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洛邑出走的人生智慧探密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 李鹏飞
摘要:
老子洛邑出走是他人生道路智慧的选择。他如果仍然在没落的东周王室,后果不堪设想,也不会有伟大的《道德经》问世和流传。老子领悟了自然之道,他出走是追寻自然之道,实践他的生命价值,希望得道、永生。
关键词:
老子,道,自然,生命哲学
Laotze Leaving Laoyi with the Secret of Life Wisdom
Abstract:
Laotze left Luoyi city away is the choice of his life wisdom. If he is still in the decline of the Dong Zhou Dynasty, the consequence is unimaginable,and there will be no the great book Daodejing appeared and spread. Laotze left away,for grasping the nature rule, to pursue the way of nature, to practice his life value, hope to attain eternal life.
Key words:
Lao tzu, Tao, Nature, Life philosophy
老子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一生阅读整理了大量的图书,熟谙掌故和礼制。晚年时,他看到国家丧乱,遂弃官从洛邑出走,不知所终。老子的出走,有东周政治上衰落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主动的、积极的人生选择,完全符合他的道家智慧。他的《道德经》一书语精义深,它蕴含了老子博大精深的生命思想。老子追求的生命本然状态,意蕴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死智慧,其出走高瞻远瞩,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启发后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一、追求自然的人生归宿
东周后期日益衰落,风烛残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官也同样处境难堪。作为一个智者,而非具体王事实践者的老子,也就只有选择出走一途,才可能绵延其晚年的生存,有更好的人生前途,如此所以,才会有了“老子出关”的故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出走是老子深思熟虑、人生情趣使然。老子出走,也是去寻求自然之道的奥秘,从自然、社会中,感悟知识和规律,自由地追求永恒的大道,觉悟“道”的终极性,也即“玄德”之“道”。《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出世就是生,入地就是死。这一切在老子看来不过是自然而然的变化,不只是人才有生死变化,万事万物都有生死的变化,哪怕是天地山川也有“生死”的变化,“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将变化看成是万物的普遍规律,所以人之生死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为了顺应自然之道,老子提出个人应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看待生死,而不应人为的避死求生,“万物将自化”,人也应顺应这普遍的自然而然的变化,因为人终归只是这自然界中的一员。所以老子主张人对待死亡不必动什么感情,只须“沌沌兮”,闲散地对待这一切,就像未知未觉的万物一样。老子以万物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来削弱由人的死亡意识所带来的生命反差,让人们像万物一样顺从地接受自然必然的变化。
出走方向——西方。老子向西出走,符合他的自然之道。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东边是他的家乡,但他没往东走,因为那里熟悉他的人多,不好归隐;也没往南走,南边是楚国,在诸侯国中锋芒毕露,早就“不服周”,自己作为东周的臣属,无颜到达不理会自己的地方;老子更没考虑往北走,北方的严寒对于老者多有不便;他独自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西方最有吸引力,可以了解太阳到底怎么落山、自然怎么演化,探讨自然之规律。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向西去,象征自然之道的运行。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古人认为自然的秩序是从东向西运行,再回到东方,周而复始。当然,“老子化胡”也是一种解读方式,暗喻圣人老子要去未开化的西方传道。
出走交通工具——青牛。老子倒骑青牛,田园牧歌,悠然自乐。青牛,厚重,沉稳,与百姓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自然的、生气勃勃的状态,正是道家的精神所在。选择青颜色的牛,符合传统的习俗。中国文化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以五种颜色来象征。东方是青色,属木;西方是白色,属金;南方是红色,属火;北方是黑色,属水;中央是黄色,属土。同时,青木又代表生机勃发的春天。牛,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文明,牛这种动物是人民耕地、负重的帮手,亲近人类和土地,而且性情沉默温和,颇有“厚德载物”的象征意义。所以“青牛”,既代表东方,又代表生机、大地之德(自然之道),老子骑青牛,暗喻圣人老子是掌握自然大道的东方圣人。
有传说,青牛也是神仙,会走会飞,专门下凡陪伴老子这个仙人。老子骑的青牛,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青牛飞回老子家乡,帮助治理那座座荒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成为“赶山鞭”。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大山,从这以后老子家乡成为平原,老百姓安居乐业,世代耕作,五谷丰登,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
老子的青牛,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故事。相传春秋时期,老子故里苦县东部有一座高入云霄的隐阳山,主峰东南侧有个不大显眼的小峰。这小峰远看像牛,近看像牛,左看像牛,右看像牛,不但形状像牛,而且春夏秋冬四季常青,所以人给它起名叫“青牛峰”。青牛峰下,曲仁里一带村庄,有一年里突然出了一桩怪事:这里庄户人家的麦秸垛一个接一个地失踪,头天晚上还是好好的堆在那里,第二天早起一看,已经没影啦!人们感到十分惊奇,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心里十分害怕,天不黑就上门睡觉,第二天日出三竿才敢出门。曲仁里村上有一个姓张的大汉,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天不怕,地不怕,人送外号“张大胆”。张大胆这几大故意晚睡早起,有时半夜起来走走,想探个究竟。这天张大胆五更起来拾粪,刚到村边,一抬头,见西北天空青光一闪,一大团黑云向这边飞来落到一个大麦秸垛上,转眼间,麦秸垛全不见了。张大胆百思不解。他就赶紧去请教村里生下来就白发白胡、好读书、爱动心思、善观天象、聪明过人的李耳,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找到李耳,把看到的情况从根到梢说了一遍。李耳想方设法捉住青牛,询问实情,青牛才说自己偷偷来到隐阳山,化作青牛蜂,等了百年还不见自己的主人到来,耐不住就离开青牛峰,化作了白麒麟下山吃草,把老百姓草垛私吞。现在主仆相遇,多有冒犯,望您恕罪。说罢,把嘴一闭,成了一头凡牛,再也不会说活了。李耳牵着青牛回村里去了,从此青牛始终相拌。
