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潘燊文章 三等奖

潘燊文章 三等奖

字号:T|T
 
发贴内容以故事为形式展开中华十大义理的讨论,发言情感真实。但论理时不够深入,而叙事时主题不够清楚,扣题不够准确,对十大义理的把握似乎不够。
建议:三等奖
学校:青岛大学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中文系
姓名:潘燊
班级:2008级一班
学号:200940903022
注册名:深深  发帖总数20
电话13668840749   邮编:266071
一、我发起的主题:
   1、和坛:《 未来的眼睛》
某天,同学回宿舍说笑,说到某处时,大声嚷道:“怕他?一个电话叫来二百个民工,民工不怕死,三十块钱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几个人开怀的笑了。我的心蓦的一紧,这就是他们的观念吗?当国家领导人为农民工的生活问题而日夜劳思,当专家学者们为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上下奔走,当全青岛市为农民工的质朴所感动,这里,风华正茂的国之栋梁,居然说出此等大话,三十块钱?什么样的生命会如此卑微?或者是在她们的眼中,钱便能换来一切。
众生平等,我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也不知道社会上那些遭人唾骂的鄙视农民工,鄙视穷人的人是怎样的心态。
小时候,我从没有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自卑,我甚至引以为傲——我拥有他们所没有的。我会给他们讲家乡的美,家乡的宁静,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我和许多女孩子一起玩,一起笑,也有一大帮朋友,那段日子漫溢着阳光,在童年的水晶酒杯中几乎要溢出来。而忽的有一天,其中一个骄傲的女孩子鼓动所有的同学将我排除在外,理由竟是我是农村户口,是野孩子,脏。我几乎是被一下子打懵,不解与惘然还有心口蓦然的痛,理由竟是非人所能选择的户口。稚嫩的我当时竟不懂得哭泣,只是感到心忽然变得很沉重,从前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生活忽然被狠狠划上乌黑的痕迹。我感到不解,为什么农村孩子就是野孩子,我哪点与她们不同呢?难道只是一页纸的区别就注定会有如此待遇?我没有听到真人原版,却可以想到她的语气,神态,在最初的几天里很生动的一遍遍回放,黑白电影般单调而忧伤,每一个的动作,每一个眼神,一遍一遍,直至今日,那天的一切仍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生动无比,宛如昨日再现。当时,我用尚不成体的字,在卧室的墙上一笔一划写下“农村的孩子不比他们差”,一遍一遍描着,几个尚幼的字在墙上格外显眼。
现在的家乡已被城市的一切所浸染,处处有着现代的气息,柏油马路,高大路灯。使得村里似乎少了黑夜,处处明亮,别墅林立。家乡人的家里大彩电,木制沙发,瓷砖铺地,一切一切都在逐渐改变。天泰滑雪场,水上威尼斯,阳光海滩,城市的脚步夺走了家乡的土地,人们的悠闲时间,天空灿烂星光,潺潺的小河,茂盛的河边草地,所有儿时记忆中的美丽的一切都在改变着,城市夺走了这一切来满足自己。土地在密不透风的水泥下面色通红,呼吸困难;小河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城市作了这自私的一切。我真不明白,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什么资格鄙视农民,鄙视农村,*视农民工,*视与他们相同的生命!莫非衡量一切的标尺是冷冰冰的金钱吗?还是那薄薄的户口本?我不懂,大概也没有人会懂。
家乡会发展,我不知道何日,城市那些有色的眼睛,有色的心灵会被家乡纯净的空气所洗涤,更可怕的是,那些属于未来的眼睛。
 
