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任秀芹
参赛人员信息:
姓名:李华倩
学校: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班级:秘书18-2
联系电话:18812360428
QQ:2083320713
学号:201805006741
1、 礼坛
从“礼”的繁体字“禮”,可以看出早期的“礼”跟祭祀有关,而从会意字的角度看“礼”,是击鼓奏乐,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灵,当时的“礼”就是一种天命神权,直到周公制“礼”作乐,才将“礼”从“天命神权的”概念中逐渐解放出来,并形成一种政治制度用来维护统治。其次,孔子又完善了“礼”的内涵,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孔子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范畴,并将“仁”引入到“礼”中,将在外的“礼”的约束转变成人们内心的自觉意识。再次,孟子在各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提出“仁义礼智”的思想,为“礼”文化的内涵又注入新的力量。最后,荀子以“礼”为基础,将“以法为本”的价值理念引入“礼”中,将道德体系的“礼”与以强制手段维护社会体制的“法”相结合,将刑法引入礼法,丰富了儒家的思想。
2、 礼坛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儒家文化在封建时期, 是为封建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服务的,束缚人们的思想, 压制人们的欲望, 给人们的道德加上枷锁, 用封建秩序捆绑思想,同时也说明将礼文化中的“和谐”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 是今天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准则。而后来鲁迅在小说、散文中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现象,但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借鉴儒家“礼”文化中有益之处。这两种极端的现象表明,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对待礼文化,礼”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文化结晶, 也是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中国最好的“钥匙”,学会借鉴有益的,完善和发展“礼”文化,让礼仪之邦走向世界。
3、孝坛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开始产生并逐渐流行,儒学得集大成者孔子将人类的孝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极大地肯定了“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何为孝,孝又是什么?从家庭角度来看,“孝”体现为子女对父母权威的绝对服从,必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孝”被拓展到臣民对君主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忠诚。正如《论语》所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以“孝”为基础的家庭伦理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
4、 孝坛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本意是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是什么,孔子告诉他说:“做父母的做担心的就是子女生病。”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对父母尽孝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在远离父母独自生活和工作的时候照顾好自己,不要让父母因为我们生病或是不能自理生活,而日日忧思,最终青丝染上了白霜,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孝。当然孝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去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而忽略父母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这只是一种病态的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对父母尽孝不能只是停留在嘴边,而是要尽早付诸于行动,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让父母在子女的孝顺中安度晚年,让自己不要在孝敬父母上留有遗憾。
5、孝坛
每种优秀的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孝”文化也不例外。《论语•里仁》中“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如果父母仍然健在, 应尽量离父母近一点, 不要到远方去, 因为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才是父母的安乐之所。诚然,“孝”是老人孤独中的陪伴,但这是针对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时期而言。“孝”文化在封建制度下是如此,但在
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孝”不单单只是陪伴而已,而是要在善事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对于父母的过错,儒家并不主张一味顺从,而是认为子女要婉言劝谏,最后应做到能够继志,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孝的要求也不同,我们的孝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做到真正的孝,同时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优秀的孝的精神继承并发扬,让“孝”文化代代相传,代代创新,保持活力传承下去。
6、信坛
“信”最早见于金文,并在金文中使用的意思为诚信。《论语》把“信”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属于“四教”之一,孔子把“信”看作非常重要的品行, 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且“信”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孔子将“信”引入“仁”的范畴,认为要“为仁”, 就需要具备五种品德——恭 (恭敬) 、宽 (宽厚) 、信 (信实) 、敏 (勤勉) 、惠 (恩惠) ,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所以, 信也是“仁”的一个外部表征。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可见讲求诚信也是有条件得,若不与仁、义、礼、知冲突,只有不与这些较高的道德理念冲突的时候, “信”才是必须的。
7、信坛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信”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个人理念层面, 更强调“忠”。正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的前提是“忠”,这点在古代尤为明显,一个臣子如果你要去的皇帝的信任,那前提是你必须忠诚于这个国家和皇帝。然后在实践外化层面, 更强调“实”, 即言行一致。在儒家思想士人必须言行一致,而“言必信, 行必果” 强调“信”的实践品格。从最初的“信其行”到后来“观其行”, 更加表明诚信的道德实践非常重要。最后,就是“信”自身的要求而言, 强调“谨而信”。“信”不能以其自身为标准, 不能单纯地为“信”而“信”, “信”是否能够得以实践, 关键在于言者是否“谨”, 只有“谨而信”, 才能做到真正的“信”。
8、信坛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乃治国之道;“人道”,乃为人之道。大到国 小到身诚信是最基本的准则可见 ,诚信这一优秀传统的道德文化积淀在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过程中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诚信是中国梦的道德基石。孔子在其弟子子贡问政是指出“足食”“足兵”“民信”三者是治国之本,“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构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伦理依据。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明进步的道德法则,其本身又具备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它是确保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又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也是展现良 好国家形象的标杆。诚信是中国梦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灯。诚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便与许多国家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儒的“仁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等早已处在相互影响交融之中 。
