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黄悦文章 三等奖

黄悦文章 三等奖

字号:T|T
发贴内容以随想或随笔的形式来展开中华十大义理的讨论,发言表达较为清楚,也有些自己的真实感悟。但有些内容似乎不太象是自己所写,有拼凑的痕迹,有些讨论也不太扣题。
建议:三等奖
 
云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黄悦
 
 
中华义理论坛,经典学习四,13楼: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其实,对待中华经典教育,我们也需要用辩证思维去看待。
辩证思维的方法有三种
1、联系法 :联系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中华经典教育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是不可分割的。
2、发展法:发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也就是说,无论从以前抑或是现在抑或是将来,中华经典都是不灭之辉煌的。
3、全面法:全面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中国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刚好可以由中华经典教育加以弥补。”这句话正恰好说明了中华经典教育可以使当代人更好的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及道德素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就当前我国情况来看,西化思想在年轻一代还是有很深的影响力。学习中华经典教育,不仅是对中华经典的一种延续,更是树立中华民族思想的标杆。学习并推广中华经典教育时十分迫切的。
 
 
中华义理论坛,,经典学习三,19楼:
看完后感触颇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能忘本,现在在很多人心里崇洋媚外的心理太多太多,这种现象绝非个别。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弘扬中国文化,学习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文化是十分光荣的一件事。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并不是古老的,旧的文化就一定不好,而应该有选择的对待。中华经典教育有它的意义所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等等,远远不止于这些。就好比如,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华经典教育的精神更是符合,必不可少。
 
 
仁坛,经典学习一,21楼: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其实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那么他也就有了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比起那些勾心斗角的生活,这样来的更加快乐和更有意义。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交互式的,假如每个人都怀有这样一种态度,那么这个我们便有了一个“大同”世界。
 
 
义坛,经典学习一,37楼:
至古以来都以“忠孝仁义”治国定邦、安家平天下。义可以理解为义务,重在一个务字,要务实,在岗位上要善于付出,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只在嘴上谈,而是要每个人都落实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的行动上,那么,就需要大家来尽义务,要乐于奉献,不计报酬,这样才能把和谐社会建立起来。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正如上述论述“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
 
 
礼坛,经典学习一,31楼: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礼,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
 
 
智坛,经典学习十一,10楼: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智是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智慧是知识的最完美的形式。所谓智,主要还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信坛,经典学习二,37楼: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假面,目的是虚构一种假像,给人以错觉,造成对方的判断失误,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得到肯定,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好处。《吕氏春秋》上说:“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恶不分。”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却不能维持长久。如果你的欺骗日久,为人察出,即使你真的有诚意,仍会被认为是另一种姿态的虚伪。因此,一生不可有任何欺骗行为。也许你曾遇过这种人,你以真诚相待,他却以谲诈回报,于是,你便对真诚的效用发生了怀疑。其实,真诚的力量是绝对的。之所以会发生例外,只是由于你的真诚还不足以打动对方的心。对一切你要“反求诸己”,不必“求诸人”,这是用真诚动人的惟一原则。
所以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工作和对外交往中,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惟有让人信得过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失掉信任,不仅难以立足于社会,甚至要身败名裂。
 
 
孝坛,经典学习八,8楼: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即个人的身体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所以,尽孝始于惜身;只有修身养性、替天行道,方能功成名就、彰显父母,所以,尽孝终于扬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说扬名是为了尽孝,但如果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则适得其反,变成不孝。在尽孝的过程中,既有遵循父母意愿、存心养志的孝道,又有使父母身体舒适健康、让他们饮食可口饭菜的孝道。孔子的弟子曾子(名参)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奉养其父曾皙时,每当其父吃完酒肉时,曾子总要问多余的给谁,这是尊重父母的意愿。曾子的儿子曾元也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其父吃完酒肉时从不问多余的给谁,这是为了让父亲多吃一顿。上面的例子说明曾子的孝道是养志,即尊重父母意愿、侍奉老人的孝道;而曾元的孝道是养体,即让父母口有美味、身体舒适的孝道。与曾元的养体之孝相比,人们更称颂曾子的养志之孝。
  