2、 和坛 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企盼了许久,家里的小鱼,终于诞下“麟儿”,他们在整个待产室里热闹地游着,拼命摆着它们细细的尾巴。
为了孕妇鱼的生产,我们一家四口绝对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辅助措施。家里的瓶瓶罐罐被千挑万选作为它的“待产房”“育婴室”“观察室”,四个人一天三遍的细心观察,计算它的“预产期”,在日子超过预产期后,大家更是一起讨论“催产计划”——这些鱼们真是备受宠爱。
生产的那一天,鱼妈妈还是一副悠哉游哉的模样,玻璃缸映着我们紧张瞪大的4对眼睛,看着那一个个小生命“噗噗”的生出来,那样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鱼没有眼皮,不能说话的关系,表面上看不出鱼妈妈的辛苦,但是看它平日不太动的腹鳍此时一收一缩的样子,仿佛是拳头一握一松。仍让人感受到它的努力和痛苦。原来生命的诞生大抵相同,都伴随着痛苦的喜悦。
有的小鱼天性活泼,仿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从妈妈的肚子里面钻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于是仿佛是“噗”的一下,就看到它飞快的摆着细小的尾巴在待产室里窜来窜去;也有的生来乖巧,出生的时候先从妈妈的肚子里伸出尾巴,缓缓摆着,好像在窥探这个陌生的地域,然后再是肚子,鳍,最后才不甘不愿地脱离母体,刚出生就懒洋洋地趴在瓶底,趴上半个多小时,才练习般地摆摆尾巴,熟悉环境。也有的小鱼先天不足,刚出生就夭折,这新生的死亡,也许它是因为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不满意?有一条小鱼出生后就蜷曲着躺在瓶底,我们猜想它大概也是一个不幸的夭折儿,然而不久之后它居然也摇摇摆摆起来,原来它是身上粘了一个小小的气泡,让它不能动弹,挣脱了气泡,依然悠游自在。刚出生的小鱼头大身小,看上去显得比较大的眼睛似乎更加引人注目,半透明的身体,骨头细小到完全隐没。
这么柔弱小巧的生命,轻盈的象一个易碎的美梦,一个小小的气泡居然也可以把它囚禁,这么娇小的生命,我见犹怜。还带着初到人世的迷茫与稚嫩,弱小到完全没有防御能力,像是一朵长在田间小路上的小花,完全不曾有防护,不论是东跑西颠的小狗,暮间回家的老农,甚至是空中稍微凌厉一点的风,都可能使它受到伤害,低低的弯下腰去,抬不起来,那样的生命……想想真的会不自主的微笑,生命之美妙。况且是这样娇嫩的新生,那样娇美柔弱,万千宠爱。人,新生的时候是否也是一样呢?大概是吧。
记得地理课的时候老师问如何防止禁渔期间偷捕鱼的行为的时候,我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说应该让他们养小鱼,看大鱼生小鱼。我所想的是让他们由此体会到生命的美妙,感受的生命的可贵与相通,或许他们因为感情被触动,而对那些在禁渔期间新生的小鱼心生怜悯,而不会再滥捕“鱼子鱼孙”。显然我的这个回答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许,但我还是相信,有的时候,人与动物是相通的,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为那些新生的婴儿而惊叹,为什么不能对那些新生的动物们而心存怜悯,众生平等,新生的生命更是一样,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
我看着新生的小鱼们在育婴室里不安分的游着,心里却在计算着这些现在小到分不出性别的鱼们,什么时候会长大。他们拥有自由成长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正在享受着,如果那些生长在生物共有的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的生命们,也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拥有这样的幸福,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人与自然。
 