9、和坛
“和”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它与“人”密不可分。“和”的意义, 首先指的是人际和谐,那“和”是如何引导我们去处理人际关系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和”的思想一直在我们处理事情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比如,我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着以和为贵,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总是趋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以和平收尾;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出现了摩擦,我们也总是本着和气生财去解决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仍持有“和则兴, 不和则衰”的态度,希望最后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儒家提倡“以和为贵”, 但“和”并非盲目的、无任何原则的“和”,就如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0、和坛
众所周知,“和”有和谐之意。而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在极力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天人合一。”而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可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我的治国方针中。儒家的:“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人类要遵循万物生长的规律, 保证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与空间, 在尊重、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生。老子认为, 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提出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观点。人、地、天都要以道为运行的规律, 而道最终要效法自然, 才能实现天人和谐。佛教的“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体现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本性是相通的, 佛教把自然之天转化为心性之天, 从而达到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1、廉坛
《说文》,“廉,仄也。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对于廉字的释义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廉”字首见于诗歌,当属屈原及《楚辞》,即“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在《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廉才第一次被用来形容人的人品。古人国君一体,屈原的“廉”仍有忠君的成分。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颂扬的,是他的美政理想中,民众有着更重要的地位。他爱民恤民护民,《离骚》中,“民”字亦多次出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等,尤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更是说出了“廉”的寄托和价值所在。
12、廉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廉政思想,孟子的廉政思想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在君民关系处理上, 孟子强调“民贵君轻”, 重视“以民为本”。孟子廉政思想的关键是举贤思想,“尊贤使能”, 顾名思义, 也就是说统治者在选拔人才方面要注重选贤举能, 让贤能的人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职位。孟子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修身思想,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心修养, 它“至大至刚”, 能够充盈天地之间, 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孟子廉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取廉思想,主张官员要严以律己, 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孟子廉政思想的重要补充是德法兼治思想,德治和法治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 治理国家既不能只奉行仁义道德, 也不能只施行严刑峻法, 二者应当共同推进, 相得益彰。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并继承孟子的廉政思想,那么反腐廉洁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指日可待。
13、廉坛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在高校开展廉洁教育,传播廉洁文化,让廉洁从高校开始,为今后的政治环境输入廉洁之风。高校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有利于树立廉洁理念,弘扬廉洁风尚,而且承担着督促管理者廉洁从政、促进教育者廉洁从教、培养学生廉洁品格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加强廉洁教育的广度和宽度,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增强廉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高校要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从大学生身边鲜活的案列入手,结合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允许大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让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廉洁,在生活中实践廉洁。
14、忠坛
古就有忠孝两难全的说法,这种说法在古代战乱时是成立的。古代男子在选择为祖国尽忠的时候,就意味着不能为父母尽孝。但是“忠”与“孝”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相反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就拿战乱时男子为了国家的存亡选择去征战沙场时,他们就无法侍奉在双亲左右,这看似是忠孝不能全,但是如果因为你为国家平息了杀戮,给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带来了和平,不仅对国家尽了忠,更是一种大孝,给自己的双亲带来了和平,同时给更多人带来了尽孝的机会,所以忠孝是可以双全的,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知识,学习本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国家的忠,对父母及时尽孝,多多陪伴,这样忠孝就能全,不会有对立的时候。
15、忠坛
“忠”作为八德之首,在《说文解字》中“忠”被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说文解字》解释,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对于国家层面的“忠”是忠于报国;对于个人层面的“忠”是忠于家庭,忠于理想。而个人层面的忠于理想是最为可贵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有理想,有担当,忠于理想,这样有理想的青年,国强才会强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要忠于我们的理想信念。无论时间的考验,还是世俗的干扰,我们都要忠于理想,坚定追求理想的脚步,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
评价:作者结合实际,能很好地引经据典来论述问题,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可见作者对中华文化理解颇深。如作者在文中有借助《说文解字》,在解释了这个词后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阐述。
建议:二等奖