见于行则恭敬而有礼,发于声则平和而乐,因此,仁是礼乐的灵魂,礼乐是仁的外化形式,就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人失去了仁爱之德,那么如何面对礼乐呢?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失去了礼乐的意义。如果背信仁义而僭越礼乐,在治国之上,就会不见平治之效,导致社会失去节制,追求奢华,在自身之上,也应自我反省,切勿背信弃义。《礼记》所言: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即实行礼乐的目的在于内以正身,外以导民,齐之以礼,治世太平。因此仁义和礼乐二者密切相关,仁义是礼乐的本质所在,礼乐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形态。

 

帖子十五:楼主陈杰思  仁坛[经典学习]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88

帖子内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修复礼乐文明及世道人心,大力提倡仁德,在居处所选之上,提倡里仁为美,选择和有仁德之人,有仁爱之风德安家之所;在实践之中,以仁来安其心,就能够明晓利害得失,预知未来变化,怀有谦让之心,即老子所的仁者安仁的境界;有仁德之人能够一视同仁,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理性的人能够用逻辑推导,但缺少同情之心;有感性的人是从个人所思出发,但不勉失之偏颇;只有仁者能够以仁爱之心善待万物,对不善的人和物也能够抱以同情之心尽可能地理解,这是一种公平、客观、赏罚分明、扬善隐恶的处事方式,因此,君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之道,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而忠恕的行为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做到尽己力以从事,推己心以及人的君子之道。

 

 

评价:行文可见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研究较为深刻,其文章论据不失逻辑,娓娓道来,表现出较强的中国哲学专业素养。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