3、和坛:《性恶还是性善》
性善还是性恶?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这个问题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朱熹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大加赞赏,可以说,这一理论不仅是哲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学中涉及到的问题,中国受这种思想影响很深,直到现在也是。相对的,荀子的性恶论却一向处于下风,在朱熹的《孟子集注》的序中引用程子的话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不过,很多人也肯定性恶论,西方的原罪思想,以及现在很多西方电影,往往都涉及无意识或者无意的犯错以及以后悔悟、赎罪的情节,以及西方法律的制定也是以性恶论为指导的,这样说来,到底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更接近本质,更值得我们赞赏呢?
我并非哲学家,对这一问题也无法做过多的解释,只想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我觉得,对待别人我们应该抱有性善论的乐观,将别人看成天使,往往觉得自己的心胸也会宽广起来,我们会犹如生活在天堂之中。有的时候,不应该总是抱有社会如此黑暗,人心如此丑陋的想法,而自暴自弃,仇恨生活,时时带有疏远他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纵然受了些骗,也不该以偏概全,从而丧失对他人的信任,热心等等。有人说,最好的人生是3个次,热情,单纯和深沉。三个词中有两个是带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带有对他人的信任和热情。尤其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应该怀有性善论的想法,发掘学生心中的真善美。而不应该处处带着挑剔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学生。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人性中恶的部分,而不要逃避。将社会完全看成伊甸园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性。除此之外,也应该怀有一种反思,反省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对待自己日常的错误,对待历史的错误,对待人类历史上那些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事件,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将生活剥开的勇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认知悲剧,直面人性中的恶,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的小说常常大团圆,因此小说里的坏人总是平面式的反面角色。
当然,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4、孝坛 之协约天平
协约天平
爸爸是家里的绝对一把手,说一不二。然而在又一次目睹爸爸喝醉并且对我的行为大加干涉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大发言论说;“既然我们家是民主家庭,我们就不应该屈服于一人独裁的统治,我们应该奋起反抗!我要和爸爸立协约,如果他再喝醉或主动要求自己喝酒的话,就算他输,以后就没有任何权利对我横加干涉!而我承诺会好好学习,在三次考试之后成绩有大的进步,否则我也算输!我绝对对他百依百顺,决不有一句怨言。时间是三个月一轮。”我说的义愤填膺,掷地有声,赢得妈妈和姐姐的大力支持,立刻起草了协约,并且一式两份。
说实话,我是有个人私心的,一是希望爸爸可以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再多喝酒了;二也是希望借此可以赢得自己完全的自由,所以我将属于爸爸的要求尽量订的很苛刻。因为我相信爸爸是绝对不可能忍住不多喝酒的,我比较相信自己对爸爸的了解,所以,我要赌一把!可是我又犹豫,爸爸如果用他惯有的“权威”压制我,怎么办?他如果不肯签字,又怎么办?如果他就是耍赖不认,那我又能耐他如何?
事情进展的一场顺利,爸爸乐呵呵的签字了,难道他以为这是一场游戏? 我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开学不久,给家里打电话,姐姐在那边问我的学习状态,我支支吾吾地说:“还好。”事实上,我在你追我赶的学习面前已经开始怯懦了,“享乐主义”趁机想要抬头。“我的目标太难了。”我说。
姐姐在那边叹口气说,“爸爸一直表现很好,没有再喝醉酒了。你说你的目标难。可是对爸爸而言,他的目标更难啊,他现在的情形我们原来可一直以为只是梦想!”
我的眼泪扑簌往下落,我在这边动摇的时候,可曾想过那一边爸爸的努力与坚持?这才想起,爸爸吸烟的习惯也是因为我而戒掉的,那时我更小些,只是说不喜欢,一来而去,爸爸就不再抽烟了。我对他真的那么重要吧……才会让他心甘情愿地放下作为父亲所惯有地威严,心甘情愿地掉入我“陷阱”中,那样执着地做到我的苛刻要求。而我呢?
签了字的协约,仿佛是小小的天平,一边是爸爸,一边是我,爱的天平上,我所给的太轻,而所得的又太重了……
 
5、毅坛 之 昭君出塞
假如没有那次历史性的汉匈和亲,她,空有倾城的美貌,恐怕也只能是千百年来,君王后宫三千佳丽中默默无名的一个,历史永远不会有她的影子,就算她有幸被皇帝选中,受到皇帝宠幸,再好也不过是一名宠妃,她绝对不会有任何可以照亮后来历史的光芒。
可是,汉匈和亲,而她自愿请行,如花美貌在瞬间灿烂过大殿上每个人的脸,包括那原先高高在上,可以任意决定她命运的人。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这一刹那,注定会永远。于是她的一生成为传奇,《昭君怨》成为千古名曲,昭君出塞成为历史上光芒四射的一段,她,也荣为四大美女之一,并且因为她的贡献,较其他三位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一位美貌宫女,因正直而不得宠幸,却因为自己的选择使自己名垂青史,在那女性难以自我决定命运的朝代,她的命运终于是由自己书写。
没有人知道她到匈奴之后的故事,她所有的故事似乎都定格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中怀抱琵琶而行的画面,还有那面向南的青冢,其他的一切都没有,在匈奴度过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是迷。
作为一场政治婚姻,她的生活幸福吗?她的心该是怎样?
屏幕上的《昭君出塞》多了很多现代人编造的故事,屏幕上昭君的角色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想象,完美无瑕,宁静美好,聪慧坚强。她与呼韩邪之间也变得更为生动。我在屏幕前痴痴待了好几个晚上,只是为了看完她的故事,虽然更多的是编剧丰富的想象,可是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到那个从汉朝历史中缓缓走来的女子,一个为和亲而踏上大漠的女子,一个注定名垂青史的女子。
 
