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陈杰思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发表楼层:275
帖子内容:"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其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如西方文化中,《圣经》是一部经典;而中华文化中《易经》是一部经典。它们历经历史、逻辑的检验,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仍然能从中吸取智慧;同时,研究经典也是我们认识、了解自己民族的最好对象。
当今的教育绝不能忽视经典的力量,当今西方文化如果没有古希腊先贤的智慧养分,中华文化如果脱离了古圣的经验总结,我们的文明一定是失色的。经典的教育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是某个民族的历史责任,更是文明探索之路中全人类的历史担当。
帖子二:楼主陈杰思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一、中华十大义理
发表楼层:542
帖子内容:十大义理是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展示。“仁”与“义”、“孝”与“忠”、“礼”与“和”、“智”与“廉”、“信”与“毅”这五对阴阳组合显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孟子最初提出了“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目,到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十大义理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范畴,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十大义理为我们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导,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是经历数千年的考验,并由历代圣贤表达出来,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道德精神与价值观。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把它作为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并且不断践行并发扬。
帖子三:楼主陈杰思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54
帖子内容: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塑造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打好基石的重要时期,还代表了国家强盛的潜在力量,代表了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这个时期必须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经典教育必不可少,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以仁义为首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可以让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帖子四:楼主陈杰思 标题:[仁坛]四、仁的对象
发表楼层:562
帖子内容:“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族、亲属、尊长等等,还要爱这以外的别人。孔子提倡“爱百姓”,主张“泛爱众”,赞赏“博施济众”。百姓不仅仅是一家一姓,还包括自己家族以外的众多家族。众不仅仅是贵族,还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广大民众。在孔子看来,仁爱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家族,而是普天之下的广大民众。无论阶级、地位、血缘如何,每个人都是仁爱的对象,都应该施以同等的对待和关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仁爱是一种人类之爱。
帖子五:楼主陈杰思 标题:[仁坛]二、仁的来源
发表楼层:395
帖子内容: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并发展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他把“德目”中的诸多内容用“仁”加以概括,将“仁”的观念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即“仁学观”,成为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观念。“仁”是爱人,也就是说,仁来源于孔子对于普罗万众的博大的同情心以及关怀。它既是一种生命的互相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心灵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关照,他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帖子六:楼主陈杰思 标题:[义坛]一、义的定义
发表楼层:563
帖子内容:所谓“义”,《中庸》则定义为“宜也”,指的是行为适当和应当。正如韩愈所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我们要“有义”就应该做到行为符合仁,达到行为之合宜。《国语·周语下》也说:“义,文之制也”,即裁定事宜之义。段玉裁注:“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德宜则善矣”,也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这种宗法等级制度,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叫做至善,才是“有义”的。《国语·周语上》中“礼义”并举,指出“行礼不疚,义也”。孔孟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恢复周礼,从而使得社会秩序能够和谐统一,成为儒家救世良方。荀子提出“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而“正义”的行为是要宜于礼的规定,宜于礼制的行为,即“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荀子·非十二子》),从而调节社会各等级之关系,使社会达到“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荀子·强国》),并提出“义以分则和”(《荀子·王制》),将义看作是维护“分”这种等级秩序的手段和工具,通过义看到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之存在,“使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不乱”。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义”就是源于礼的一种道德要求,是一种行为之适当合宜,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礼制,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之稳定。
帖子七:楼主陈杰思 标题:[义坛]十、舍利取义
发表楼层:555
帖子内容:“舍利取义”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反映在在个人的为人处世中,也不仅仅在官场以及商业竞争中有所体现,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在一个国家的施政方针中发挥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新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民族大义、生存大义面前,我们勇于壮士断腕,及时认清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间孰轻孰重的问题。显然,如果经济发展导致了环境破坏,我们宁可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我们宁可暂缓经济发展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勇于取舍精神,蕴含着数千年来儒家义利思想中舍利取义的价值准则。“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问题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义为怀的价值选择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社会需要。能够正确取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我们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儒家“舍利取义”的义利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帖子八:楼主陈杰思 标题:[礼坛]三、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81
帖子内容:礼论思想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却包含了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礼作为人类的一种规范,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一种对秩序的追求,应该说在人类社会具有某种永恒的、普遍的价值;礼注重人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性的平衡、协调等精义,值得我们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此外,礼对于法治主义还能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20世纪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动笼罩世界、市场经济法则支配的当今世界,仅仅依靠法律帖子和民主并不能建设有序和谐的社会。因此“前现代”的礼治与现代的法治双方面合理成分的互补与综合,对于发展和建构新的先进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普世伦理的建构,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礼论对于道德的思考,正是全球普世伦理建构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旧秩序的影响依然存在,动乱和战争、掠夺和奴役、残杀和欺凌,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一刻也没停止过,因而国际关系秩序的重新建构,对于促进全球化的进程是很重要的。礼论追求和谐的思想,孔子“和而不同”的秩序观,是促进世界秩序稳定和谐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九:楼主陈杰思 标题:[智坛]一、求实精神