  古人云:“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内则》)父母在世时自不待言,即便父母去世后,如果子女欲做好事时就想到认识父母的人提起父母时就会称赞说这是某某的孩子做的好事,那么,他就会果断地去做好事;如果子女欲做坏事时就想到认识父母的人提起父母时就会羞辱说这是某某的孩子做的坏事,那么,他就会果断地停止做坏事。由此看来,孝道不仅仅是父母在世时的善行,父母去世后子女的善行、好事、伟业也都是孝道的反映。另外,由于恶行、丑事、坏事都是不孝之举,所以,人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都与孝道有关。
 
 
忠坛,经典学习七,10楼:
忠诚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蕴含着正直、诚实、信义还有高贵。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即使没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权势,却拥有无数人的敬仰和内心的幸福。子曰:“与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习且不论,忠和信是交友时自当切实奉行的。以忠换忠,以信换信,此为人生之大理。
 
 
廉坛,经典学习七,2楼: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绝顶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反而觉得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总是汩汩涌淌,昼夜不息,注满所有低洼之处,然后继续奔流,汇入大海,假若无源,比如七八月间雨水频繁,大小沟渠也可以被灌满,但很快也就干涸了,所以名誉超过了实际,君子引以为羞耻。他又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做人应当了解这一点!古语还有:"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偶得虚名,而这偶得的虚名,自然更是当不得真的。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和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毅坛,经典学习二,6楼: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适度的自尊心,表现出了谦虚和自信的有机结合,是对上述二者的合理抛弃。有才的部属,加上有个适度的自尊心,他们干起事来必定是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事。
自尊心人皆有之,但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度”则各不相同。过弱则表现为自卑,老是觉得不如别人,这也办不到,那也不可能,消极悲观,事无所成。过强则表现为高傲,总觉得高人一等,缺乏自知之明。这种人的虚荣心,权力欲极强,固执己见争强好胜是其重要特点。实际上,他们是大事办不来,小事不愿做,人际关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到一处乱一处,是不受欢迎的人。自尊心过弱但里边内含着谦虚,只是谦虚过了头,达到了自卑。同样,过强的自尊心也内含着自信,只是自信过了头,达到了高傲。
 
 
和坛,经典学习九,15楼:
境由心造,心静而一切皆静。   
人心境不一样,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天下的其他事情,也是这种情况。
地位很高的人,把官帽当作束缚,有些人便想去山林隐居;富有的人,把拥有过多财产看作祸患,拥有名利的同时,还去求神问卜。假如他们的地位发生变化,彼此羡慕,其中的苦乐还一样吗?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中专注一件事,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
 
 
礼坛,经典学习三,30楼:
古语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他人是获得他人好感并进而友好相处的重要条件。反之,自高自大,忽略他人的存在,那就很难得到他人的配合,而且是一种不懂礼貌的表现。比如与人初次相见,对方递卜名片,你连看都不看一眼装人次兜或随便一放,对方肯定内心不悦。如果此人是想为你效力而来,这时肯定会想,这种人值得自己付出吗?如果你用双手将名片接过,用不少于30秒钟的时间从头到后地看一遍,并客气地向对方道一声“谢谢”.对方内心肯定会有一种被人重视的优越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话题的深入与事情的进展打下—个好的基础。
 
 
义坛,经典学习三,10楼:
凡事都要有个度,例如朋友之义,过分的强调就会适得其反,最终的结果往往会害人害己。
江湖义气是古代侠士们引以为荣的做人准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行事原则都要以法律为准,如果还抱着江湖义气不放,就只能做回几百年以前的古人了。
通常情况下,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掺入“义气”两字,就会发生危险。有的人面对问题时,可以清醒、理智地去对待,那么当互帮互助和原则问题发生冲突时,他就能以遵守法律为重;相反如果一味以义气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律而尊重义气,到头来是害了自己。
 
 
和坛,经典学习一,17楼:
包容是一种智慧和美德,是一种修养。宽恕是心灵的解脱。你宽恕了,你的怨恨、责怪、愤怒就没有了。宽恕是消除怨恨、责怪和愤怒的良药。宽恕就能包容,包容就能获胜。用宽恕包容和原谅取代埋怨责怪和嫉恨。"有容乃大"。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才能解放自己。宽容是博大的"自私"。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