7、义坛之“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
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有一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来,在写给他身在美国的儿子的信中,他有这样的描述:“十九岁的孩子走到街上,为了国家的命运而斗争。”他说,这样的一个民族是伟大的。
十九岁的孩子,比如今的我们还要小一点,却在那个时候走上了街头。他挥舞着也许还很瘦小的拳头,呼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这口号似乎从他的心里爆发出来,他因激动而满脸通红,他只感到全身的热血在沸腾。我们无法知道这位美国人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是谁,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经历了如何的成长过程,也不知道他最终会到哪里去,有了一个怎样的归宿,但是尘封在历史里的那个弱小但燃烧着澎湃的热情的瘦小身影,却仿佛力透纸背,如此真实,如此有力。
二十岁的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有着安定的生活,上上课,看看书,发表一点小感慨,提出一点貌似很深刻的抱怨。而事实却是,我们不必为生计发愁,很多人靠着每月来到的“基金”美美地生活着,偶尔还能看到报纸上报道,临近情人节总有一些学生们去当铺典当自己的手机或mp3、mp4、当然还可能是mp5,谁知道呢?总之是为自己和女友换回一个浪漫的情人节。在报纸上,配有大幅的图片,那位仁兄信心满满地说:“下个月的钱一到,我立刻去赎回来!”
但如果把目光再放回到那一年,那一天,我仍旧可以看到那个“孩子”,是的,他也许因为社会的动乱,又也许还有家庭的贫困,而显得又瘦又小,他的衣服有些旧了,却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也许在读着某个大学的预科,他在冬天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家里无处取暖,也是因为他不肯放过一点点学习的时间。《新青年》、《每周评论》还有《少年中国》,他如饥似渴地从这些书刊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的眼界一天天的开阔起来,安那其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切又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心里充满着激情和热切的期待,那美丽的乌托邦似的未来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强烈反差使他充满了战斗的动力。他也许也相信,只要付诸于行动,这个苦难的社会,黑暗的时代,会在今晚就结束,美丽的新社会,每个人都能自由,都能免于动乱之苦的新的时代,会和明天的太阳一同升起!所以在1919年5月4日这一天,他走上了街头,他在为国家为民族,为所有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而大声疾呼!他走在疾呼着的人群中甚至忘记了,他也不过十九岁,还是个孩子。
二十岁的我们,不过是从书中,从电视中,电影中了解那个重要的日期,那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那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当我们笼统的目光放低一点,像放大镜一般仔细看,会看到在这一天街上涌动着的是一个个人,一个个与我们差不多大的青年,是他们心里澎湃着的热血与激情。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在一张张的图片面前,在亲历者或理性或热情的描述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那些热血青年们的胸膛里,雷鸣般的心跳声。
时光的镜头变幻,在他们的眼中仿佛看到了今天的我们,不是吗?现在的我们不正是那时他们努力抗争,拼命学习所期盼的吗?能够在国家最终独立富强的时候,能够免于战乱之苦,能够衣食无忧,能够安心学习,这不正是他们所期盼并且奋力争取的吗?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他们的眼睛却在历史中依然明亮地照耀着前方。
只是,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像他们那样奋力地争取,我们还走在路上。一路上,有他们的目光相伴,尤其是那个孩子瘦小的身影。
 
二、我参与的主题:
7、义坛  之 论《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2楼
义到底是什么,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记得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篇《义鼠》的故事,是说的一只老鼠被蛇吃掉了,另一只老鼠跑出来,一直在蛇的面前挑跳来跳去,蛇被它缠的没有办法,吐出那只老鼠来,已经死掉了,那只老鼠于是在旁边围绕着它的尸体转了转,将它拖走了。仅仅提供这则故事。
 