倒骑青牛,老子悠然自得。那是因为老子出关时年龄已经很大了,白发白须,一个老人如果骑马奔驰,就会显得格外显眼引人注目,这与老子无为自隐的思想不相符。再说,马跑的快,没牛稳;驴子虽然没马快,但比牛要快,没牛稳。老子西行,不急于赶路,悠闲的坐在牛背上,可以怡然自得,回归牧童短笛的童年时光,也可以随意打盹,或者尽情琢磨问题。也许只有骑牛,才能承托出一幅圣者从容的姿态。倒骑青牛,不是因为个性,而是暗喻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贯彻和追求。牛一直在走,老子不去管它,不去驾驭,也不回头看,顺应自然之意也。倒骑,取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之意,牛向前,老子向后,前后呼应,达到一种平衡,相得益彰,自然和谐。想象一下坐火车的感觉,人坐着不动,车一直向前开,人的视野一直在扩大,人虽然看不见背后的景象,新事物却不断进入视野。牛通人性、能懂人性,可以理解时代和人的需要,随着时代和人性的进步,认识、记忆“道”,与人交流“道”。人依靠牛作为交通工具,可以更好地接近、领悟真正的道,并且是平和而没有危险的。反过来,如果人转过身来,试图驾驭青牛,不让青牛顺应它该走的、想走的路,那就意味着不自然,人性被欲望所驱使,迷失本心,德不配位,就是远离自然大道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人性与人类掌握的力量不匹配。
二、返朴归真的生命之道
老子认为“婴儿之未孩”是一种最纯朴无邪,最无拘无束的时期,婴儿之心,纯朴无欲,清静无为,处于一种与宇宙浑然一体的自然状态,故能道法自然。要使人复归到婴儿之心,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老子认为清心寡欲是达到长寿的法门。“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并不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深境界,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远离杂欲,保持健康的心灵。返朴归真的第二步是要做到虚心,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虚心”所指与今日有所不同,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静,没有忧虑和私欲。憨山大师曾在《道德经》注中说:“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
如果说“清心”和“虚心”为老子对生命肉体的保养之“道”,那么“长生久视”可视为他对生命之精神可达到的一种境界。对于人来说,死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超越的。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身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老子的“长生久视”可谓是一种对生命最真切的把握,把握了生命的真谛就意味着人的精神层面的“生存”之永恒性得到了实现,这里,老子要求个体生命自觉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淡泊肉体生命的相对有限性,从而使生命回归到一种自然本真的清净透明境界。
三、超越死亡的永生之道
在老子的思想中,“死”与“亡”的意思并不相同,“死”指的是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生命运动的终止,它着重指人的形体而言;而“亡”指消亡,不存在,归于无。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生命就肉体方面来说,有生必然有死,因为其生命活力和机能的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但肉体的死亡并不等于整个生命迹象的完全消失,因为生命存在中还包括精神的因素,生命机体可以死亡,但是精神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如果说“长生久视”谓之生之境界,那么“死而不亡”则谓之死之境界。老子的超越生死观并不是要求人刻意去追求长生不死,而是鼓励人们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爱惜生命,爱惜精神,以尽人之天年。从某种意义上看,这表现了老子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与关怀。老子对死亡的感悟和探索,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注重和关怀。他对人生的关怀并不仅停留在尘世的层面,而是在“道”的高度上,老子不但认命,更能做到“知命”,因此他能真正地勘破了生死,从生命中超然而出,不为生死而拘束,使形而下的生命从此有了形而上的超越。
在《道德经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超越性,“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充满生机,永不枯竭。
生死问题是与人的一生中始终相始相终的问题。一般的人总是重生而恶死,尤其在封建时代,大多数帝王都求助于各种方术而求长生不死。而老子却在把生死看成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并教人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老子生死哲学中透露出对生命存在的理性态度和对死亡困境的达观态度,对我们后世的启迪应该是深刻的。老子并没有将我们引向宿命论的岐途,而是让生命从狭窄、困扰、惶恐和死亡的自我冲突中解脱出来,让心灵与自然凝聚成永恒的存在,使人的心灵走向绝对自由的精神家园。
总之,我认为老子洛邑出走是他人生道路智慧的选择。他如果仍然在没落的东周王室,后果不堪设想;也不会有伟大的〈道德经〉问世和流传。一部《道德经》论述老子的生死“道”,涵盖了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生死价值的感悟和对生死的非凡超越。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和探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探寻老子的生死哲学,领悟和借鉴老子的自然之道,追寻自然之道,实现真正的生命价值,得道、永生,对现在有极其重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赵有声:生死·享乐·自由——道家及道教的人生理想[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4]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憨山大师:憨山大师全集之第十九册之道德经解[M]河北佛学研究所编, 2005年版.
[6]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7]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8]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张贷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10]蒙培元:《“道”的境界一一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中国社会科学》,1996 第1期.
[11]罗传芳:《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哲学研究》[J],2005年第2期.
[12]王怡:《老子的道论与生死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J]第 7卷第2期.
评价意见: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但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一些地方较浅显。可更一步观察社会,理论与现实更好地结合后,能得到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