发表楼层:310
帖子内容:鉴往知来,温故知新。求实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正在努力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正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一定要持续发扬求实精神,使之成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持续发扬求实精神,我们要仔细明辨来路前程、准确判断方位全局,要清晰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加快推进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持续发扬求实精神,我们要摒弃浮躁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出实策、鼓实劲、干实事。每个人都必须传承和弘扬求实精神,重拾脚踏实地、严谨务实、讲求实效的求实作风,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持续发扬求实精神,我们要根据市情,跳出区域,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做足本地优势文章,以时不我待、抢抓机遇的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埋头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
帖子十:楼主陈杰思 标题:[智坛]三、批判精神
发表楼层:318
帖子内容:孔子开始就表现出的批判和抗议精神,即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现实政治的抗议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批判愈发更加理想了。这使得后来的儒家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传统,就是任何批评我的人,在某一方面讲就是我的老师,而不管他怎么责骂我,因为他使我能够变得更好。
批判精神是儒家的基本精神,这是毫无疑问。这个传统,从先秦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中国繁盛时期的唐代,儒家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表现在经学和政治哲学上。贞观政要是广为人知的,唐太宗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一批大臣,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段,更有老臣魏征。魏征脾气倔强,常常责怪唐太宗。可以说,儒家的批评精神在大唐时期乃至整个封建时期比比皆是。批判精神理所当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
帖子十一:楼主陈杰思 标题:[信坛]二、信的价值
发表楼层:964
帖子内容: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诚信之德首先是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原则而存在的。这一道德规范原则涉及到个人的修身和社会的政治治人两个领域,我们也可以说它贯穿了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儒家讲诚讲信,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原则,也就是说,诚信对个人而言,是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诚信对社会政治而言,也是一基本的政治伦理原则,这里包涵有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立信于民是为政之本;一是诚信之德的逻辑扩展必涵润、扩及于家国天下。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国学经典,我们需要珍视并且在生活中实践。
帖子十二:楼主陈杰思 标题:[忠坛]一、忠的内涵
发表楼层:547
帖子内容:“忠”是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优良传统。提起“忠”时,大家不免联想起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君臣关系,臣子对君王无条件单方面的绝对服从。正是基于此,“忠”与"忠君"直接划等号的思想至今影响犹在,甚至于视"忠"为伪命题。这其实是对"忠"的片面理解,"忠"不仅是对"君"(国),而且是对人、对己,这是"忠"思想的关键所在。
"忠"之内涵随着历史文化思想的不断前进而演化,由原始儒家之"忠"发展至绝对"忠君"即"愚忠",这也成为后世批判之源头。如何正本清源,还原恢复先秦儒家"忠"思想之本意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个人"仁德"要求极高,而"忠"作为"仁德"思想的重要条目之一,更是需要予重视。我们对于忠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
帖子十三:楼主陈杰思 标题:[孝坛]十、忠孝一体
发表楼层:234
帖子内容: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在结构秩序或组织原则方面具有完全的相似性或同一性。古代专制君主对臣民的统治,表现为一姓家族“家天下”的父权家长制统治,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的总家长,由此衍生出“君父”与“子民”这样一种虚拟的家国血缘关系。与家国父权统治秩序一脉相通的,是“忠孝一体”的伦理意识,以孝事亲与以忠事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寓政于德,国家的治理完全系于为政者的道德修身,而修身治人之本,则全在于忠孝道德的完善,即“孝悌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在古代官场社会,儒家学者对仕宦官员“忠孝一体”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明确的践行原则:“移忠为孝,臣子之通义,教孝求忠,君子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事君“尽忠”与事亲“尽孝”,成为古代仕宦官员立德修身、为政为人的最基本道德价值判断。
帖子十四:楼主陈杰思 标题:[廉坛]九、知耻
发表楼层:164
帖子内容:人们处于羞耻之境的尴尬反应和避免再次落入这种尴尬状态的心理,能够激起人们摆脱恶行,努力向善的精神。“行己有耻”,在人们的行为中,如果能够由耻辱感来“把关”,人们就能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理想人格而反思、自省、向上。孟子曰:“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不以不如别人为羞耻,怎能赶上他人呢?就是说以不如别人(主要是指道德修养方面)为耻辱的话,就能够为了避免耻辱而奋起直追,在德性上赶超他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耻感起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仅仅是针对他人评价和自身反省作出的行善行为的调整,也是对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的自律。
常常有人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不管有没有夸大其辞,这种声音的出现本来就说明问题已经存在。确实,现实生活中的部分人奉行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超出仁义道德的范围。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下,重新研究儒家的耻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以说“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康人格及建设现代文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帖子十五:楼主陈杰思 标题:[毅坛]五、自强不息
发表楼层:620
帖子内容:“自强不息”一词由“自强”“不息”两部分组成。《辞海》对“强”的含义列举了9 条,其中的“超越;好”、“使强大;使强壮”、“程度高”等几条解释与这里的“强”有关联,此处的“强”可理解为“不断超越,变强大”。“自强”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变强大。“不息”是“生生不息,永不停止”之义。“自强不息”可以理解为“通过自身生生不息的努力而变强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体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效仿上天,奋发图强,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所表现的是永远努力进取、绝不半途而废的刚健有为精神、奋斗拼搏精神,是自立之本,与人的生物属性有一定的关联,是从生物属性中提炼出来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取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之路,正是以自强不息精神为后盾,现在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更需要以“自强不息”精神为支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强调的则是与自己过去相比较的历时态的自我强大”;“我努力、我拼搏,甚至是与他人竞争,都是为了我自己更强大,而不是为了压制别人”。无疑,这种靠壮大自己而发展起来“自强”,更利于和谐相处。
评价:对于国学经典之“十大义理”的解说,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语录进行说明,其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作者结合现实,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彰显了国学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