8、孝坛 之 被曲解的孝  2楼
很多东西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其实这种现象的造成,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孟子,因为毕竟不是他告诉大家要过继,要干嘛干嘛。但是奇怪的是,的确造成了那样一种文化的氛围。也许这也不是说完全的负面,作为人类而言,首要的目的不就在于延续种族吗?对于现在而言,很多人希望有后代也不仅仅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了。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批评这句话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很多人将血脉看的太严重等等。
 
9、孝坛 之 久病床前无孝子 3楼
久病床前无孝子,也许符合一些现实,毕竟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也许没有那么理想化,但是这也能作为一种理由或者借口。如果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你完全可以在父母没有生病之前尽到孝道,问题是,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如果说孝是还人情,那么你认为父母在照顾我们的时候也整天想着是为了将来有什么利益吗?
 
10、廉坛 之 廉洁让人生痛苦之事不再痛苦 3楼
将错误归咎于制度,就像你犯了错却怪有人让你错一样。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而已,我没有取财之道,为社会的繁荣与安定我劳碌一生,可结果过的连一个普通工人过的还不如”这本身不也是一种理由吗?马斯洛的动机理论里有这样的例子,满足一个物欲膨胀的人的欲望,不会让他感到满足。而且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全一样的,就算现在大家普遍有钱了,可是不还有更有钱的,不还有富翁吗?那人会不会仍旧觉得不满足呢?
一定会的。
世界奢侈品在中国卖的最好,是中国人最有钱吗?
那些贪官贪了几百万,几亿,是因为他过的不如人吗?
 
11、孝坛之我们到底如何做才能孝[原创]? 2楼
楼主的困惑我也很理解,不过司马迁的父亲曾经对他说过,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名以显父母。如果说我们认为不远游就是孝的话,那么我们什么都不做,只在家干活侍奉父母,父母就会开心吗?当然不会!他们希望我们出人头地,不仅仅是作为父母的骄傲,更是希望子女有更好的未来和生活。
守孝3年是古礼,现在也有这样的礼节,比如农村的丧事,但是,毕竟不同于古代,而且,守孝三年就真的是孝吗?心里的事情用一些外在的东西去量化往往是不可以的。也会流于表面,古今多少人是假孝廉以博取名利呢?
孝的含义其实很广泛.
12智坛 反省 四楼
有一个故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身前和身后放着两个篮子,自己身前的篮子装着的都是自己的优点,而身后的篮子则背着自己的缺点,因此,每个人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有点和别人的缺点,却无法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常常提倡自省,也许是因为自省往往会让人静下心来,想清楚自己和别人。自省,也许就是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缺点,或者说,记得要看看别人的优点。
 
13、(老师,下面的这几个我找不到在哪儿了~)其实我觉得,人本善与人本恶似乎并不太重要,因为究其根本,孟子和荀子都提出了教化这一项。人本善其实是一种鼓励的方式,孟子说,人是善良的,所以我们都是好人,也都应该继续做好人,不过这样的想法也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惰性,就是说,既然我们人本善了,那么我们的行为总是差不多的了,也因为人本善的想法,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考虑的不够,例如一些法律法规往往不够细致,使人有机可乘。
 
14、 荀子的善恶论,听起来有些骇人,我倒觉得这和西方的原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想法给人以警醒,即我们必须在后天努力才可以去赎罪,才可以由恶转为善。因此我们看西方的电影,往往都是一种对于人性的理解,再塑,无意中的犯罪与赎罪的思想。这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层次的剖析,就像我们勇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方面,才可以珍惜美好的一方面一样,不过这样的想法也有弊端,那就是,往往我们会对自己的恶的行为加以宽容的理解,即,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的生来就有的恶,并且因此丧失了改正自己的动力。
 
15、 很多东西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其实这种现象的造成,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孟子,因为毕竟不是他告诉大家要过继,要干嘛干嘛。但是奇怪的是,的确造成了那样一种文化的氛围。也许这也不是说完全的负面,作为人类而言,首要的目的不就在于延续种族吗?对于现在而言,很多人希望有后代也不仅仅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了。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批评这句话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很多人将血脉看的太严重等等。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